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黎松|文
1983年6月,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中國有色金屬》雜志誕生了。40年初心如磐,40年鉛華積淀。40年來,《中國有色金屬》雜志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與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同頻共振,謳歌有色行業在偉大時代中的變革與夢想,成為我國從有色金屬大國走向強國的歷史參與者、見證者、記錄者。
剛剛過了不惑之年的我,正好與《中國有色金屬》雜志同齡。而年幼時無意中結下的不解之緣,使得這本雜志在40年的歲月長河中始終伴隨著我成長,成為我最好的“老師”。
最初接觸到這本雜志是在小學,當時我正在學習寫毛筆字,母親是一名云錫工人,為我收集了有著不同字體刊名的報紙雜志,其中就有《中國有色金屬》雜志。當時雜志的刊名還叫《有色金屬工業》,在臨摹封面字體時,我發現在雜志內頁里還有許多插圖,我清楚記得有一幅工程機械的圖片,兩個機械臂高舉,像極了變形金剛,我立即剪下來貼在筆記本里帶到學校,小伙伴們看到后羨慕地競相傳閱,讓我在班級里著實“嘚瑟”了一把。此后,但凡母親帶回報紙雜志,我就先把《有色金屬工業》挑出來翻看其中的插圖,遇到“高大威猛”的就剪下來,不知不覺中筆記本已貼成了厚厚的一本。后來在舅舅那里得知這些圖片中的礦山大型機械都是國外進口的先進設備,在一些發達國家的礦山廣泛應用,但在國內還很少見。
舅舅是一名云錫礦工,一說起工作就是打眼放炮、翻渣釘道。舅舅告訴我,錫是人類最早發現和使用的金屬之一,個舊地區早在西漢就有錫礦開采史,而云錫礦山發展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故有“千秋錫業 百年錫礦”的榮光。舅舅還說,錫礦有質軟、延展性強、化學性質穩定、抗腐蝕、無毒等特點,是大自然饋贈人類的寶藏,云錫始終致力開發利用這一造福人類的綠色金屬。幼時的我雖然還不能理解這些話的內涵,但或許在那時,投身有色金屬行業的種子就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2007年,24歲的我告別學生時代進入職場,成為一名光榮的云錫礦工。我所在坑口的黨支部書記從培養年輕人的角度,安排我寫新聞稿件,把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報道出去。我一時慌了,作為一名“理工男”,最怕的事就是寫文章。支部書記看出了我的顧慮,他從辦公室的書柜里找出兩本《中國有色金屬》雜志遞給我說道:“這上面的文章聚焦有色金屬工業領域,既有行業政策解讀,也有反映工業企業改革創新成就和職工精神風貌的專題報道,對于學習掌握行業知識和培養寫作能力非常有用”。我驚奇地發現,《中國有色金屬》居然就是我兒時的伙伴《有色金屬工業》。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人生的第一篇“豆腐塊消息”在云錫松礦《梨花山報》發表了,這大大激發了我的寫作熱情,此后《中國有色金屬》每一期我都會找書記要一份來認真拜讀。
在閱讀《中國有色金屬》雜志的過程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當時的“專家視點”和“企業風采”兩個欄目。“專家視點”通過邀請行業專家撰寫深度剖析文章,讓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有色金屬行業的現狀和未來趨勢。而“企業風采”欄目則通過報道典型企業的成功經驗,為行業內其他企業提供可借鑒的發展思路。2012年,我成為鉆探隊的一名設備管理員。隨著鉆探設備和工藝的不斷革新,對業務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面對坑下設備問題層出不窮、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約礦山生產發展的瓶頸問題,正當我一籌莫展時,《中國有色金屬》出現在了我腦海里,我翻出近三年的雜志找尋信息,果然找到了一個機械密封利用的案例,于是我學習借鑒文章中的方法,與同事結合實際潛心研究,用機械密封解決了鉆探水接頭更換頻繁的問題,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還申請了國家專利。
跟隨時代發展步伐,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期間,《中國有色金屬》雜志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度剖析的能力,準確地捕捉并解析了行業發展的每一個脈搏。而我,也與雜志一同成長,從初出茅廬的青年成長為一名技術骨干。在我的職業發展生涯中,《中國有色金屬》雜志為我提供了一個寬廣的平臺,讓我得以深入了解這個行業,并不斷積累專業知識,提升職業素養。
面對當今科技快速發展和新興行業的需求增長,有色金屬行業將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深耕技術進步和綠色發展,以全產業鏈創新發展的硬實力迎接新機遇新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有色金屬》雜志也擺脫傳統紙媒的短板和束縛,實現拓展型前進、蔓延式發展,打造了擁有紙刊、網站、微信號和視頻號的全媒體矩陣格局。展望未來,《中國有色金屬》必將以更加自信的方式充分發揮行業信息交流平臺作用,為企業提供最新的市場信息、政策動向和趨勢分析,助力行業應對挑戰,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情系有色,初心不改。在未來的歲月里,作為雜志的忠實讀者,我與《中國有色金屬》的故事還將繼續下去。我將緊緊跟隨新時代步伐,積極投身有色行業改革發展事業,繼續與《中國有色金屬》共成長,“讓中國有色金屬的聲音傳遍全球”,以昂揚奮進的姿態迎接有色行業更加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