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燕
孩子上學了,二年級開始學寫話,三年級就練習寫作文了。家長們都覺得寫作文是語文的重頭戲,希望孩子能愛寫作文,寫好作文。
但現實有時很“骨感”:不少孩子覺得沒有值得寫的事;有寫的事了,句子又寫不全;句子寫全了,又為字數少發愁……
這種種問題,如何化解呢?
先分享一個我陪兒子寫第一篇作文的故事。
兒子快七歲時,小學剛報過名,過幾天就要開學了。有天早晨,我們在路上發現有人牽來一只大駱駝。他饒有興趣地圍著駱駝看,指指點點地跟我說,回家后還興奮地講個不停。我一直耐心地聽,當他講完了,我說:“你剛才說駱駝的那些話,要是記錄下來,就是一篇小作品了。”我特意用“作品”這個詞,主要是想激勵他。
“可是,媽媽,我還不會寫許多字呀?”
“沒關系,媽媽幫你把剛才說的話記下來,然后你慢慢抄在小本子上就可以了。”
他樂顛顛地答應了。
我根據他的講述邊寫邊讀,他很不滿意,嫌我寫的不是他的原話,說:“你這樣寫不行,那是你的話。還是我來說,你來記吧。”接著,他說一句,我記一句,于是,就有了他的第一篇小作文:
駱駝
今天早晨,我剛運動回來,就發現我們家門口的馬路邊,有一只駱駝。
那只駱駝真高呀,腿又細又長。每只腳都只有兩個腳趾頭。不過,它的腳趾頭又大又長。背上長著兩個駝峰。不知道哪只是盛飯的,哪只是盛水的。
那只駱駝一直在拉便便,便便又胖、又大、又臭。
小朋友們都騎在它的背上拍照。在城市里能夠見到駱駝,真不容易啊。
他抄好后自豪地說:“哈哈,寫作文很簡單,我也會寫作文啦。”我說:“是的,要是你能寫很多字,以后自己直接寫,就更好了。”
兒子為什么覺得寫作文很簡單?
因為他覺得,把自己認為有趣的事告訴別人,用筆把自己說的話記下來,就是作文了。這種想法很樸素,但非常符合作文教學的初級理論表述:寫作文就是用筆說話,寫想說的話。
在陪孩子練習寫作文上,我有這樣一些體會:
一是要引導孩子發現有趣的事。在生活中發現,不必要刻意地去尋找。“駱駝”就是一次偶遇。
在《駱駝》一文中,兒子寫道:“那只駱駝真高呀,腿又細又長。每只腳都只有兩個腳趾頭。不過,它的腳趾頭又大又長。”這不正是孩子認真觀察的內容嗎?觀察能力可是寫作的基本功。
還有“便便又胖、又大、又臭”“背上長著兩個駝峰。不知道哪只是盛飯的,哪只是盛水的”,孩子的觀察細致準確,又令人忍俊不禁。
其實,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他就會關注。每個孩子都具備優秀的觀察能力,每天有多少超越我們視野的發現,又有多少讓成人自愧不如的想象。
所以,作為家長,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顆童心,引導孩子去發現,去觀察,去思考。
二是鼓勵孩子多說、多表達。說話對寫作太有幫助了。教育家葉圣陶認為寫文章就是說話,“話怎么說,文章就怎么寫”。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勵孩子多說話,說話順暢了,轉錄成的文字肯定也是順暢的。在孩子表達過程中,我們做一個好的聽眾,比什么都重要。
三是幫助孩子用筆寫。這主要針對低幼年齡段的孩子。比如兒子說、我來記,然后讓他抄。兒子寫《駱駝》時,還沒上小學,還不具備寫作的識字量,但是觀察、思維和表達能力都在提高。我幫他記錄下來,就不會讓一件有趣的事“隨風而逝”;孩子看到“作品”,也會有成就感。
四是樹立寫作自信,培養寫作興趣,比要求寫得多、寫得好重要百倍。自從有了第一篇口述作文《駱駝》,兒子對記錄趣事興致盎然,每天主動提醒我,這個事可以記下來,那個事可以記下來。
隨著識字量增加,到一年級下學期時,兒子就可以使用漢字夾著拼音寫日記了,而且敘述的內容流暢了許多,還會字斟句酌。例如:
尋找蟻后
今天中午,我和兩個小朋友在操場旁的大樹下尋找蟻后。
我們發現了一個莫名其妙的螞蟻洞,門非常大。賈天一說:“這個洞口這么大,估計蟻后會在里邊。”我們就用樹枝插了插,結果出來了好多螞蟻,居然沒有蟻后。因為蟻后非常大,它不會走路,必須得幾個工蟻抬著。
我想,噴點藥,螞蟻一定會逃生,不就出來了嗎?于是,我們到爸爸辦公室找殺蟲劑。結果很郁悶,沒找到。爸爸卻說:“螞蟻們幸免于難了。”
一家人讀著兒子的日記,都覺得非常有意思。兒子捧著本子說:“當小學生,的確有一點不一樣,不再是幼兒園的小屁孩兒了。”又有一天,兒子說:“這個本子記的都是奇妙的事,就叫奇妙日記吧。”于是,他在本子皮上寫下歪歪扭扭四個字:奇妙日記。
我發現,把寫作當作游戲陪伴孩子成長,真的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