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社區鄰里中心和住宅架空層的多元融合,對改善鄰里關系及推動社區鄰里中心建設的影響不容忽視。各大城市都在大力推動社區鄰里中心建設的當下,江西南昌也在全市范圍開展“1+5+X”社區鄰里中心建設。與此同時,千篇一律的現代主義住宅架空模式己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將社區鄰里中心融合進住宅架空層空間,打造“鄰里型架空層模式”成為時下架空層設計的一種新方向。“鄰里型架空層模式”的首要依據與前提是為和諧融洽的居住區鄰里人際關系提供物質環境,并通過環境氛圍的營造促進鄰里中心的建設,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情感化的精神需求。通過研究鄰里關系對架空層空間的需求,結合住宅內部交往探討鄰里型架空層空間構建,既能改善居民的鄰里交往,解決社區中心建設中的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又能為締造具有人性化和人情化的人居環境提供理論助力。
關鍵詞:鄰里中心;架空層;空間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基于‘1+5+X理念的住宅架空層景觀空間規劃設計研究”(YS22228)研究成果。
高層住宅區是城市的細胞,鄰里交往是社會生活的組成元素,為住宅區中的居民提供更加完備、安全、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是設計師需要為之不斷努力的方向。基于此,設計師嘗試通過將社區鄰里中心融入住宅架空層空間,打造鄰里型高層住宅建筑架空層空間,力求改善架空層空間的單一價值,進而從鄰里關系的角度賦予架空層空間情感化的價值。
一、“1+5+X”理念的由來
為了讓城市居民更便捷地享受生活、教育、健康、娛樂等服務,按照“黨建引領、社區主體、屬地負責、部門協同、因地制宜、分類實施、示范先行、統籌推進”的原則,貼近群眾日常生活需求,探索建設“1+5+X”社區鄰里服務中心,是當前江西南昌社區建設的重中之重。
所謂社區鄰里中心建設的“1+5+X”,是指社區鄰里中心依托社區單元,建立1套綜合保障體系,配置社區鄰里中心配套幼兒園、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點、社區便利店、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類便民服務功能,拓展集X個其他功能于一體的新型集聚區。在“1+5+X”社區鄰里中心建設實施意見中,要求按照市場化、半市場化、公益性等不同模式分類引進業態,保障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此外,還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和居民需求,按需增加服務項目,拓展服務功能,豐富業態內容。支持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保障和提升政府購買服務質量和水平。社區鄰里中心不僅是社區居民溝通交流和便民服務平臺,也是創新社會治理體系的一個平臺。“1+5+X”理念以社區鄰里中心為核心,通過著力打造居民“家門口”的便民服務網,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使居民獲得了更貼心、更便捷的社區配套服務,滿足社區居民多樣的生活需求。
二、住宅架空層設計的發展情況
(一)住宅架空層設計的發展歷史
架空層并不是近現代的新事物,早在千年前就已經普遍應用于住宅建筑上。古典園林中的水榭,江南民居中的高腳樓、吊腳樓、竹樓等,這些建筑無不含有架空層。只是架空層多用于古時建筑,近代少見。沉寂多年后,架空層又開始常見于現代高層住宅之中,所以對于架空層的界定和理論研究始于現代。在理論概念中,架空層為建筑用詞,是指建筑物深基礎或坡地建筑吊腳架空部位不回填土石方形成的建筑空間。古時架空層所用材料多為木材,也有用石料和磚塊的。隨著建筑材料和技術的逐步發展,除了一些仿古建筑還使用上述材料外,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幾乎壟斷了所有的現代建筑的架空層。
架空層起初常用于沿海地區的高層建筑,設置架空層的目的是防止墻體因地質條件較差導致地基沉降而開裂。而后越來越多南方地區的住宅建筑開始設置架空層并開始影響到北方住宅建筑的設計。正因為一樓架空,二樓的住宅與地面沒有直接接觸,減少了地面濕氣對居住環境的影響,可使二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潮濕。另外,一樓樓層較矮,室內采光容易受到周邊綠化及建筑的遮擋,導致居住環境差。將一樓設置成架空層,有利于整個住宅區的空氣流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減少噪聲對居民的影響。架空層在住宅建筑設計中的基礎優勢是明顯的:安全、隔潮、降噪、通風。回顧架空層的發展,可以總結出三個階段:一是最原始的建筑附件階段,架空層僅為建筑結構需要,沒有任何功能性和審美性;二是最簡化的景觀設計階段,以簡單綠化為主;三是具有功能區域劃分,但主要是以安置休閑座椅的形式來區分的“偽”功能空間。未來還將進入第四階段,這一階段是架空層空間具有系統性功能區塊劃分,在場景互動、功能體驗上全面升級,這也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二)住宅架空層設計的現存問題分析
隨著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高層住宅的出現使得架空層又重歸大眾視野,在高層住宅底部設置架空結構成為常態。由于對架空層一直不夠重視,架空層的設計也就一直較為落后和混亂,并長期處于原始的建筑附件階段。現在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架空層空間的設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1.住宅架空層空間的功能性不強
以往高層住宅小區的架空層在設計上都比較簡單,只是結構落地,功能上多用作室外單車停放、健身用具布置、雜物堆放等,沒有進行功能劃分,更談不上合理的空間設計。當供需雙方都意識到架空層空間被忽視后,近些年開始出現最簡化的架空層空間設計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那些將架空層空間僅僅用作停車場和雜物間的做法顯然已不合時宜。部分行業頭部房企將功能區域劃分融入架空層空間設計中,但其所打造的主要還是以安置休閑座椅的形式來進行差異區分的“偽”功能空間,功能性并不強。
2.住宅架空層空間的審美性不強
在高層住宅底部架空層出現的早期,架空層首要功能是保障空氣流動,以滿足住宅區的通風需求,其次是作為步行過道和用于停放車輛等。雖然這樣可以滿足最基本的需求,但是犧牲了小區的審美性,導致小區的品質也得不到提升。作為公共空間的架空層受到不少客觀環境因素限制,一些設計師對其不做設計或只是簡單設計,故架空層空間缺少豐富的景觀元素。其在硬質景觀設計上大多只是鋪好地磚墻面,在空間內部簡單地布置幾條小路,外加幾扇景門、景窗了事;在軟質景觀設計方面,多是在外墻垂直面的邊緣簡單地栽一些植物,之后也常常會因為植物選擇不當或后期養護不到位,導致喬木類等軟質景觀的觀賞效果不佳。硬質景觀“簡單粗暴”,軟質景觀少之又少,這樣缺乏審美性的架空層最終成為食之無味的“雞肋”。
三、住宅架空層與社區鄰里中心的融合
(一)住宅架空層設計的功能拓展與劃分
現如今的城市居民對自身的居住環境要求已經從單一的物質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在滿足居住需求的同時希望獲得更多元的體驗、更宜居的環境。與此同時,國內外的許多房企開發商開始在商品房建設中打造功能多元的公共共享空間,其主要內容就是對住宅架空層空間進行功能拓展設計。架空層不僅是連接室內與戶外的景觀過渡空間,還是一個開發性很強的空白空間。怎樣使園林景觀和功能多元二者兼顧,讓小區內架空層空間在功能拓展和景觀設計上更好融合和互補,是體現住宅品質、提升居住體驗必須考慮的問題。
一般設計中,對住宅架空層這一公共空間功能的規劃是將每個住宅樓棟的架空層進行功能分區,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常見的功能分區有兒童區、健身區、棋牌區、休閑區等。不同功能的空間區域多利用不同材質、顏色的鋪裝來劃分,并結合兒童游樂裝置及健身器械的擺設,形成多元化的功能空間。還有一部分房企在開發建設的同時關注到時下老年人和兒童是小區公共空間的主要使用者,更多地從人文關懷角度著手來提升住宅架空層設計。例如,由于國內撫幼設施的不足,多數的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都需要老年人代為照顧,但老人生理機能衰退,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相對處于弱勢。架空層的空間設計需要關注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將老年活動空間與兒童空間相結合,增進代際情感融合,方便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照顧兒童。除老幼外,中青年人群在社會與家庭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公共會客廳、公共廚藝平臺、書茶交流空間、兒童玩具交換空間的出現,體現了設計者對中青年住戶的日常需求和審美偏好的關注。
(二)住宅架空層與社區鄰里中心的融合實踐
2010年以來,國家對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越來越重視,印發了《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等政策文件,指導各地推進社區公共服務建設。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打破了城鄉分離的觀念,強調了城鄉社區良性運行機制建構的重要性。因此,社區打造鄰里服務中心是社會生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鄰里中心需要配套教育、醫療、助老、商業、文體5類服務形態及若干衍生業態,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滿足社會多層次、多樣化需求。隨著社區鄰里中心建設的推進,鄰里服務中心建設存在的諸多問題也逐漸顯現,暴露出社區管理不完善、業態和需求不對稱、發展建設資金欠缺、設施使用率不高等問題。
在這一背景下,有專家學者提出空間共享理念,設計師將社區鄰里中心與住宅架空層空間融合,打造“鄰里型架空層模式”,便是基于此理念的有益嘗試。針對建設推進中出現的問題,住宅架空層與社區鄰里中心的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空間的融合。以往社區鄰里中心的建設需要政府劃撥財政支出和解決用地問題,現在將住宅架空層與社區鄰里中心相融合,在不額外占用建筑用地的前提下很好地解決了社區中心的用地問題,也相應減少了因建設而產生的經費支出。二是規劃的融合。將社區鄰里中心與架空層空間相結合,可以實現社區中心功能與架空層空間的統籌規劃與設計。三是功能的融合。架空層進行功能分區可以很好地將中心配套的5類服務形態及若干衍生業態相結合,解決社區鄰里中心業態和需求不對稱、設施使用率不高等問題。如圖1和圖2所示,在社區鄰里中心兒童區的設計中可以很好地體現寓教于樂的理念,設置的24小時便利店可以實現商業的融入,健身及休閑活動區融入文體項目規劃,醫療和養老也可以有同樣的體現。打造“鄰里型架空層模式”在解決以上問題的同時還可以提高社區鄰里服務中心的實用性、便捷性與適應性,營造和諧文明的鄰里關系,豐富居民的社交生活,使社區鄰里中心能真正發揮其服務功能,提高架空層空間使用效率,從而實現雙贏。
四、結語
架空層空間讓人們的生活不再局限于室內,社區鄰里中心的融入,較好地解決了建設資金及用地等一系列的問題,同時也為架空層空間的規劃和利用提供了合理的方向。“鄰里型架空層模式”的提出滿足了人們對于生態宜居和美好生活的愿景,讓左鄰右舍和睦相處有了近在咫尺的空間載體。其讓親近自然成為日常,讓居民疲憊的身心得以舒展,更讓城市的水泥鋼筋不再成為人情往來的壁壘。以往小區內的架空層中規中矩的兒童游樂設施、單調冰冷的健身器材,無論從實用性還是觀感上而言,都是可有可無的“雞肋”,從而淪為被架空的閑散空間。而當下以全齡化體系構建的架空層空間,不僅滿足了老幼、中青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還將社區鄰里中心融入其中,使得架空層空間得到了充分利用。
參考文獻:
[1]張玉明,高文靜,程立安.高層住宅的公共交往空間探究[J].中華民居,2012(3):29-30.
[2]孔維寅.淺談住宅架空層空間的利用[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2(12):13-14.
[3]徐磊青.為高層住宅辯護:兩個高層住宅實例的居住滿意度與鄰里關系分析[J].新建筑,2000(2):45-47.
[4]陸偉,周博,安麗,等.居住區老年人日常出行行為基本特征研究[J].建筑學報,2015(增刊1):176-179.
[5]魏明漢,張東輝.居住建筑底層架空空間應用探究[J].中外建筑,2015(4):81-83.
作者簡介:
李播陽,碩士,江西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園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