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6 日,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點火升空,成功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獲悉,這是捷龍三號首飛成功后首次執行應用發射任務,標志著改型火箭開啟了應用發射的序幕。
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由一院抓總研制、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投資。據悉,本次是我國首次執行海上遠距離機動發射任務,發射船從山東煙臺東方航天港出發,歷時5 天半,行程1300 多海里。一院捷龍三號總指揮金鑫表示,該火箭具備在4 級海況下運輸的能力,環境適應性強。本次發射驗證了該火箭海上遠距離機動發射能力,提高了火箭任務適應性。
一院捷龍三號總設計師管洪仁介紹,該火箭首飛成功后,研制團隊開展了箭體去任務化設計、星箭接口快速集成設計、發射流程優化。目前該火箭已具備箭體批量總裝條件,大大縮短了任務響應時間,履約周期進一步壓縮,可適應商業衛星發射任務復雜多變的特點,滿足未來高頻次發射需求。2024 年,捷龍三號火箭計劃執行5 次以上發射任務。
(來源:科技日報)
12 月20 日,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獲悉,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金融監管總局三部門聯合印發《制造業卓越質量工程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以制造業卓越質量工程實現產品高質量、企業現代化、產業高端化。
《實施意見》在發展目標中提到,到2025 年,我國制造業質的有效提升取得積極進展,企業質量意識明顯增強,質量管理能力持續提高,質量管理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效提高,質量績效穩步增長,中高端產品的比例快速增大。新增貫徹實施先進質量管理體系標準企業5 萬家,新增質量管理能力達到檢驗級企業5 000 家、保證級企業500 家、預防級企業50 家,卓越級企業開始涌現。計量、標準、試驗驗證、檢驗檢測等質量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增強。
到2027 年,我國制造業質量水平顯著提升,企業質量管理能力顯著提高,產品高端化取得明顯進展。新增貫徹實施先進質量管理體系標準企業10 萬家,新增質量管理能力達到檢驗級企業10 000家、保證級企業1 000家、預防級企業100 家、卓越級企業10 家。質量提升對制造業整體效益的貢獻更加突出,推動制造業加速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推進質量管理、生產制造、質量保障、數據管理的數字化發展。具體來看,鼓勵企業運用數字孿生、可靠性設計與仿真等技術開展新產品質量分析,實現關鍵質量指標的設計優化,應用人工智能等技術確定最優設計方案,提升智能化質量策劃水平;支持企業應用數字化技術,實現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控制、網絡化協同和智能化管理;推廣全生命周期綜合保障數字化和數字化供應鏈管理,提高質量保障水平;推動企業建立質量數據管理制度,運用數字技術對質量數據進行采集、存儲、處理和分析,深入挖掘質量數據價值。
同時,在制造業企業質量管理能力等級劃分說明中,《實施意見》明確,將依據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質量管理數字化、企業持續成功的能力、全過程質量績效等作出評判,質量管理數字化成為重要的判斷標準和依據。
(來源:科技日報)
日前,中國科協發布2023 年十大產業技術問題,“石油基炭材料高端化技術如何發展”在列。作為一類由石油衍生而來的高價值材料,石油基炭材料在能源、環保、化工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應用領域的拓展,石油基炭材料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劉東接表示,實現石油基炭材料高端化需要高校院所和企業持續不斷地探索與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從原料精制、生產工藝、產品質量等方面入手,打通高端石油基炭材料的生產流程。
石油基炭材料是一類由石油或石油衍生物制備的炭材料,具有易石墨化、高結晶度、高熱穩定性和優異的導電性等特點。這些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使其在諸多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價值。
如何利用石油重質組分的高碳氫比特性來制備石油基炭材料,是目前該類材料研究的熱點。劉東表示,利用熱轉化或催化轉化等工藝,可以將石油原料中的烴類和非烴類化合物轉化為高碳含量且具有特定功能或結構特性的固體材料。石油基炭材料的特性使其在航空航天、新能源、電動汽車、信息電子、軌道交通、機械裝備、冶金化工等多個領域和產業中得到廣泛應用。
“石油基炭材料具有高導熱導電性和出色的力學性能,是優異的結構與功能一體化材料。這是其他材料無法媲美的。”劉東介紹。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需求的增加,石油基炭材料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前景將更加廣闊。在冶金和儲能領域,石油基炭材料已廣泛用于制備超高功率石墨電極和高性能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在核工業領域,石油基炭材料可以制備用于核反應堆的各向同性石墨。
石油基炭材料還可制備瀝青基炭纖維和復合材料。瀝青基炭纖維具有出色的輕量高模性能、導電導熱性能、抗疲勞和耐腐蝕性能,已經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車體制造等領域;石油基炭材料也常用作先進碳/碳復合材料的增強體,提高復合材料的強度和硬度等性能。
石油基炭材料正成為全球爭相研究和開發的熱點。然而,如何提高其性能、降低制備成本并實現可持續生產,是當前科研人員和有關企業等面臨的主要挑戰。劉東解釋說,石油基炭材料的研發、生產需要大量專用設備投入,設備不斷更新就會出現高折舊率及相應維護費用。另外,石油基炭材料的研發和商業化應用的不確定性比較高,研發和商業化的開銷也較大。且石油基炭材料進入市場之前,需經過理論層面的突破及應用層面的反復驗證。即使通過理論實驗或示范生產階段,仍可能因設備、工藝等因素的限制無法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
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基炭材料生產國之一,相關企業已經超過千家,并在常州、無錫、青島和深圳等地形成了產業集群。歷經多年艱苦攻關,我國在石油基炭材料的研究和應用方面不斷涌現出令人矚目的創新成果。
比如在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石墨電極材料方面,我國相關企業已經相繼建成并投產了年產超過10 萬噸的高品質針狀焦生產線,針狀焦關鍵性能指標熱膨脹系數達到了國外同類產品水平,滿足了我國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石墨電極的基本需求;在高性能石油基炭纖維方面,近幾年我國實現了強度大于2.0 GPa、模量大于600 GPa 以及導熱率大于800 W/m·K 的高性能碳纖維國產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性能碳纖維的自主保障問題,使我國成為繼日本、美國之后第三個掌握高性能石油基炭纖維技術全流程核心技術的國家。
石油基炭材料高端化技術的發展,將有效解決一些當前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劉東表示,其首先會直接影響處于上游的煉化產業。“石油基炭材料的高端化,不僅可推動石油實現由燃料屬性向材料屬性的轉變,促進煉化產品結構優化,推進煉油‘油轉特’轉型升級,還可以將碳原子固化在炭材料中,實現源頭減排。”劉東說。
此外,下游的新興炭材料產業也將受到影響。隨著高端石油基炭材料的精細化發展,其種類和數量逐漸豐富、性能水平也將不斷提升,可滿足新能源、航空航天、冶金等領域的不同應用,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可以說,未來石油基炭材料將帶動形成千億級的新興產業鏈。”劉東表示。
實現石油基炭材料高端化技術的發展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劉東認為,應以綠色低碳發展為總體原則,基于我國石油基炭材料上游產業基礎和下游需求制定技術開發和產業發展規劃,組織相關高校院所與企業協同攻關。
“科研人員和企業應持續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彌補石化企業產業鏈短板。同時要與下游應用企業緊密聯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劉東表示,在這個過程中,科研人員和企業要進一步研究和改進炭化工藝,從而提高材料的導電性和機械性能等。
石油基炭材料產業的進步,也離不開政策護航。劉東建議,要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制定嚴格的產品標準和質量控制體系,進一步推動石油基炭材料高端化技術的發展和材料的廣泛應用。
(來源:科技日報)
2022 年,我國制造業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經受住了超預期因素影響的大沖擊,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穩定居于超過120 的較高水平,制造強國建設穩中有進。這是12月28 日由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中國工程院等單位聯合發布的《2023 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得出的最新結論。
“制造強國發展指數”自2015 年起每年持續發布,已成為客觀評價我國制造業整體水平的權威性指數。《報告》顯示,2020-2022 年,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年均增幅超過4 個點,與美國同處世界主要國家最高水平,雖在個別年份出現波動,但整體實現平穩增長。
《報告》分析,三年間,中國制造業展現出較強韌性,龍頭企業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但另一方面,制造業穩增長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創新效能、產業基礎、裝備制造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應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走好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同期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技術路線圖(2023)》重點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等16 個重點領域、29 個優先發展方向的主要進展及未來幾年的重點發展方向進行分析和預測。該報告稱,預計到2025 年,我國信息通信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發電裝備、輸配電裝備、光伏發電裝備、新能源汽車、紡織、家用電器8 個優先發展方向將整體步入世界領先行列,成為技術創新的引導者;到2030 年,航天裝備、飛機、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機器人、工程機械、生物醫藥等大部分優先發展方向將整體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但基礎軟件及工業軟件、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裝備、食品、儀器儀表等優先發展方向與世界強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