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原會長 康義|文
1978 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征程。1982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上致開幕詞,提出把“進行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重點工作之一。1983年,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并委托有色總公司歸口管理全國有色金屬行業,從此有色金屬成為我國一個獨立的工業行業。
今年是《中國有色金屬》雜志創刊40周年,也是有色金屬工業作為獨立行業40周年。在此,向《中國有色金屬》雜志表示祝賀,向全行業干部職工表示感謝。回顧40年砥礪奮進發展歷程,總結40年發展成就,對推動有色金屬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有色金屬工業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40年來,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這一時期,我國正處在探索目標模式到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框架階段。有色金屬工業處于有色總公司和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直接管理有色行業時期。
有色總公司成立不久,就提出了“優先發展鋁、適當發展鉛鋅、有條件發展銅,有選擇的發展其他有色金屬”的方針。為了加快發展,先后從日本引進了當時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的“閃速煉銅”和大型鋁電解預焙陽極工藝技術和裝備,建成了江西銅業基地和貴州鋁廠,并新建和擴建了一批冶煉和加工企業。這些項目投產后,迅速增加了產量,基本改變了長期進口鋁的局面。
從1996 至1998 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出現了全行業虧損。我國及時采取了“債權股”“政策性關閉破產”“貼息技術改造”三項措施,妥善處理了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取得了明顯成效。到2003 年年底,45 家有色企業債轉股金額309億元,政策性關閉破產企業,中央財政撥付破產費用缺口資金116億元。通過企業改制重組,有31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共融資350億元。到1999 年年底,有色金屬行業基本上實現了扭虧為盈。
這一時期,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營業收入、實現利潤總額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分別年均增長11.0%、19.8%、11.9%和12.7%。
從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一時期在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投資強勁拉動下,我國經濟得到持續快速發展。2010 年,我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1世紀初,煤炭、電力、紡織等行業的一批民營企業進入有色金屬行業,投資建設了大型氧化鋁和電解鋁廠。一些國有企業、央企經過戰略重組和改制上市,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有色金屬行業形成了以國有企業為主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新格局。2002年,十種有色金屬產量突破1 000萬噸,躍居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
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給有色金屬工業造成了嚴重影響。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及時向有關部門及中央領導報告了《國際全球危機對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的建議》,在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關懷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親自主持召開了國務院會議,專題研究有色金屬工業問題,及時出臺了對鋁銅鋅等品種收儲、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降低17個品種出口關稅等“八項政策”措施。2009年下半年,有色金屬工業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
這一階段,是有色金屬工業發展速度最快、技術進步最明顯、綜合實力增長最顯著時期。這一時期,十種有色金屬產量、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進出口總額分別年均增長14.6%、27.8%、31.6%和22.7%。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辟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有色金屬工業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引領,推動發展動能由依靠產能擴張向創新驅動轉變;堅持綠色發展,推動全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堅持智能化發展,推動數字化轉型升級;堅持國際產能合作,加快境外礦產資源開發,推動有色金屬產業全球化布局。
根據2022年年統計數據,這一時期,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分別年均增長5.4%、5.5%、2.7%和7.0%。
40年來,有色金屬工業改革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成功實現了從產量短缺向生產、消費、貿易世界第一大國的歷史轉變,實現了從主要技術裝備依賴進口向中高端產品和成套技術裝備出口的歷史轉變,實現了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向企業“走出去”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歷史轉變。40年來,積極應對亞洲和全球金融危機,戰勝了各種風險挑戰,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世界有色金屬事業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十種有色金屬產量連續20年居世界首位,企業經濟效益大幅躍升。40 年來,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分別年均增長10.6%、18.3%、15.1%和14.2%。
有色金屬工業國際地位顯著提升。40 年來,我國精煉銅產量、消費量占世界的比重由3.8%和6.3%分別上升到43.1%和54.2%。我國原鋁產量、消費量占世界的比重分別由3.1%和4.8%上升到58.7%和58.5%。我國鉛產量、消費量占世界的比重分別由4.1%和4.0%上升到44.3%和44.8%。我國鋅產量、消費量占世界的比重分別由3.5%和5.1%上升到49.7%和52.2%。
國內企業的國際地位顯著增強。2010年以前,只有中鋁、五礦兩家有色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在2023世界500強企業中,有中國五礦、正威國際、中鋁集團、江西銅業、魏橋創業、金川集團、紫金礦業、銅陵有色等8家有色企業入榜。2022中國跨國公司100大企業中,有色企業占11 家。其中,洛陽鉬業、中色集團、紫金礦業和華友鈷業四家企業跨國指數超過40%,位居前列。2022年,全球精煉銅企業產量前10位中,中國占5家,其中江銅、銅陵、中國銅業位居前3位;全球十大電解鋁廠,中國占5家,其中中鋁、魏橋和信發分別位居第一、二、四位。
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升級。20世紀以來,特別是新時代的10 年,通過產學研聯合攻關,加強基礎研究,在原始創新和協同創新上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成功將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應用于生產,迅速實現了產業全面升級。
銅冶煉的“雙閃”技術日益成熟,廣泛應用。自主研發的懸浮銅冶煉、氧氣底吹、氧氣側吹加頂吹等銅冶煉工藝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自主研發的600千安超大型鋁電解成套技術屬世界首創、國際領先。銅管材、銅板帶已經實現了進口替代,并由凈進口轉為凈出口。自主研發生產的高性能鋁合金新材料已在航空航天、高鐵、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廣泛應用,保障了“嫦娥”“天問”“北斗”等系列重大工程需要,助力C919大型客機飛行,成功研制了世界上最大規格的整體鋁合金鍛環,為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研制提供了新材料支撐。
綠色低碳成效顯著。21世紀以來,率先淘汰了全部落后產能。依靠科技進步,堅持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推動全行業節能減排及選冶廢渣、廢水、廢氣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和有效利用。
打造綠色礦山、全面推廣“采、選、充填”和“排土、采礦、復墾”一體化有序開采,實現了礦山開采科學化、資源利用無害化、管理信息數字化和礦區社區和諧化。大力推進低品位復雜難選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取得了明顯成效。全行業累計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163座、“綠色工廠”120家,占全國總數的13%。
冶煉企業堅持清潔生產,持續推動節能減污降碳,使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其中電解鋁綜合交流電耗達到世界領先水平。2022年,全國平均電解鋁綜合交流電耗13 448千瓦時/噸比1983年的17 560千瓦時/噸,每噸鋁節電4 112千瓦時,噸鋁減少碳排放7.2噸。
國際產能合作邁出新步伐。黨的十八大以來,有色企業利用國際礦業市場有利時機,采取對外投資、整體收購、股權并購、項目投標等多種方式獲取境外有效礦產資源。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一大批有色企業境外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并投產達標,取得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
據初步統計,截至2022 年年底,中國企業在境外獲得的權益銅資源量超過1.5億噸,形成的權益礦產銅產能280萬噸;獲得的權益鋁土礦約80億噸以上,鋁土礦權益產能8 000萬噸,鎳金屬權益產能30萬噸以上。初步形成了贊比亞、剛果(金)、秘魯三大銅鈷資源基地;幾內亞鋁土礦基地、印度尼西亞鎳資源及不銹鋼產業基地。在境外投資建設氧化鋁產能500萬噸以上,電解鋁400萬噸,為礦產資源自主可控、供應鏈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當前,我國正在由有色金屬大國向強國邁進。到2025年,產業綜合實力、科技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大幅躍升;到2035 年,基本建成世界有色金屬工業強國,未來5-10年是建設強國的關鍵時期。
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化有色金屬產業體系,實現有色金屬工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有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數據鏈、資金鏈、人才鏈等全面融通,形成協同、高效、融合的新生態。要體現現代化產業的先進性。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培育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拓展新領域、開辟新賽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重要礦產資源要自主可控,加大“卡脖子”技術攻關,科技創新要自立自強。著力構建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國際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對國家重大需求以及有色金屬工業高質量發展中的瓶頸,加大科技投入,聚集創新資源,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助推高質量發展。
加強基礎研究,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從原理上突破瓶頸,實現產業化,解決進口替代。重點解決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和前沿科學材料;重點突破綠色低碳節能環保關鍵技術;重點破解數字化轉型、智能化賦能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核心技術。

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結合、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體系建設,開展聯合攻關,充分發揮多種創新平臺和創新團隊的集體智慧和力量,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科技創新生態鏈。
目前,我國20 多種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資源保障能力不足、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如銅資源對外依存度在70%以上,鎳鈷資源對外依存度均在90%以上。
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要立足國內,加大重點成礦帶找礦力度,增加儲量。積極開展老礦山深部和外圍勘探,形成一批重點礦產資源接續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推進有色企業在境外礦產資源開發,通過對外投資和并購等多種方式獲取短缺的境外資源。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形成完善的礦產資源產業鏈供應鏈。實現資源自主可控,為有色金屬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2020年,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的碳排放量為6.6億噸,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6%。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要優化冶煉產能規模。嚴格控制冶煉新增產能,堅持電解鋁產量總體約束,防范銅鉛鋅和氧化鋁產能盲目擴張。
加快推進清潔能源替代。繼續執行電解鋁產能置換政策,科學有序向水電豐富地區轉移產能。要利用西部地區優勢,與電力部門緊密合作,推進風電、光伏電用于電解鋁新途徑。積極參與風電、光伏電及儲能、氫能等開發和微電網建設,提高消納能力。
要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節能降碳。要加強研究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加強基礎研究,早日突破惰性陽極和無碳陽極電解鋁新技術。
大力發展有色金屬再生產業。通過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到2025 年,有色再生金屬供應量達25%以上。
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要做好電解鋁碳排放數據核算等基礎性工作,培訓相關人員,為正式上線交易創造有利條件。
繼續推動節能減排和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突破氧化鋁生產中赤泥綜合利用世界性難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力格局的關鍵力量。
近幾年來,有色金屬企業數字化轉型已取得可喜成效。尤其在露天礦山以5G、互聯網和大數據為核心,實現了全流程卡車無人駕駛作業、運輸作業智能化調度系統,為智能化無人礦山奠定了基礎。但是,有色金屬行業品種多,工藝設備各異,企業分散,多數企業技術和人才儲備不足,面臨諸多挑戰。
有色金屬行業實現智能化工廠(礦山)建設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企業主要負責人必須高度重視,從頂層設計入手,統籌規劃、周密部署,明確目標、路徑和分步實施細則。要按照“云、邊、端”技術架構,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目標,采取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和互聯網公司密切合作,逐步實現生產工藝自動化、固定設備無人化、全面管理信息化、經營決策智能化。到2025 年,我國有20多家智能化示范企業取得階段性成果。到2035 年,全行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繼續加大企業在境外礦產資源開發,尤其是新能源礦產和國內緊缺資源,通過對外投資和并購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批資源儲量巨大、品質優良、設施配套的若干大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基地。
充分發揮有色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政治風險小、營商環境好、能源豐富和自主礦產地區布局冶煉企業,在市場較發達地區投資建設鋁加工和鋁制品企業,在非洲、中東、南美和東盟地區逐漸形成有色金屬產業鏈、供應鏈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帶動中國技術、設備、標準、品牌和服務走向全球,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增強有色金屬產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實現有色金屬工業由大國邁向強國。
人才是第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
實現有色金屬工業強國,關鍵在人。要努力培養造就國際一流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專業配套、素質優良的國際化高端人才隊伍。要著力打造一大批高素質專業化國際化的優秀企業家。
要真心愛才、悉心育才,不拘一格選人才。要精心用才,傾心引才,用好用活各類人才。要充分發揮和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建設有色金屬工業強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