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遠





摘要:為了提高建安區小麥化肥利用率,建安區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不斷優化施肥結構,針對建安區糧油作物及主要經濟作物生產中化肥使用量大、利用率低、區域施肥差異大等問題,提出化肥減量增效施肥關鍵技術,大力推廣應用配方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通過田間試驗提高建安區化肥利用率,從而達到化肥減施增效的目的。
關鍵詞:小麥;化肥減施增效;利用率
為落實好冬小麥肥料效應田間試驗工作,建安區農技中心依據農業農村部下達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試行)制定的方案,進行肥效試驗。
1 試驗方案處理
處理一、N0P0K0(不施任何肥料)
處理二、N0P9K5(缺氮區)
處理三、N13P0K5(缺磷區)
處理四、N13P9K0(缺鉀區)
處理五、N13P9K5(最佳處理全肥區)
處理六、N0P11K6(常規施肥缺氮區)
處理七、N16P0K6(常規施肥缺磷區)
處理八、N16P11K0(常規施肥缺鉀區)
處理九、N16P11K6(常規施肥全肥區)
注:以上試驗在秸稈還田的基礎上進行,各處理設置3次重復,試驗各處理在同一區組內隨機排列,小區面積42 m2(寬6 m、長7 m),試驗地周圍設3 m保護行。排列詳見圖1:
9 7 4 8 6 3 9 7 4 1 5 2
2 1 5 9 7 4 2 1 5 8 6 3
3 8 6 2 1 5 3 8 6 9 7 4
圖1 小區田間種植排列圖
各處理N、P、K、分別指純N、P2O5、K2O,用量為kg/667 m2;氮肥選用尿素、鉀肥為國產氯化鉀,磷肥用重過磷酸鈣和磷酸一銨。全部化肥自行購買。
2 品種選擇及播種
選用品種為“新麥26于10月28日整地施肥、10月31日播種,播量14.0 kg/667 m2。
3 施肥
N、P、K肥全部底施,春季視土壤墑情澆水、不追肥。
4 田間記載與管理(見附表)
地點與田間管理:試驗選擇在許昌縣五女店鎮老莊陳北地,試驗田為壤蓋石灰性砂漿黑土,2023年3月25日噴灌1次,2023年3月1日噴麥田除草劑1次,2023年4月5日、4月30日2次噴藥防治蚜蟲、紋枯病、銹病,6月2日收獲。
5 小麥生育期氣候特點
5.1 降雨與土壤墑情
播種期土壤墑情充足、出苗齊、均,播前10月降雨44 mm,播后至越冬1次降雨23 mm,弱苗越冬。越冬期3次降雨雪、累計33 mm,返青至孕穗共有3個降雨日、累計降雨18.5 mm;抽穗至成熟4個降雨日、累計降雨25.5 mm;全生育期合計14個降雨日、雨量144 mm,較去年少185 mm,其中約38 mm為無效降雨。
5.2 災害
5月23日后開始出現高溫天氣(24日33℃、28日34℃、29日39℃、30日34℃、31日33℃)。其中29日的高溫對試驗田產量已無影響。5月建安區僅有2次無效降雨,小麥籽粒色澤好、商品性高。
5.3 氣候影響分析
大田2021-2022年小麥生育期間氣候影響概括說是小麥中前期相對處于較為適宜的土壤墑情和較好的自然環境條件下,對全區小麥的成穗及穗粒數為最適環境;花期至成熟試驗田麥田處于輕度至重度干旱環境條件下,成熟前的高溫對試驗產量影響較小。
6 試驗結果
6.1 取樣
每個實驗小區收取1個樣方計產,每個處理共計3個產量。
6.2 施肥處理及667m2產量
施肥處理及產量情況詳見表1。
6.3 產量結果方差分析
產量結果做了方差分析,詳見表2。
6.4 試驗差異顯著性分析
對試驗差異顯著性做了統計學分析,結果詳見表3。
7 結果分析
此次小麥試驗地塊為中下等肥力,土壤養分相對缺乏,全生育期基本處于最佳生長環境條件下,相對無肥處理增產都極為顯著,外援養分相對利用率可能較高。從產量構成看,差異主要表現在畝成穗數,其次為單穗粒重;從考種結果看,2023年的經濟系數最高,可能與播期偏晚、中后期氣候條件良好有關,特別是春季澆水和無晚霜凍害相關性最大。具體情況詳見表4。
參考文獻
[1] 文明,王宏斌,劉栓榮.旬邑縣冬小麥氮磷鉀肥料利用率試驗初報[J].陜西農業科學,2013,59(1):73-75.
[2] 詹紹躍.小麥機械施肥化肥利用率田間試驗[J].農家參謀,2021(21):85-86.
[3] 羅君英.滑縣2019-2020年小麥肥料利用率試驗總結[J].農村科學實驗,2020(3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