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丁鵬 張章 芮薇
當歸為傘形科當歸屬當歸的干燥根,首載于《神農本草經》,云:“味甘溫,生川谷。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在皮膚中……煮飲之。”此處“生川谷”指當歸的生長、采收地,據考證應為現隴西地區。南北朝《劉涓子鬼遺方》中最早記載了當歸的炮制方法為“炒制”,同時期《雷公炮制論》中記載了“酒制”:“凡使,先去塵并頭尖硬處一分已來,酒浸一宿”,由此打開了當歸炮制的先河。現在,當歸的炮制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炮制品的功效也有所不同,臨床可根據所需進行選擇。
當歸的應用極為廣泛,最早見于《傷寒論》《金匱要略》,包括當歸四逆湯、當歸芍藥散、膠艾湯、當歸生姜羊肉湯等。目前,當歸主要應用于中醫內科、中醫外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等多類疾病的治療之中。
當然,以上這些都只是大略,今天我們就詳細了解一下當歸的“前世今生”。
一、當歸的產地、種植及產地加工
1.當歸產地的歷史變遷
研究古代文獻發現,當歸的核心產地雖較為穩定,但種植區域卻發生過很大的歷史變遷。《神農本草經》記載當歸產自今甘肅隴西縣;及至唐代,《千金翼方》《新修本草》中記載的當歸產區已擴大到今四川阿壩州;宋、明時期,《本草圖經》《本草綱目》中提到今河北、安徽等地也有產出;到清代、民國時期,《本草備要》《藥物出產辨》中基本以今甘肅、四川為主。
總的來看,當歸的產地雖每個時代不盡相同,但都以甘肅為主—這也正符合時下當歸的種植地區以甘肅岷縣為主的現狀,故當歸亦有“岷歸”之稱。
2.當歸的現代種植技術及產地加工
當歸喜涼爽、濕潤,在海拔2000米左右生長最為迅速,適宜的溫度、濕度分別為15~22℃、25%左右—這些特性決定了它的主產區。當歸的種植根據其生長習性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過程,包括:育苗、移栽、田間管理、采收(表1)。
二、當歸的市場銷售
在岷縣,當歸年生產加工量超過20噸的企業,有500多家。經打包運輸,岷縣當歸分別被銷往全國各個中藥廠家。
不過,當歸的市場價格并不穩定,尤其是最近幾個月出現了大幅度的漲價現象,與往年同期相比翻了5倍之多。這對中藥行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對于這種現象,需要政府出臺強有力的政策,保證中藥行業健康發展;對于當歸生產加工廠家而言,需保證當歸的質量,不因價格的上漲而使偽品進入市場,影響當歸的臨床療效。
三、當歸的炮制
當歸的炮制最早見于南北朝《劉涓子鬼遺方》,所載炮制方法為炒制;同時期《雷公炮制論》中提出了酒制法,不過與現在酒炒法略有不同,僅是“酒浸一宿”。后來,宋代《圣濟總錄》《博濟方》中有米炒、醋炒之法,明代《普濟方》中有吳茱萸汁炒、鹽水炒、煨等方法,清代《良朋匯集》中也有黑豆汁炒法:所經歷時期不同,對當歸的炮制方法略有不同,但仍以酒制最為常見。
目前,臨床常用的炮制品有酒當歸、土當歸、當歸炭以及當歸頭與當歸尾。其中,當歸頭與當歸尾僅是應用當歸的不同部位,而酒當歸、土當歸、當歸炭則是采用不同炮制方法及輔料炒制而成—經過炮制,其臨床功效也有一定的變化。
1.酒當歸
【炮制方法】取凈當歸片,加入適量黃酒拌勻,待黃酒被吸凈,放入鍋中,文火炒至深黃,取出,晾涼(每100 kg當歸片,用黃酒10 kg)。
【功效解析】酒,性溫,味辛,辛能行能散;酒炒之后,增加了當歸的辛散之力,使活血調經作用增強。常用于痛經、閉經、風濕痹痛等。
2.土當歸
【炮制方法】取灶心土細粉適量,置鍋內,炒至靈活狀態,加入凈當歸片,文火炒至當歸表面粘滿細土,取出,篩去多余灶心土,晾涼(每100 kg當歸片,用灶心土30 kg)。
【功效解析】灶心土即伏龍肝,性溫,味辛,可溫中止血,止嘔,止瀉;土炒之后,降低了當歸的潤腸作用,同時增強了止瀉效果。常用于血虛泄瀉及腹痛等。
3.當歸炭
【炮制方法】取凈當歸,置鍋內,中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噴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涼。
【功效解析】當歸經炭炒后,活血作用降低,而增加了止血之功效。常用于經期量多、崩漏等。
4.當歸頭、當歸尾
當歸頭為當歸根頭部切片,當歸尾為當歸須根部切片。如今,當歸頭臨床應用較少,而當歸尾應用則較多。當歸尾與當歸以縱切片常見。“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記載:“當歸頭止血上行,當歸身補血守中,當歸尾破血下流,全當歸補血活血。”現也多宗此論,如清代醫學家王清任將當歸尾用于補陽還五湯中,即是用于破血。
四、當歸的臨床應用
當歸的應用歷史久遠,最早見于《傷寒論》《金匱要略》,后世應用更為廣泛,配伍也更加多樣,如當歸配伍黃芪、白芍、川芎、熟地黃等。當歸的基本功效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消腫排膿、潤腸通便—下面,我們也以這些基本功效為依據,對當歸的配伍(表2)進行分析。
1.與黃芪配伍
明代醫家張景岳言:“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而氣能生血,血的生成離不開氣的作用,所以,“急固”無形之氣則可以保障有形之血慢慢生成。在李東垣所創制的當歸補血湯中,當歸與黃芪之比為1∶5,主要用于治療內傷所致的發熱;病機為陰血虧虛,陰不斂陽(血不斂氣),陽氣浮越于外而發熱;證候表現是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本方中黃芪用量5倍于當歸,大劑量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配以少量當歸養血合營。兩者相伍,共同起到陽生陰長、氣血雙調、補氣生血的功用,為李東垣甘溫除熱的代表方之一。
2.與人參、白術配伍
當歸與人參、白術配伍可補氣生血,這與配伍黃芪的意義相同;但是,這種配伍并無甘溫除熱的作用。如《景岳全書》中的五福飲,其主要用于治療五臟氣血虧虛。配伍的意義在于:①補氣生血,陽生陰長,氣旺則血生;②補脾胃之氣,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補脾胃有助于增加氣血的生成。此為常用的氣血雙補配伍之法。
3.與白芍配伍
白芍養血調經,柔肝止痛,平抑肝陽;與當歸配伍可以起到補血調經、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作用。如《石室秘錄》中的心肝雙解飲,其以當歸五錢、白芍五錢相配伍,當歸補血活血為血中之氣藥,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兩藥相伍補而不滯,既可補血柔肝,又可緩急止痛。主要用于治療因心肝血虛所致的心悸健忘、經脈攣急等證。
4.與羊肉配伍
當歸與羊肉的配伍如《金匱要略》中記載的當歸生姜羊肉湯,用于治療寒疝腹痛、脅痛及婦人產后腹中疼痛。這幾種疼痛的病機均為血虛里寒,羊肉為血肉有情之品,與當歸配伍可補血、溫陽以療血虛里寒之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血不足者,補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可見,這種配伍正是對此理論的應用。
5.與肉桂配伍
此時,隨著配伍中肉桂用量的變化,發揮的功效也有所不同:少量肉桂“少火生氣”,可以鼓舞氣血的生長,如十全大補湯;如果增大用量,同時再加溫陽散寒之品,則可用于陽虛寒滯的痹癥,如威靈仙丸—方中,當歸補血兼以行血,肉桂散寒兼以溫通血脈,二者聯用,可治風寒濕痹日久者。
6.與生地黃、熟地黃配伍
生、熟地黃功效各異,生地黃養陰生津,熟地黃填精益髓。當歸與生地黃配伍偏于生津養血,如二宜丸;與熟地黃配伍偏于滋養肝血腎精,如大補元煎。
7.與川芎配伍
當歸與川芎同為血中之氣藥,兩者配伍具有很好的活血行氣、止痛作用,如四物湯。其中,川芎增加了當歸活血的作用,而當歸則使川芎具有調血之功,二者為補血調經的常用配伍組合。
8.與益母草及炮姜、桃仁配伍
益母草為婦科調經常用藥,有活血調經的作用,與當歸為常用的調經配伍組合,如送胞湯。常用于婦科、產科,治療女性月經不調、產科難產等。
另外,女性產后有多虛、多瘀、多寒的特點,炮姜、桃仁有溫經散寒、活血祛瘀的作用,炮姜還有止血之功,配伍應用則可溫經散寒、活血祛瘀,如生化湯。
9.與金銀花、白芷配伍
金銀花被稱為“瘡家之圣藥”,與當歸配伍活血兼清熱解毒、補血生肌又可祛除余毒;金銀花得當歸之助,清熱解毒之中則無冰伏之弊。白芷有消腫排膿的功效,與當歸合用活血消腫排膿之力明顯。三藥可單獨配伍,亦可共同配伍應用,如《校注夫人良方》中的仙方活命飲即是應用三藥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止痛的作用。
10.與肉蓯蓉配伍
肉蓯蓉可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常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的便秘;當歸養血潤燥、潤腸通便:兩者配伍養血益精、潤腸通便之力增強,尤適用于精血虧虛的便秘。如《景岳全書》的濟川煎即是此配伍。
當歸在臨床中配伍應用多樣,每一位醫家都有自己的應用心得,這里僅是將常用的組合進行舉例分析。
五、總結
當歸從《神農本草經》始,應用至今,不論是種植、炮制、臨床應用經驗都極為豐富,每一朝代都獨具特色。中醫基礎理論講究“天人合一”,氣候對人的影響很大,對藥材的影響亦然,每一個時期氣候的寒熱不同,對藥材的影響也不同,這是先輩們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分析學習。
張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主管藥師,中藥師,執業藥師,健康管理師,藥學專業。北京市第三批中藥骨干人才學員。在北京藥師協會舉辦的競賽中先后兩次獲獎,現在門診草藥房從事飲片調劑工作,曾在草藥庫負責飲片驗收及入庫,對中藥飲片的鑒定略有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