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盧丹丹
孩子升入初三后,學習強度明顯大了很多,考試更是家常便飯。他常常一放學就直接進自己房間,躺在床上,一言不發,躺半天爬起來寫作業。他的考試發揮并不穩定,時好時壞,情緒也飄忽不定,有時會跟我們開玩笑,有時因為某句話不對,就會突然爆發。
這就是典型的考生狀態:學習壓力大,情緒不穩定,對前途時而憧憬,時而擔心。
作為家長,我沒有跟著焦慮,更沒有以“為你好”的名義,盲目地給孩子報課、布置額外任務等。我認為,在陪考階段,家長能為孩子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支持;當孩子有了情緒,自己能做到情緒穩定,把輕松、平和的心態傳遞給孩子。
一次考試后,孩子跟我說:“媽媽,明天我不想去上學了。”我說:“是不是這次考試沒考好,有點喪失信心了?”孩子說:“是呀,越考越差了?!蔽艺f:“自己已經很努力了,結果還是沒考好,確實感覺挺挫敗的?!焙⒆诱f:“沒信心了,不想去了。”我抱著他說:“如果想休息幾天,也是可以的?!彼f:“真的嗎?可是我怕不去又跟不上課。”我說:“我們會想到辦法的,對我來說,你的快樂,比考試更重要。”
這樣的對話,在初中三年,進行過好幾次。無一例外地,我沒有無關痛癢地說“沒關系,差不多就行了”,而是真正去感同身受孩子當下的情緒,陪在他身邊,和他一起面對那些難過的情緒。
當孩子跟我訴苦,我很少以“沒關系”這個詞打頭去開導孩子?!皼]關系”看似是安慰孩子,孩子聽來,卻是“這沒什么好傷心的”,他的情緒反而無處安放,內心的愧疚也會增多。給孩子情緒支持,不是表面上淺顯的安慰,而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感受,給予無條件的理解和接納。這樣,孩子的內心會產生強烈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給他們面對困難的勇氣與力量。
孩子在重重壓力下,容易情緒失控。有時僅僅是父母的一句“作業還要寫多久?”,就會突然爆發。家長覺得自己純粹出于關心,而孩子以為家長在催促,于是,以非常不尊重的口吻對家長說:“關你什么事,你出去?!奔议L覺得被冒犯了,因此也掉進情緒的坑里,勃然大怒,訓斥孩子怎么可以這么說話,一場大戰爆發。
當我們理解孩子的突然爆發,就不會跟著情緒失控,而是迅速回到一種穩定的狀態,與孩子、與自己建立連接。“是不是現在挺煩躁的了,媽媽一問就更煩躁了,對嗎?你有任何需要,媽媽都在,現在就先行告退了?!奔由弦稽c小小的幽默,這一波就過去了。當然事后,我也會告訴孩子:“剛剛你那么跟我說話,我感覺到很不被尊重,希望以后,就算你覺得被催促了,也能平和地跟媽媽說?!?/p>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需要給予孩子足夠多的愛和自由,但也需要樹立明確的界限。有一次,我發現孩子會晚上起來偷偷玩平板,我沒有責罵他,而是跟老公商量,該怎么樣跟孩子交流這個話題。我們選擇開門見山地跟孩子說:“我確實有些失望,也很擔心你的睡眠與第二天的學習狀態。我知道你有時會控制不住,尤其是現在寫完作業后,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但這件事情,我希望是最后一次發生。為了不讓平板在你房間誘惑你,以后每晚10 點后,我都拿出房間,可以嗎?”孩子對于我們的處理方式表示認可。
在中考前三個月,有一天,我在陽臺的雜貨箱里發現了他的平板,我問他怎么放在這里。他說:“媽媽,我已經很長時間都沒玩了,連周末也沒玩。我覺得一玩就控制不住,還不如不看見。”這一刻,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有向好之心的,我們不干涉,給予足夠的信任,同時又樹立清晰的界限,孩子會知道怎么做,愿意遵守家庭規則。
當孩子離考試越來越近,我會盡量保持家庭氛圍跟平常別無兩樣。我們沒有一絲絲擔心和焦慮,反而多了一些因為規律作息帶來的安定,以及對于考完試向往的快樂。
適當的時候,我會跟孩子輕松地聊起關于考試的話題。中考前,我問他緊不緊張。孩子回答,不緊張呀,而且還有些開心,因為考完就可以玩了啊。我又問,如果沒考好怎么辦?他回答,不會考不好的,不就一個中考嘛。如果實在發揮失常,那我就去學挖掘機。我說好呀,那等你畢業我送你一臺挖掘機,作為你人生第一桶金。他說好,到時我們一起打造一個挖掘機王國。
這些對話,就像是把一個抽象的害怕,變得具象化,可以有效緩解孩子的焦慮。
對于自己的角色定位,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考生家長。我正常工作,照顧好自己,不把工作情緒帶回到家里,也不因為考試臨近制造緊張氣氛。焦慮會傳染,平靜也是如此。
家有考生,作為父母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就是成為“非焦慮臨在”,就是指當我們在身邊,孩子就感覺到安全,平和、放松。這是一個考生特別需要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