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
近年來,電子導盲犬、智能仿生手、無障礙導航……一大批切中殘障人士生活“痛點”的科技產品,正努力消除他們與外界的數字鴻溝,很多殘障人士借此開啟了“無礙”生活。
電子導盲犬:視障人士的“第二雙眼睛”
只需牽住“狗繩”,報一聲想去的區域,智能電子導盲犬“小西”便會緩緩啟動,為視障人士帶路。
目前,我國約有1700萬視障人士,導盲犬是他們出行、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工具,它也被稱為視障人士的“第二雙眼睛”。
除了能導航,智能電子導盲犬還有其他本領。西湖大學機器智能實驗室成員聯合企業研發的智能電子導盲犬“小西”集成了激光雷達等多種傳感器。利用這些傳感器,“小西”可以對周圍環境進行判斷,實現自主避障行走。此外,“小西”還能播報路況,“聽懂”中英雙語指令,自動規劃出最優行進路徑,在檢測到障礙物時主動提醒用戶,并按需調整行進速度、改變行進路線。
無障礙導航:為腿腳不便者找到“坦途”
對于乘坐輪椅出行的殘疾人來說,出行時非常擔心道路障礙多、無法快速找到無障礙衛生間。
如今,打開一些地圖類App,選擇“無障礙模式”,界面就會顯示出沿途無障礙公共衛生間的位置,用戶還能看到通過無障礙電梯上天橋的提示。線上的便捷,依托的是線下無障礙環境的高質量建設。現在,無障礙衛生間、無障礙公園、無障礙電梯等,已經成為很多城市的標配。
2022年11月,高德地圖App研發的“輪椅導航”功能已在北京、上海、杭州試點上線。除了坐輪椅的殘疾人,腿腳不便的老年人、提大件行李的行人也是該功能服務的人群。和普通模式相比,“輪椅導航”的路線顏色不同,相關界面下方還有一句“已盡量避開臺階和陡坡路段”的提示。
智能仿生手:將運動意圖轉化為自如動作
沒有電線的連接,也不用頭戴設備,僅憑大腦就能實現仿生手5根手指的獨立運動和手指間的協同操作控制……近年來,智能仿生手、仿生腿越發先進,通過佩戴這些裝置,肢殘者重新“長”出控制自如的手與腿。智能仿生腿可以根據佩戴者走路的快慢調整關節阻尼變化。尤其是當該智能仿生腿檢測到用戶可能摔跤時,其內置算法會干預液壓系統,給出適合的支撐力,防止其摔倒。
除此之外,部分智能仿生腿可以通過傳感器實時采集數據,經算法處理后轉化為指令,控制產品的液壓系統,從而能針對使用者的運動狀況進行動態的實時適配,滿足下肢截肢人士在日常生活場景中對動作自由度的需要,讓他們可以像控制自己的腿一樣控制智能仿生腿自由行走。
觸覺反饋技術:用震動向用戶傳遞信息
觸覺反饋無障礙專利技術可以將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的震動時長、頻率和強度進行組合,向視障用戶傳遞差異化的信息,以提高這類用戶對環境的感知能力,解決信息獲取不全、設備交互不便等難題。
比如,在接聽來電前,在上述專利技術的幫助下,視障用戶可以根據手機不同震動頻率,獲知來電人的類別。以往,視障用戶只能依靠讀屏軟件才能得知這一信息,有了上述專利技術,就避免了公共場合下語音讀屏給視障用戶造成的隱私泄露。
目前,騰訊地圖App推出了簡單直觀的震動提醒功能,在公交、地鐵的“到站候車、即將到站、到站、到達目的地”等場景中為視障用戶提供觸覺反饋提醒,以幫助他們快速確認方向并獲知到站信息。
除此之外,騰訊、搜狗輸入法還將觸覺反饋與鍵盤上的錨點字符(如S、G、K等字母鍵)結合,增加特殊震動效果,讓視障用戶在嘈雜的環境中輸入時,即使沒有手機語音讀屏的幫助,也能快速識別所觸摸字符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