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東 王 成 孫振凱
1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學技術司 北京 100714
2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 北京 100091
3 廣東珠江口城市群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 廣東東莞 523109
城市是人類活動的中心。 2022 年6 月29 日,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 發布了?2022 年世界城市報告: 展望城市未來? (World Cities Report2022:Envisaging the Future of Cities)[1], 報告表明: 2021 年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總數的56%, 到2050 年, 預計將增長至68%; 城市的人口隨著出生率的增長仍然保持著自然增長, 尤其是在低收入國家, 許多高收入國家城市化率上升速度減緩。報告的結論顯示“城市將持久存在, 人類的未來仍然是在城市”。 我國城鎮化率在2022 年末已達到 65.22%[2], 低于美國 (83.08%) 和歐洲(75.33%), 人口向城市地區聚集的趨勢仍將持續。 在城市發展中, 隨著城市個體規模不斷擴大和城市數量不斷增加, 城市的發展形態也發生了變化, 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城市群。
城市群是由多個生態、 經濟、 社會條件相近的城市逐漸發展聚合而來, 是城市化發展的高級形態。 城市群概念是由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 在其1961 年發表的?城市群:美國城市化的東北部海岸? 中第一次明確提出[3], 1983 年引入到中國, 相關研究也受到重視, 城市群從而成為我國城市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關注的重要形態[3-4], 在我國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 珠三角等有重要區域影響力的城市群,近年來更是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這其中引發的大氣污染、 水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城市群尺度上維持健康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成為城市群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群生態系統是城市群良性發展的生態基礎、 解決城市居民需求的重要條件、 促進城市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2002 年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 將城市生態系統定義為“以人類生產活動和生活為中心的, 由居民與城市環境組成的自然、 社會、 經濟復合生態系統”[5]。 城市群生態系統則是在城市生態系統基礎之上, 通過城市間物流、 人流和能流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區域性復合生態系統[6]。 2018 年, 原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全國森林城市發展規劃(2018—2025 年) ?提出了建設森林城市群任務[7], 主張在城市群尺度上構建和修復森林、 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 目前各個城市群的發展規劃注重城市群地區生態系統結構優化, 增強連續性、 整體性, 有力推動了城市群生態系統建設良性發展。
開展城市群尺度上的生態系統定位監測研究對支撐城市群生態建設非常重要。 城市群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城市群生態站) 科學布局是城市群生態系統良性發展、 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對優良生態環境需求的基礎保障。 目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建設的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包括長株潭和珠江口2 個城市群生態站, 而國家科技部負責組織建設的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包括長三角、 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3 個面向城市群的區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國家野外站[8]。 但是目前關于城市群生態站布局和建設的技術方法文獻還較為有限, 本文擬在梳理我國城市群發展特點基礎上, 重點提出城市群生態站的布設技術和方法, 以期為我國城市群生態站建設提供支撐。
1) 由城市到城市群。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 盡管是我國城市緩慢曲折發展時期, 但是也發展出了城市比較密集的地區[3]。 1949 年, 新中國剛成立時, 全國僅有城市132 個, 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為10.64%[9]。 到1960 年,我國城鎮人口比例發展到19.75%, 由于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 一直到1978 年我國城鎮人口比例均未超過1960 年。 即便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國也發展出了以上海為中心的城市密集區, 并且戈特曼在其?全球大都市帶(城市群) 體系?文章中將該區作為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3]。1978 年, 盡管上海的城市化率在全國僅排名第三, 小于北京和天津[10], 但也初步具備了城市群的空間形態和主要內核。
2) 由一個城市群到多個城市群。 我國城市群的正式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紀80 年代長三角、 珠三角、 環渤海等經濟區的提出和布局。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率先開放發展,形成了京津冀、 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 到2006 年,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提出“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3], 首次明確了我國的城鎮化要走城市群發展道路, 城市群得到快速發展。
3) 由多個城市群到全國科學布局全覆蓋。 在全國城鎮化發展背景下, 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 發展相對滯后。 針對城鎮化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早在2011 年, 國務院印發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提出構建“兩橫三縱” 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11], 以均衡城鎮化發展, 而關于城市群發展的具體要求為: 推進環渤海、 長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3 個地區的優化開發, 形成3個特大城市群; 推進哈長、 江淮、 海峽西岸、 中原、 長江中游、 北部灣、 成渝、 關中—天水等18個地區的重點開發, 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區域性的城市群。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 也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確定的城鎮化戰略格局為基礎[3], 繼續優化提升東部地區京津冀、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加快培育成渝、 中原、 長江中游等中西部地區城市群。 2021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 繼續提出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12], 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發展壯大城市群, 分類引導大中小城市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 形成疏密有致、 分工協作、 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在全國布局建設19 個城市群。 同時提出優化提升京津冀、 長三角、 珠三角、 成渝、 長江中游等城市群, 發展壯大山東半島、 粵閩浙沿海、 中原、 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群, 培育發展哈長、 遼中南、 山西中部、 黔中、 滇中、 呼包鄂榆、 蘭州—西寧、 寧夏沿黃、 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圖1)。

圖1 中國城市群空間演變格局
根據我國各個城市群的發展規劃, 按照城市群中心(核心) 城市和副中心(極) 城市布局特點, 可以將城市群劃分為一核多極、 雙核多極和多核多級3 種類型(圖2、 表1)。

表1 中國城市群發展布局城市結構類型

圖2 中國城市群發展布局類型
1) 一核多極。 是指核心城市在城市群中占有主導地位和作用, 具有極強的帶動輻射功能[2],主要有京津冀城市群、 粵閩浙沿海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關中平原城市群、 北部灣城市群、 山西中部城市群、 呼包鄂榆城市群、 黔中城市群、 滇中城市群、 寧夏沿黃城市群、 天山北坡城市群11個城市群。
2) 雙核多極。 是指城市群有2 個城市規模和吸引能力方面相差無幾的核心城市, 共同起到輻射帶動作用, 主要有成渝城市群、 山東半島城市群、 遼中南城市群、 哈長城市群、 蘭州—西寧城市群5 個城市群。
3) 多核多極。 是指城市群中有3 個及以上核心城市, 各核心城市發展較為平衡, 主要有長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長江中游城市群3 個城市群。
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由森林、 濕地、 草地、沙地、 農田、 街區等多種類型生態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8], 具有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鑲嵌、內部活動與外部活動相互影響的復雜性[13]。 城市群是多個生態、 經濟、 社會條件相近的城市的聚合體, 從空間上來看, 城市群生態系統是城市群范圍內所有城市生態系統的集合; 從生態上來看,城市群地區一般會處于同一個山系、 同一個流域[14], 城市群生態系統也是各類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 即包括城市群森林生態系統、 城市群草地生態系統、 城市群濕地生態系統、 城市群沙地生態系統、 城市群農田生態系統、 城市群街區生態系統等。
1) 由城市森林到城市群森林。 城市森林的提法源于美國和加拿大, 最早出現于1962 年美國政府戶外娛樂資源調查報告中, 是指城區及其周邊所有森林、 樹木及其相關植被[15]。 我國20 世紀90 年代才引入城市森林相關概念, 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致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城市森林建設逐漸受到重視。 2004 年, 全國綠化委員會、原國家林業局啟動了“國家森林城市” 創建活動, 開創了科學推動和提倡以城市森林為主的城市生態建設模式[16]。 建設森林城市順應了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的新需求, 契合了中國新型城鎮化生態建設的新趨勢。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 搞好城市內綠化, 使城市適宜綠化的地方都綠起來。 搞好城市周邊綠化, 充分利用不適宜耕作的土地開展綠化造林; 搞好城市群綠化、 擴大城市之間的生態空間”[17]。 2018 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了?全國森林城市發展規劃(2018—2025 年) ?, 在推動森林城市建設基礎上, 首次提出森林城市群建設,要求依托河流、 湖泊、 山巒等自然地理格局, 構建互聯互通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 城市森林在建成區、 郊區、 市域行政區及城市群等不同管理范圍尺度的建設已經全面鋪展開來[13]。
2) 由城市群森林到城市群生態。 我國生態類型多樣, 森林、 濕地、 草原、 荒漠、 海洋等生態系統均有分布。 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不斷增長, 由關注城市群森林到關注城市群生態。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對生態空間進行了歸納, 包括天然草地、林地、 濕地、 水庫水面、 河流水面、 湖泊水面等綠色生態空間, 以及荒草地、 沙地、 鹽堿地、 高原荒漠等其他生態空間。 城市群的每個城市在政治、 經濟上相對獨立, 但生態環境問題沒有行政邊界, 傳統上每個城市單打獨斗開展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 已經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環境污染、生態系統破碎化、 生物多樣性威脅等問題, 需要跨城市解決城市的污染、 生態、 文化等問題和需求[14,18]。 而城市群作為一種跨區域的合作模式,早已開展了生態協同建設, 比如為了遏制京津地區沙塵暴災害, 改善生態環境, 我國于2000 年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在2012 年又啟動了工程二期, 涉及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等省(區、 市)[19], 從工程治理范圍上已經是城市群內部和之間的生態協同建設。
3) 由城市群生態到城市群生態系統。 隨著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深入推進, 以及人們科學意識的提高, 從中央到地方, 逐步認識到城市群生態問題的解決需要上升到生態系統的高度,進行城市群生態系統的系統治理。 特別是2017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七次會議上提出,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2021 年全國“兩會” 期間, 習近平強調“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這里要加一個‘沙’ 字”。 2021 年,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 明確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的指導思想[20]。 2016 年以來, 我國陸續實施44 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簡稱“山水工程” ), 2022 年, 中國山水工程被聯合國評為首批“世界十大生態恢復旗艦項目”, 向世界貢獻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 中國方案。 但是?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 年) ? 指出[21], 盡管我們持續推進了大規模國土綠化、 濕地與河湖保護修復、 防沙治沙、 水土保持、 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點工程, 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但是生態保護和修復系統性不足, 對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作為生命共同體的內在機理和規律認識不夠,落實整體保護、 系統修復、 綜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城市群作為能源、 資源和利益共同體, 在國家戰略政策背景下, 更應該全面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理念,將城市群生態系統看作是內外銜接的一個整體,統籌保護和修復。
1) 大尺度。 城市群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空間體量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 提出了19 個城市群, 按面積排名前6 的城市群分別是長江中游城市群、 哈長城市群、 粵閩浙沿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 其中京津冀城市群面積為21.9 萬km2[22], 大于北美的大多數世界級城市群。 同時, 這些城市群往往處在同一個流域或者盆地, 在生態上具有很強的整體性。 我國城市群生態系統是一個大尺度的區域生態系統。
2) 優勢互補。 城市群不只是簡單的城市集合體, “群” 的概念蘊含著城市群內部各個城市之間相互整合和協同, 進而產生“1+1>2” 的聚合效應[23]。 除了經濟互補, 城市群大尺度地域帶來的更加多樣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系統, 使得城市群地區很容易同時擁有山川、 大江大河、 平原丘陵、海洋等自然資源, 城市群內部生態資源更容易互補和自足。
3) 復合疊加。 同樣由于城市群集中連片發展, 有些生態問題會呈現出復合疊加的特點, 比如城市建設用地迅速擴張, 壓縮了生態用地空間,造成區域城市熱島效應更加嚴重; 大量的地下水使用, 導致地下水位越來越低; 從上而下的水環境污染, 下游河段水質越來越差; 顆粒物、 有毒氣體等大氣環境污染由于空氣擴散也容易復合疊加[4]。
根據?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發展方案(2023—2025 年) ?, 截至2022 年, 已有22 個城市生態站納入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體系, 其中有2 個城市群生態站, 即珠江口城市群和長株潭城市群。 盡管大部分城市群地區均有城市站建設, 仍有呼包鄂榆城市群、 哈長城市群、 黔中城市群、 滇中城市群、 北部灣城市群5 個城市群未有城市站建設[5]。 城市群是我國城鎮化的一個主要特色和趨勢, 也是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的重點區域, 加強城市群生態系統狀況的定位觀測研究尤為必要, 需要結合省會城市、典型中小城市生態站建設, 完善城市群生態站點布局, 強化城市群基礎數據構建, 以反映城市群生態系統過程與功能, 并為提升城市群生態系統的整體性、 多樣性和持續性提供依據。
1) 遵循城市生態站觀測點布局方法。 對于城市生態站的觀測點布局, 李世東等[8]提出了3 種具有普適性和互補性的觀測布點方法, 即系統梯度布點、 分類復合布點、 區位特殊布點, 適用于每個城市生態站所在城市生態系統觀測站點布局,同樣也適用于城市群生態站的主站和輔站觀測點布局, 此時可以將城市群作為一個大號的城市。按照系統梯度布點, 有“十字形” 和“米字形”布局2 種方式, 其中“十字形” 至少布設17 個觀測點, “米字形” 至少布設33 個觀測點(圖3)。

圖3 城市生態站觀測點“十字形” 和“米字形” 布局
2) 統籌城市群生態系統的整體性。 城市群生態系統可以看作是一個放大的城市生態系統, 其內部也是包含著森林、 濕地、 草地、 沙地、 農田、街區等多種類型生態系統, 每類生態系統都要進行科學布點。 如果某一類生態系統在城市群范圍內占有重要地位, 比如山地森林生態系統, 假設城市群生態站主站位置在平原區, 其觀測點并沒有落在山地森林生態系統中, 那么從城市群生態系統整體性考慮, 需要在該生態系統類型中重點布設觀測點, 這跟城市生態站觀測點布局方法“分類復合布點” 理念相同。
3) 兼顧城市群的個性化特點。 城市群既有共性, 每個城市群又有其鮮明的個性, 特別是城市群往往包括多個城市, 除了在主要城市設置主站和輔站外, 還有一些具有特色的中小型城市, 或者特殊的生態環境、 旅游風景區等地點, 也要考慮納入觀測點布局系統, 這跟城市生態站觀測點布局方法“區位特殊布點” 理念相同。
3.3.1 新建城市群生態站
1) 一主多輔多點。 “一主多輔多點” 式城市群站點布局, 即設置一個主站, 多個輔站, 若干個觀測點。 主站適宜選擇科研機構數量多、 科研人員充沛的核心城市, 輔站應根據城市群的城市空間布局, 選擇自然、 社會、 經濟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輔站應安排有長期合作的機構單位,以已經開展生態監測工作的單位優先。 “一主多輔多點” 式布局適用于一核多極、 多核多極城市群。
2) 雙主多輔多點。 “雙主多輔多點” 式城市群站點布局, 即設置兩個主站, 多個輔站, 若干個觀測點。 主站和輔站的設置要求跟“一主多輔多點” 式布局一致。 在城市群核心城市均建有城市生態站的條件下, 比較適宜建設“雙主多輔多點” 式城市群站, 有利于統籌現有生態站建設資源, 集合監測數據成果提供區域性生態服務。“雙主多輔多點” 式布局適用于雙核多極、 多核多極城市群。
3.3.2 已建城市群生態站
1) 已建一個城市生態站的城市群。 截至2022年, 我國有10 個城市群已經建設了1 個城市生態站, 分別為寧夏沿黃城市群(銀川站)、 天山北坡城市群 (烏魯木齊站)、 成渝城市群 (重慶站)、 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站)、 關中平原城市群(西安站)、 中原城市群(鄭州站)、 粵閩浙沿海城市群 (溫州站)、 山東半島城市群 (濟南站)、 遼中南城市群(沈陽站)、 蘭州—西寧城市群(西寧站)。 在后續的城市群生態站建設中,需要依托省會城市、 中小典型城市補充建設城市站, 明確主輔站, 均衡布局觀測點。
2) 已建多個城市生態站的城市群。 截至2022年, 我國有3 個城市群建設了2 個及以上城市站,分別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站、 揚州站、 杭州站、 合肥站)、 珠三角城市群(深圳站、 珠江口城市群站、 廣州站)、 京津冀城市群(雄安站、北京站), 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建設了珠江口城市群站, 另外兩個城市群需要在城市群生態站建設過程中明確主輔站, 補充并合理布局觀測點。
3) 已建城市群生態站的城市群。 截至2022年, 我國有2 個城市群已建設了城市群生態站,分別是長江中游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站)、 珠三角城市群(珠江口城市群站)。 由于兩個城市群均是多核多極型城市群, 涉及范圍大、 重點城市多, 需要進一步科學布局補充輔站點, 提升城市群生態站監測區域代表性和科學性。
1) 城市聯合。 加強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的合作, 利用各方的金融經濟優勢, 把申請到的經費放到生態站統籌使用, 與其他城市已有的生態站做好合作, 建立完善的合作機制, 共同參與課題研究, 互相學習交流, 為城市群及其各個城市提供服務。
2) 專業耦合。 城市群生態站研究的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 需要加強林業、 草原、 濕地、 荒漠、生物、 農業、 城市等多個專業的合作, 以及多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 逐步增加高學歷高水平人才比例。
3) 部門聚合。 即多個部門做好協作, 比如林草、 氣象、 水利、 國土、 環境、 城建、 科技等,各個部門都在自己的職能范圍內開展了一些監測和預報工作, 可以通過數據共享等共同提高觀測研究水平。
4) 上下配合。 城市群生態站涉及國家、 地方、 城市、 街區等多個層次, 在生態站規劃建設、運行管理、 經費來源等方面, 需要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統一協調下, 互相配合完成各項任務。
根據我國城市群發展趨勢, 結合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發展規劃, 城市群生態站的建設進度大體上可以分3 個階段:
1) 到2025 年, 全國19 個城市群中, 建設50%左右的城市群生態站, 長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等重點城市群全覆蓋(圖4)。

圖4 中國城市群生態站發展演變示意
2) 到2030 年, 爭取完成100%的城市群生態站建設, 即建設19 個城市群生態站。
3) 到2035 年, 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候,城市群生態站建設水平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使得部分城市群生態站全國領先, 1~2 個城市群生態站全球領先。
建設面向城市群尺度的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研究網絡, 有助于及時了解城市群生態系統的變化趨勢[23-25], 為國家制定城市群發展戰略特別是做好城市群綠色生態空間的規劃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目前我國城市群生態站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 需要積極探索城市群生態站的管理、 建設和研究方法。
1) 明確研究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野外生態站是科技創新的兩大平臺之一(另外一個是室內實驗室)。我國城市化率已超過65%, 城市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關注最高的區域, 這是城市群生態站建設的機遇也是挑戰。 而從城市群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考慮, 建設城市群生態站的最主要目的和基本職能就是研究城市群生態系統的結構、 功能和演變規律, 為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2) 科學空間布局。 要遵循城市群生態站觀測點布局方法, 兼顧城市群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生態系統典型性, 根據城市群特點進行一主多輔多點、 雙主多輔多點統籌布設主站、 輔站和觀測點,特別是要增加、 完善不同類型觀測點的數量和空間布局, 按照城鄉梯度、 涵蓋多種生態系統等要求布設觀測點。 只有這樣才能有條件有能力去闡明城市之間的生態相互關系, 去研究城市群生態系統的結構、 功能和演變規律。
3) 規范建設觀測。 城市群生態站的建設和觀測內容以?城市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技術規范(LY/T 2989-2018) ? 和?城市生態系統定位觀測指標體系(LY/T 2990-2018) ? 為主,同時根據需求參照森林、 草地、 濕地、 荒漠、 竹林、 農田防護林等生態站類型的技術標準體系,做到科學完善。 以目前城市生態站的建設經驗來看, 一主多輔多點、 雙主多輔多點兩種模式中,主站點建設內容應包含綜合實驗基地和其他觀測設施設備, 而輔站建設內容應至少包括生物觀測設施設備建設, 鼓勵以部門共享合作的方式獲取觀測數據。
4) 加強組織管理。 上海城市站、 廣州城市站、 長株潭城市群站等優秀站的建設經驗表明,生態站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力、 財力、 管理制度等條件, 這些城市高度重視生態站建設, 不僅僅依靠國家的支持, 還由“要我干變為我要干”,只有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 但是, 一般新建生態站的啟動資金主要來源于中央財政預算, 在完成生態站主體內容建設后, 會普遍面臨后續儀器設備管理養護費用的問題。 因此, 需要在建站之初規劃長期的連續性經費投入機制才能保障生態站的良性發展。 由于城市群生態站更加關注城市群尺度上的宏觀生態問題, 特別是城市之間生態關系及其相互影響, 涉及到合作單位多、 監測任務重, 主站與主站之間、 主站與輔站之間的合作關系、 分工及管理機制需要提前明確和制定。
5) 注重成果產出。 生態站最主要的職能是數據觀測和科學研究, 其中數據觀測為全國服務,同時也為本地服務; 科學研究重點為本地服務,同時也為全國服務。 除了數據觀測和科學研究的職能外, 生態站的職能還包括示范建設和科普宣傳, 其中示范建設主要為當地生產部門、 管理部門服務; 科普宣傳主要為社會服務。 科學系統的觀測數據是服務的基礎, 如果觀測點布設不規范,數據就不科學。 因此要加強科學觀測數據、 科學研究成果等的產出。
如何把城市群生態站規劃建設好、 運營管理好、 研究開展好、 服務產出好, 需要有全面的考慮, 本文對3 種城市群生態站進行了分類建設研究, 重點就建站布點問題提出了對策。 一是需要加強城市群生態站建設。 城市群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巨大, 生態環境問題也相對突出, 需要提早布局。 我國目前已建設了長株潭、 珠江口2個城市群生態站, 14 個城市群中至少建立了1 處城市生態站, 但仍有5 個城市群未建設城市站。二是城市群生態站的布點要圍繞城市群尺度上的生態問題和監測目標任務全面考慮, 首先要遵循城市生態站觀測點布局方法, 同時兼顧城市群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生態系統典型性, 根據城市群特點進行一主多輔多點、 雙主多輔多點統籌布局。三是對于已經建立的城市群生態站, 要圍繞所在城市群的生態系統問題和需求, 進一步明確主站、輔站, 完善監測點布設, 盡快建成標準的城市群生態站; 對于尚未系統建立城市群生態站的城市群, 要以現有城市生態站為基礎, 逐步完善觀測布點, 注重與本地區森林、 濕地、 荒漠等生態站的聯合協作, 共同開展面向城市群尺度的生態觀測。 四是加強從上而下的組織管理, 涉及管理部門對生態站的管理考核辦法、 經費投入辦法等,也包括城市群生態站自身主站和輔站、 各部門、合作單位之間的管理合作機制。 中國城市群生態站的布局思路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希望通過科學客觀的實踐創新, 建設水平和成果產出也能夠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