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化建設對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美化要求也越來越高。參與式公共藝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創新理念,強調城市公共建設和公眾參與相結合。隨著我國城市的更新和發展及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需求呈現出更個性化的特征,將參與式公共藝術應用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已經成為建設和改造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方向。梳理參與式公共藝術的發展背景與發展歷史,研究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重要意義,提出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的有效應用措施,以期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參與式;公共藝術;城市公共空間
參與式公共藝術通過引導公眾進行廣泛參與,將藝術、社區、公共空間進行緊密連接,調動公共群體的創造力與參與積極性,形成群眾與公共藝術之間的有效互動,有效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的文化價值。近年來,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不僅豐富了城市居民的藝術體驗感,還增強了城市空間規劃和設計的創新性。將參與式公共藝術應用于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以繪畫、雕塑等多樣化的藝術創作方式,或表演、影像等新媒體藝術進行創造,有利于引導公眾參與藝術作品的創作,加強公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互動,進而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質,強化城市的凝聚力。同時還能推動城市文化的不斷更新和發展,激發公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討論,有效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因此,在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應用參與式公共藝術,能夠促進參與式公共藝術及城市社區的持續發展,對城市未來建設起到關鍵作用。
一、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的發展
參與式公共藝術是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參與式公共藝術要求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重視民眾的主體意識。從城市公共空間建設形式上來看,參與式公共藝術重視公共場域中藝術家與建設人員共同完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群眾不僅是藝術的觀賞者,也是參與者,藝術家不僅是公共藝術作品的完成者,也是建設者,實現了藝術家、作品、觀眾等之間的統一協調[1]。從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內容上看,參與式公共藝術往往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城市建設中的關鍵問題上。
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發展研究從20世紀初開始。20世紀10年代,寫實藝術的表現形式主要是藝術家向觀眾展示藝術作品,觀眾的角色為觀賞者,并沒有作為參與者完成藝術作品。1917年杜尚的作品《泉》標志著后現代藝術的出現。“現代藝術之父”塞尚強調色彩和物品之間的有效結合,追求藝術作品造型的意象和本質。這一現代藝術的出現首次肯定了觀眾的力量,表明觀眾在藝術作品中的參與和理解對于作品價值的重要性,推動藝術成品由雕塑、繪畫、音樂、詩歌等形式轉變為不可預見的多元表現形式,進一步實現了藝術作品形式的多樣化。隨后出現了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實驗藝術等藝術觀念,進一步促使藝術表現形式突破傳統展覽地點的限制,形成集表演、日常行為和視覺藝術為一體的大中型藝術參與事件。
二、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應用意義
(一)進一步強化城市公共空間的交流感
廣大民眾對城市公共空間建設具有較高要求,城市建設者應該從多方面思考公共藝術和群眾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從群眾的日常生活需求出發進行藝術作品形式的表現與審美主流的主導。例如,1990年蘇珊·蕾西(Suzanne Lacy)提出新型公共藝術需要將公共議題作為作品的導向,重視民眾在作品創造中的參與,強調形成符合公共論述的藝術作品,符合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這一觀點和參與式公共藝術之間存在較大的相似點,都是強調應該從公共的利益出發,引導廣大群眾的參與,以滿足大眾對文化的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間建設及治理的民主化[2]。將參與式公共藝術應用于城市公共空間建設,能使廣大人民群眾主動、自發地參與公共藝術的建設。和傳統的公共藝術設計相比,參與式公共藝術以其獨有的親和力,進一步對城市公共空間進行感官上的優化,為公眾按照自身的想法和創作意愿與城市公共空間進行交互,以藝術化的形式表達自身的權益提供機會,進一步強化公眾的話語權。此外,參與式公共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相結合,還能實現城市公眾之間的有效互動,增添城市公共空間的交流感,促進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二)優化城市公共空間的視覺美
參與式公共藝術本身作為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在公共空間中進行藝術創作。因此,參與式公共藝術具有一定的藝術特征,能有效強化城市公共空間的視覺美感。同時,參與式公共藝術可以結合城市公共空間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提升城市內建筑景觀及相關構成要素的價值和人文內涵,使其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其他要素和諧相處。即參與式公共藝術能在不破壞,甚至不改變城市原有空間的使用及表現功能的前提下對城市空間進行優化,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的環境。具有抽象和夸張性質的傳統公共藝術作品,往往無法將其本身的內涵和價值觀念直接傳達給公眾,盡管部分寫實雕塑作品能直接將表達的內容展示在公眾面前,但傳達的方式過于直白,不具備內涵價值。將參與式公共藝術應用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有利于公眾深入理解作品傳遞的價值和觀念,在與作品進行互動的同時深入感受作品表達的內涵,進而實現公眾精神上的滿足。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公眾能在接觸參與式公共藝術的過程中發現和感受其中美好的價值,優化自身的審美素養,強化對美的直觀感受,進而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營造出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美好景觀,進一步優化城市公共空間的環境品質及人文內涵。
三、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應用途徑
(一)通過公眾參與構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
城市公共空間的公眾藝術建設目的是打造具有一定藝術和審美價值的公共環境,包括空間環境、實體環境、視覺環境、文化環境等,是城市公共藝術創作和表達的重要條件,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城市的藝術表達形式。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公共藝術建設,首先需要保證各種公共藝術形態與城市原本的環境相契合;其次還需要考慮到城市功能認知等方面的因素,主動構建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環境,保證公眾可以直接參與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建設,與城市公共空間藝術進行和諧交互。這體現了參與式公共藝術的公眾參與性質[3]。
例如我國華南農業大學和廣州美術學院共同發起的城市公共空間參與式藝術建設項目“戰術種植項目”。這一項目來源于戰術城市主義,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圍繞社區種植,實現了線上線下共同進行的具有研究性質的種植實踐和種植教學。“戰術種植項目”的推廣,進一步推動了城市社區去中心化自發種植行為的發展,實現了城市公共空間和居民社區生活間的有效聯系。又比如我國廣州的“上陽臺”城市公共空間參與式藝術建設項目,打造了具有強烈民間生活氣息的集體參與共治空間[4]。在城市居民社區內圍繞“聯合”這一主題,建立社區年輕人之間的相互協作工作,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城市公共空間活動,如大飯臺、縫紉機開放周、建設社區等,形成新的公眾與城市公共空間的關系,為各行各業、性格各異的民眾提供交流溝通的機會。總之,通過公眾參與構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需要藝術設計者深入分析公眾的習慣及思想特征,科學組織和建立運營機制,促使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的持續發展。
(二)調動公眾對城市空間藝術作品的興趣
對于公眾來講,積極參與城市公共空間建設與個人的身體感官、習慣以及大腦思維方式有著較大的關聯性。同時大腦也能結合思維感官和外界運動等現象,感知外部環境并產生相應的心態變化。也就是說,公眾對外部某一問題進行思考前,必須具備參與思考的思想和身體條件。公眾對事物的認知、判斷、思想、表達,以及進行藝術創作活動、藝術參與活動、藝術感知活動等都是身體和大腦認知的綜合,對藝術概念的理解和感知也是自身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再次激活和感悟。身體是公共空間和藝術作品之間的媒介,是直接參與藝術作品感知,誘發大腦思維、情緒等的重要感知條件。
公眾的運動系統在藝術認知中具有重要作用。參與式公眾藝術家要想對藝術作品進行深化,增加作品中聽覺、嗅覺、視覺等多方面的信息來源,必須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為公眾設計一定的認知入口[5]。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參與式公共藝術提供了更多創新和發展的渠道,能夠促使藝術家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應用參與式公共藝術理念,發掘新的藝術創作形式和表現手段,激發公眾對城市公共空間的感悟和參與興趣,促使公眾從多方面解讀藝術作品,提高作品的文化傳播價值和感召能力。
例如深圳的藝術團體“握手302”對深圳白石洲這一城中村進行參與式公共藝術創作,先后組織了“白石洲尋聲漫游”“隱于城”“和未來握手”等公共藝術項目,旨在鼓勵公眾參與藝術作品創作,激發公眾的藝術創造力和參與積極性,引導人們在交流表達中為城市公共空間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同時深入挖掘地域歷史人文線索,建立文化敘事架構,引導公眾參與公共敘事的填入。
(三)通過參與體驗激發公眾的共鳴
城市公共空間匯集了人群、物資、信息以及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城市獨特的文化節奏與積累。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的應用,能有效整合城市文化資源,引起不同職業和生長背景人群的思想共鳴,形成獨特的城市文化,為城市公眾提供良好的個體歸屬感。盡管受到公眾個體認知和體驗差異性的影響,但整體來講城市公眾能在參與城市公眾文化的過程中,積極響應城市建設的生理和心理號召,建立共同的體驗機制,形成對城市文化的普遍認同感和文化記憶。因此,藝術家利用參與式公共藝術理念建設城市公共空間時,應深入觀察和研究城市本身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城市公眾的人文特征,從中提煉出科學的主題內容,同時巧妙融合參與式公共藝術背景下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構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機制和結構[6]。
例如,將參與式公共藝術應用于城市地鐵空間的建設中,首先需分清地鐵空間的作用。地鐵空間作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間,對城市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地鐵空間只具備承擔公共日常出行等功能,不重視公共空間的藝術價值。隨著近年來城市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參與式理念下的城市地鐵空間成為公眾交流互動的重要場所,藝術家應積極尋求公眾參與理念下的公共藝術創作,實現其與城市公眾之間的直接對話[7]。在實際的地鐵空間創作中,城市公共空間應該從直接或間接的角度引導公眾和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對話,邀請公眾在藝術作品創作的不同階段發揮創意,進一步推動城市地鐵公共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將參與式公共藝術應用于城市公共空間中,充分利用地鐵的公共空間資源,引導公眾參與藝術,實現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這就要求藝術家必須積極尋求和多方的合作,引導公眾、藝術家、高校以及各類社會組織參與藝術創作,進而促使當地文化的連接與發展,強化本地城市居民對文化的認同感,深化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內涵。
四、結語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越來越重視城市文化與藝術之間的融合。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實踐,已經成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方向,能從整體上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質,強化社區的凝聚力,進一步推動城市的更新和發展,深化城市的文化內涵。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應用模式都已經成為城市建設和公眾相連的有效途徑。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往往需要與城市公眾、政府部門、民間組織以及教育機構等之間開展密切的合作。在此應用過程中,藝術家與公眾的角色都存在變化性,需要綜合考慮公眾參與的意識啟發及城市發展背景等問題,進而保證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的持續應用。
參考文獻:
[1]溫洋,趙佳琦,賀海波.社區美育:型公共藝術在城市微更新中的作用[J].建筑與文化,2023(1):108-110.
[2]陳剛,毛雅丹.生態觀念下參與式公共藝術研究[J].藝術工作,2022(5):37-41.
[3]孫磊.基于城市微更新的社區公共藝術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22.
[4]諶幟.參與式公共藝術在中國的興起及其動因[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2.
[5]任倢.用藝術回應新興的社會問題:參與式公共藝術的興起和延展[J].公共藝術,2021(3):14-23.
[6]汪芷萱.公共藝術中參與互動方式的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9.
[7]齊宇鑫.公共藝術在城市商業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大連工業大學,2019.
作者簡介:
張酉酉,碩士,山西華澳商貿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藝術、建筑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