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數字媒介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京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如何在數字時代保持其藝術魅力并實現有效傳播,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本文聚焦數字媒介賦能下京劇藝術的傳播形式與路徑,探討數字技術如何助力京劇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在數字化背景下,京劇通過新媒體平臺、虛擬現實、短視頻等多元傳播方式,擴大了受眾范圍并增強了傳播互動性。筆者分析了數字媒介對京劇內容生產、傳播路徑及用戶體驗的影響,指出京劇在數字化傳播中的優勢和挑戰。通過調查和案例分析,筆者提出京劇藝術在數字媒介賦能下的優化傳播策略,以期推動傳統藝術在現代文化中的融合與再生。
1 數字媒介賦能下的京劇傳播形式
1.1 社交媒體平臺
社交媒體平臺在數字化時代的文化傳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于京劇藝術而言,社交媒體不僅提供了一個廣泛的傳播渠道,還為其注入了互動性和即時性,極大地提升了京劇的影響力和受眾參與度。
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等,借助其龐大的用戶基數和高度的用戶黏性,為京劇藝術提供了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的宣傳渠道。京劇表演者和劇團可以通過發布演出預告、幕后花絮、演員訪談等多種形式的內容,吸引廣大用戶的關注和參與[1,2]。例如,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京劇知識科普文章,不僅能夠普及京劇文化,還能增加用戶對京劇藝術的興趣和了解。社交媒體的互動性為京劇藝術提供了新的傳播方式。通過直播功能,觀眾可以在線上實時觀看京劇表演,并與演員和其他觀眾進行互動,這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社交媒體平臺的評論、點贊和分享功能,也為京劇藝術的傳播提供了多種反饋和傳播途徑。社交媒體的數據分析功能為京劇藝術的傳播策略提供了重要支持。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京劇傳播者能夠更精準地把握觀眾的喜好和需求,進而調整和優化傳播內容和方式,以達到更佳的傳播效果。例如,通過分析用戶的評論和互動數據,可以了解觀眾對某些京劇劇目的偏好,從而在后續的傳播中重點推廣這些受歡迎的劇目。
1.2 視頻分享平臺
在數字媒介時代,視頻分享平臺為京劇藝術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多元且富有吸引力的渠道。抖音、快手、嗶哩嗶哩(B站)等視頻平臺憑借其強大的用戶基礎和多樣化的內容呈現形式,使京劇得以在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中傳播和推廣。
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和快手,通過其快速、便捷的內容傳播特點,讓京劇藝術能夠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現給觀眾。這些平臺上的短視頻通常時長在15秒到1分鐘之間,能夠通過片段化的京劇表演、幕后花絮、演員訓練等內容,吸引用戶的注意力。通過運用有趣的配音、精心設計的字幕以及吸引人的特效,京劇藝術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得以用更加鮮活、易懂的形式展現,這一創新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年輕觀眾對傳統藝術的興趣,并增強了他們對京劇藝術的認同感。
長視頻平臺,如B站,為京劇藝術提供了更加深度的展示空間。在B站上,觀眾不僅可以觀看完整的京劇表演,還可以通過彈幕互動與其他觀眾交流觀感,這增加了觀看體驗的趣味性和參與感[3]。B站還支持UP主(內容創作者)上傳與京劇相關的專題節目、教學視頻、歷史文化講解等,使京劇傳播的內容更加豐富和多樣。此外,B站的社區氛圍和用戶文化也有助于京劇在年輕人群體中的傳播和接受。
1.3 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
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為觀眾提供了全新的京劇藝術觀賞體驗方式。這些技術不僅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京劇的魅力,還顯著提升了他們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使京劇藝術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吸引了更多年輕觀眾和京劇愛好者的關注與喜愛。
虛擬現實技術能夠為觀眾提供身臨其境的京劇觀賞體驗。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設備,觀眾可以進入一個虛擬的京劇劇場,感受真實的演出場景和氛圍[4]。虛擬現實技術不僅能夠重現經典的京劇表演,還可以帶領觀眾走進戲臺后面的世界,了解演員的準備過程和幕后故事。對于無法親臨劇場的觀眾而言,虛擬現實技術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極大地拓寬了京劇藝術的受眾范圍。增強現實技術在京劇傳播中的應用則更加注重互動性和場景化體驗。通過增強現實技術,觀眾可以在現實環境中看到虛擬的京劇人物和場景。例如,使用手機或平板設備,觀眾可以在家中或任何地方欣賞到京劇演員的表演,甚至可以與虛擬的演員進行互動。這種技術的應用不僅增強了觀賞的趣味性,還能夠通過游戲化的互動方式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可以以三維、互動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京劇的服飾、道具和場景,讓更多人了解京劇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1.4 數字化內容制作
數字化內容制作在京劇藝術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多樣化和高質量的內容呈現,其進一步增強了京劇的吸引力和傳播效果。高清影像和錄音技術的應用使京劇表演能夠以高分辨率的視頻和高保真的音頻記錄下來,保留了表演的細節和現場感。這些高清影像不僅可以在各種視頻平臺上播放,還可以制作成數字化視頻光盤(DVD)、藍光等實體媒介,供京劇愛好者收藏和反復欣賞。通過高清影像,觀眾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演員的表情、服飾的精美細節以及舞臺布景,這提升了觀眾的觀看體驗。
數字化內容制作還包括京劇數字資源的開發與應用。例如,制作京劇劇目數據庫,將經典劇目的視頻、音頻、劇本等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并通過網絡平臺向公眾開放。如此,觀眾和研究者就可以方便地搜索和觀看這些資源,進而進行學習和研究。這種數字資源的開發不僅有助于京劇文化的保存和傳承,還能擴大其影響力和受眾群體。
數字化技術支持京劇藝術的跨媒體創作與傳播。通過動畫、漫畫、游戲等多種形式,將京劇元素融入新的媒介中,可以吸引更多不同興趣的受眾。例如,利用三維(3D)建模和動畫技術,將京劇經典片段制作成動畫短片或交互式故事,發布在網絡平臺上。這種跨媒體的創作形式不僅豐富了京劇的傳播內容,還能通過新穎的表現手法吸引年輕觀眾的關注。
2 京劇藝術傳播路徑分析
2.1 基于大數據的精準傳播
大數據分析首先允許京劇藝術的傳播者獲得對觀眾偏好的深刻洞察。通過對社交媒體、視頻平臺和搜索引擎等渠道的數據進行分析,傳播者可以識別觀眾對不同京劇劇目、演員和演出風格的興趣和偏好。這種數據驅動的分析有助于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內容策略,從而提高觀眾的滿意度和參與度。例如,分析數據顯示某一京劇劇目在特定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傳播者可以有針對性地增加該劇目的相關內容推送,或在相關平臺上進行更多的宣傳活動。
基于大數據的精準傳播還能夠優化廣告和推廣策略。通過分析觀眾的行為數據,如點擊率、觀看時長和互動頻率,廣告投放可以實現精準定向。京劇藝術的宣傳廣告可以在最適合的時間和平臺上展示給最有可能感興趣的觀眾,從而提高廣告的轉化率和效果。這種精準廣告投放的方式不僅能夠節省營銷成本,還能夠提高傳播的效率和精準度。
數據驅動的觀眾細分也是大數據技術的一大優勢。通過對觀眾群體的細分,京劇藝術傳播者可以制定更加個性化的傳播策略。例如,可以根據觀眾的年齡、性別、地域、興趣愛好等維度進行分類,設計不同的宣傳內容和活動,以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需求。這種個性化的傳播方式能夠增加觀眾的參與感和忠誠度。
2.2 線上線下融合的傳播模式
線上線下融合的傳播模式為京劇藝術的推廣提供了一個綜合性的戰略,通過結合數字媒介和傳統渠道,能夠更有效地擴大京劇的影響力和觀眾基礎。
在線上方面,京劇藝術可以利用各種數字平臺,如社交媒體、視頻分享平臺和官方網站,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推廣。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和抖音,允許京劇藝術通過短視頻、直播和互動活動與觀眾進行實時互動,增強觀眾的參與感。視頻分享平臺,如B站等,可以發布京劇的錄制視頻、經典片段和演出直播,讓更多觀眾能夠便捷地欣賞到京劇藝術。通過這些平臺,京劇藝術不僅可以觸及年輕觀眾和國際觀眾,還能夠借助數據分析來優化內容和廣告策略。同時,線下傳播仍然是京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劇場演出、展覽和文化活動,能夠為觀眾提供直觀的藝術體驗和現場感。線下演出通過現場氛圍和演員的現場表現,能夠更好地傳遞京劇的文化魅力。
線上線下的融合傳播模式則通過將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形成互補效應。例如,在舉行線下演出時,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進行演前預告、實時直播和演后互動。觀眾不僅可以在現場觀看演出,還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和視頻平臺參與討論和分享,這種線上線下的結合能夠增加觀眾的參與度和傳播的覆蓋面。
2.3 產業鏈構建與資源整合
京劇藝術的傳播并非僅僅依賴于單一的傳播方式或平臺,而是需要構建完善的產業鏈并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以提升其傳播效果。產業鏈構建涉及多個環節,包括創作生產、傳播推廣、市場運營和觀眾服務。在創作生產方面,京劇藝術需要整合創作團隊、制作公司、技術支持等資源。通過建立專業的創作和制作團隊,確保京劇作品的高質量輸出。同時,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如高清錄制、后期制作和數字化處理,可以提升作品的觀賞價值和傳播效果。
京劇藝術可以通過與電視臺、電影公司、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的合作,實現多渠道的推廣。通過電視和電影的改編,京劇藝術可以進入更廣泛的觀眾視野。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則為京劇藝術提供了靈活的推廣手段,如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吸引年輕觀眾和國際觀眾。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合作,可以形成多維度的傳播矩陣,增加京劇藝術的曝光率和影響力。
資源整合方面,京劇藝術需要協調各類資源的有效利用,包括資金、人才、技術和信息資源。通過與相關機構、企業和組織的合作,可以共享資源,形成優勢互補。例如,與技術公司合作引入先進的數字化技術,與教育機構合作開展京劇藝術教育,或與文化機構合作進行文化推廣,這些合作能夠有效整合資源,推動京劇藝術的發展。
3 結語
數字媒介為京劇藝術的傳播開辟了新的路徑,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視頻分享平臺、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以及數字化內容制作,京劇得以觸及更廣泛的受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數字化傳播過程中也面臨技術、內容和市場的多重挑戰,需要在技術應用、內容創新和市場策略上不斷探索和優化。盡管如此,數字媒介的賦能為京劇藝術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其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文化價值。■
引用
[1] 原海博,鄭麗敏.數字媒體視閾下京劇與科技跨媒介融合 ——以數字梅蘭芳構建為例[J].中國京劇,2023(3):104-106.
[2] 楊玉.藝術、技術、人:媒介融合進程中的戲曲形態[C].//“媒介視域下的藝術變遷”學術研討會暨2020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年會論文集.2020:128-138.
[3] 劉巖.作為媒介的藝術亦或藝術的媒介——線上演播的藝術與媒介之辨[J].中國京劇,2023(1):101-103.
[4] 陳之遙.我國以移動終端為代表的新媒體視域下戲曲傳播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鄭重(1985—),男,江蘇南京人,就職于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