李凡?韓毅音?程芳


【開欄的話】
中醫藥文化歷史悠久,伴隨中華民族發展始終,成功延續了數千年的燦爛文明。無論是用于治病和調養,還是用于飲食和保健,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堪稱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源、傳承之根。
不過,大家接觸的多是中成藥和飲片等“終端”產品,對中藥的中間形態或最初形態則比較陌生。為增進大家對中藥的全面認識,“振興中醫藥事業,促進中醫藥傳承發展”,《藥物與人》雜志社決定開設“認識中藥,傳承中藥”欄目,廣泛邀請各單位的專家學者,以中藥的全生命周期為切入點,詳解中藥材的“前世今生”及生產過程,介紹中藥飲片的選購技巧及安全使用方法,傳播科學、嚴謹、有效、實用的中醫藥知識。
作為典型的道地藥材,“四大懷藥”之名響徹中醫藥圈—關于這點,即便不是中醫藥擁躉,尋常路人也必有所耳聞。之所以得名“懷藥”,主要是因為有四種藥材—山藥、牛膝、地黃、菊花—的道地產區同在古懷慶府,大致位于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內。
河南地處中原,自古便人杰地靈。這里不僅有古代的俊杰和現代的英才,所出產的中藥材也多種多樣,除了上面提到的“四大懷藥”,切莫忘了最熟悉的那個“她”—“她”入藥歷史悠久,作用廣泛,在過去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她”外形漂亮,口感柔潤,其“芳名”俗中又帶點兒雅:現在,您知道“她”是什么藥了嗎?
不賣關子了,直接公布答案:,“她”就是金銀花。
先銀后金,可作代茶飲
金銀花,又稱雙花、忍冬,是忍冬科植物忍冬含苞待放的花蕾或初開的花,呈棒狀,黃白色或綠白色。寫出“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的宋朝詩人范成大,為金銀花作詩道:“忍冬清馥薔薇釅,薰滿千村萬落香。”其實,“薰滿千村萬落”的應該是薔薇,金銀花香氣悠悠,清淡而綿長,并沒有太強烈的刺激性,常給人一種平易之感,故自古以來就常作代茶飲。
眾所周知,雙黃連類中成藥是最常用的清熱藥之一,但您知道雙黃連的藥物組成嗎?會不會與“啞巴吃黃連”的“黃連”有關呢?難不成是“兩份黃連”?別急,稍后便為您揭曉答案。
先抑后揚,終成好藥品
1.歷史
忍冬用藥歷史悠久,自南北朝時期梁代的《本草經集注》即有記載,因植物凌冬不凋,故名“忍冬”,聽起來頗有傲骨。其實,在明代之前,忍冬的入藥部位一直是藤—即忍冬藤,花能入藥始載于南宋的《履巉巖本草》,但僅作為附藥。直至成書于明代的《救荒本草》,忍冬之花—金銀花才單獨作為一味藥被正式收載,“花初開白色,經一二日則色黃,故名金銀花”,善治癰疽發背,其花、嫩葉都可以用油、鹽調味食用。明清至今,歷代醫家都喜用金銀花,《滇南本草》《本草匯言》《得配本草》等均有相關記載。
2.基源
金銀花療效好,藥用時間長,但每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收載的品種不盡相同,那么究竟哪種是正品呢?
有學者做了研究:通過將古籍的描述、附圖與現在忍冬科各屬、種的植物進行對比,可以排除曾經在《中國藥典》中收載過的紅腺忍冬、山銀花、毛花柱忍冬等,其中山銀花已在現行《中國藥典》中單獨列出。
研究最終認為,忍冬科忍冬最符合歷代本草古籍描述的金銀花基源,其具有以下特征:纏繞藤本;莖微紫色,有被毛;葉對生,卵狀心形,兩面皆有被毛;一蒂雙花,單花唇形,花冠長3.2厘米左右,花蕊長,花開后先白后黃,總花梗單生于小枝葉腋且總苞片葉狀卵形,花期3月中旬到5月中旬;等等。據此,忍冬科忍冬應當作為正品金銀花使用—一些地方習用品種(如細苞忍冬、毛柱忍冬等)可以作為正品的補充,有待進行深入的化學成分、藥理等研究。
3.產地
金銀花基源穩定,那是不是也要有穩定的土地或特定的產地呢?
并沒有。金銀花是一種好養活的植物,慧眼識珠的《本草經集注》說忍冬“處處皆有”;《本草綱目》也說忍冬“在處都有”,也就是“到處都有”的意思。之所以到處都有,是因為金銀花生命力強,對土壤、氣候要求不嚴格。金銀花耐寒、耐旱、耐鹽堿、耐瘠薄,因此野生者分布廣泛—只是相對來說,土壤肥沃、質地疏松的沙地土壤能增加產量。
明清時期,禹州(今河南省禹州市)為重要的藥材集散地,金銀花的道地產區密縣(即今新密市)為禹州北部鄰縣,長期為禹州所管轄。清嘉慶以前,密縣金銀花產量巨大,質量得到市場認可,有“鮮者香味甚佳,山中種植者多,頗獲利”的說法。密縣西北的五指嶺一帶,每年可出產金銀花約5萬斤。禹州各處逐漸陸續栽種金銀花,因此成為河南乃至全國重要的金銀花生產基地。現今河南省新密市出產的“密二花”即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有“密縣二花甲天下”之稱。
除此之外,山東是金銀花的另一個主要產區,稱為“東銀花”。最初,金銀花“從前間有之,不過采以代茶”;至嘉慶年間,“商旅販往他處,輒獲厚利,不數年山角水湄栽至幾遍”,這提示早期市場上為野生金銀花,后期逐漸出現栽培品,且價高利厚。明代至清代,山東地區有記載的金銀花分布地區范圍擴大,且金銀花人工種植開始興起。現如今,山東省沂蒙山區的金銀花稱為“濟銀花”或“東銀花”,是市場上金銀花商品的主要來源。
4.采收
如前所說,金銀花以含苞待放的花蕾或初開的花入藥,這個入藥部位決定了采收時機和產地加工對保證金銀花的質量非常重要。傳統上,金銀花以花蕾長且飽滿、色黃白鮮艷、氣清香為優質,因此,在采收環節要注意:一是適時采收;二是采摘時,注意保持藥材通風干燥;三是采收后,及時曬干或烘干—烘干更易保存性狀,使顏色鮮艷、香氣濃郁。貯藏時,多用葦席內襯草紙包裝,也可用木箱加防潮紙包裝。金銀花的貯藏條件要求常溫通風干燥,否則香氣散失、顏色改變,則品質下降。
5.炮制
現在,金銀花多用生品,主要用于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在古籍中,還記載有炒金銀花、金銀花炭等炮制規格:如《吳鞠通醫案》要求“炒”,炒制后顏色偏黃,功效偏于清熱解表、和胃止嘔;又如《溫病條辨》要求“炒黑”,炒炭后顏色偏黑,有焦香氣,主要用于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自古及今,能解人煩憂
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傳統觀點認為,金銀花是治療一切內癰外癰的要藥,清熱解毒力強。《中國藥典》記載,金銀花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用于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
金銀花代茶飲、入湯劑煎煮均可,中成藥中也常見金銀花。清代《費城縣志》記載:“金銀花,從前間有之,不過采以代茶。”金銀花作為代茶飲使用時,可與荷葉、西瓜翠衣、扁豆花、絲瓜皮、竹葉等搭配泡飲,即《溫病條辨》中記載的“清絡飲”,適用于暑熱傷肺輕癥或暑溫病發汗后余邪未清的病證表現為身上發熱、口渴、頭暈沉等。但需要注意觀察:服藥后是否出現脾胃虛寒的癥狀,如腹瀉、疼痛喜暖喜按等,一旦出現,就需停止服用。同時,既往脾胃虛寒的患者,不適宜大量長期服用金銀花。
很多經典名方中都可見到金銀花的身影,比如,用于溫病初起的代表方劑銀翹散,方中金銀花味甘性寒,與連翹共為君藥,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又如,治療熱入營血的代表方劑清營湯,金銀花在其中為臣藥,起到清熱解毒并透熱于外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藥處方需要辨證應用,不要自己隨意抓藥服用。
現代中成藥中也常見金銀花,如金芪降糖片、維C銀翹片、雙黃連注射液等。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間,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開始推薦的金花清感顆粒,即是以金銀花為君藥,配伍浙貝母、黃芩、牛蒡子等制成,具有疏風宣肺、清熱解毒的功效。通過和安慰劑進行隨機、雙盲比較,顯示金花清感顆粒能安全有效地緩解輕度患者的癥狀。現代研究認為,金銀花有抗炎解熱、抗病毒、抗菌、抗氧化、抗腫瘤、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亦可以保護肝臟、保護肺臟、保護神經、增強免疫,且能降低血糖;與不同藥物配伍,亦能發揮更多功效。但需要強調的是,目前以上作用多由細胞或動物實驗而得,具體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推古驗今,發揚于杏林
金銀花前后以忍冬、金銀花等名稱陪伴我們一千四百余年,歷史悠久,基源穩定,產地較為固定,采收、炮制方法明確,一直是臨床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但金銀花仍有很多未知之處等待中醫藥人繼續發掘。
先別走,我們再來回答一下前面提到的問題:雙黃連類中藥的成分可不是“兩份黃連”,而是雙花、黃芩、連翹,其中雙花即為金銀花,儼然一副“藏頭詩”的模樣,可以說是在嚴肅中帶了點小詼諧。其實,類似的藥品還有蒲地藍,其組成包括蒲公英、地黃、板藍根。怎么樣?你了解清楚了嗎?
李凡,北京市豐臺區中醫醫院主管中藥師,執業中藥師。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中藥系,研究方向為藥學服務、內分泌科中西藥的合理應用。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4篇,其中SCI收錄1篇。從事合理用藥的科普工作,在“豐臺藥學服務中心”公眾號發布科普文章多篇,頭條號“凡藥必有思”主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