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嬌蓉
今年2月,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二期建設項目順利通過總驗收。經過10年的建設,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真空互聯大科學綜合裝置。由100米擴展到了203米的互聯真空管道,不僅為蘇州工業園區注入更多充滿活力的創新血液,也將進一步加快園區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開放和創新是區域發展的兩大引擎。重大科學裝置設施建設,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它不僅要求要有相應的科學技術、工業制造、材料加工,還要有相對應的人才隊伍。每一個國家實驗室、重大科學裝置等“國之重器”的登場,都代表著一次科學突破,也都將帶動本土產業鏈大發展。
由于“國之重器”的投資主體是政府,投資體量規模大,重復布局可能性小,一旦先行地區布局完成,后發地區就很難再爭取機會,城市之間的分工格局也會隨之出現調整。因此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作為極具代表性的重大科學裝置,對于園區從高水平開放邁向高水平創新,加快實驗室創新體系建設,增強區域創新策源能力,重塑經濟發展引擎,真正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發展模式,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可以說是蘇州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的創新策源地發端,一直注重研發原創核心技術,努力成為創新策源地。在創新鏈條中,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一直處于前端源頭,注重探索性、顛覆性的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端的結合。
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離不開與國家和企業需求的有效銜接。摩爾定律可以概括為“集成電路的性能每隔一段時間會提升一倍,而成本會減半”。隨著半導體行業技術發展到達瓶頸期,被行業奉為圭臬的摩爾定律逐漸失效,行業多年先發優勢或許將被打破,后發者如果能夠提前識別并做出前瞻性布局,就存在換道超車的可能性。
實現納米材料表面或界面調控,乃至探索真空互聯下原子制造等全新制備工藝,正是全球公認的突破“摩爾定律失效魔咒”,研發未來信息器件及集成電路的關鍵技術問題。2014年開始建設的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正是為了給科研人員提供接近月球環境的實驗條件,經過反復研究、不斷合作嘗試,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已成為目前世界上集材料原位生長、器件加工、測試分析為一體的新型納米材料領域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研發平臺。
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不止是一個真空互聯的平臺,更是一個成果互聯的平臺,擁有對納米領域高端企業與人才的集聚效應。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為代表,其不僅為納米科技發展和相關領域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還成為園區乃至蘇州納米產業的“播種機”,更通過建設一個體系化大平臺來吸引高端人才與優勢產業,填補了區域在大科學裝置方面的空白。
因為缺少科學儀器設備、技術和人才,特別是一些價格高昂的儀器設備,技術研發難一直是中小企業科技創新過程中的一大痛點,讓中小企業很難獨自承擔,并突破創新瓶頸。
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業顧問江慶紅介紹,創業初期的納微科技同樣面臨過這樣的困境:“當時一臺檢測儀器就價值上千萬元,可是我們的創始基金只有幾百萬元,連一臺儀器都買不起。”
作為一家和園區共同成長起來的公司,她認為納微科技能從一家小公司發展到今天,成功走出了具有顛覆性的技術創新之路,離不開園區方方面面的幫助:“納微科技十幾年來的發展成就,離不開公司發展初期,蘇州納米城以免費或低價形式提供的公共測試平臺,離不開醫療、教育、住房方面切實落地的人才政策,也離不開園區積極促進校企合作帶來的科研資源。”
時至今日,園區的眾多公共科研平臺,成為了很多初創公司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而其中也包括納微科技打造的全球領先的先進微球材料應用創新平臺。

為推動中國生物制藥分離純化技術的發展,幫助國內藥企技術人員及時了解生物制藥分離純化的發展現狀及動態,促進業內人士的交流和提高,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納微科技舉辦了多屆全國生物制藥分離純化技術學術論壇,受到生物制藥企業、研發機構的技術專家和一線技術人員的廣泛支持和歡迎。2018年開始,納微科技利用自身技術平臺優勢,通過培養、引進專家并合作成立子公司,幫助研發人員孵化新的項目,為公司微球產品開辟新的應用領域,憑借這一方式,納微科技已先后培育了多個子公司。
納微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江必旺曾說,目前行業內中真正擁有底層技術的公司較少,如果僅僅通過快速復制技術來搶占市場,那么在產品種類及服務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難對公司形成競爭壓力。
隨著園區創新生態日漸完善,很多中小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得以提升,公司產品種類和服務能力的快速發展催生出了不少新模式新業態。
2023年8月,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7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在其中的“星池一號B星”上,蘇州吉天星舟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研制的特殊相機,也一同升空開展工作。
吉天星舟于今年3月在蘇州納米城開業,是國內首家以批量提供光學主載荷為主營業務的商業化航天公司,目前公司已申請及轉讓知識產權30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1項,獲批軟件著作權5項,受理中發明專利16項。
吉天星舟技術總監、總裁助理、華東事業部總經理張柯表示,園區營商環境優越,對航天產業的政策十分友好,在前期開業、后期融資等方面,蘇州納米城都給予了大力支持,企業希望在蘇州納米城生根開花,通過自主研發及產業化落地,為我國航天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從模擬月球環境的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到計劃構建28顆衛星組成先進遙感衛星“星座”的吉天星舟;從馴服納米材料生長,到仰望星空,園區科技創新的“勢力范圍”正一再擴大,三大新興產業發展愈發扎實。
在納米技術應用領域,園區已集聚相關企業超1100家,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并躋身全球五大納米產業集聚區;在生物醫藥領域,園區已集聚相關企業超2300家,先后獲批發改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工信部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科技部創新型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產業競爭力躍居第一;在人工智能領域,已集聚相關企業超1500家,思必馳語言計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等產業創新平臺持續完善,形成強大的人工智能應用創新試驗支撐體系。
隨著園區進一步加大技術創新和人才引育的力度,深化科技戰略開放合作,重點聚焦科技資源并加大開放共享力度,充分發揮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戰略作用,促進科技創新資源的優勢轉化,助推高校、企業和科研平臺合作,形成自主創新、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和重要保障,園區的創新能力將進一步提升、創新生態也將不斷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