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佳彥 伍珂 石永鋒 楊麗君 李村穗
摘 要:“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實現過程中從政策落實、規范管理、引領技術、監測監管等多角度都離不開標準這一技術基礎的支撐。廣東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和“碳排放”大省,開展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支撐實現“雙碳”目標具有迫切需求。本文通過研究國內外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現狀,提出廣東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框架,推動廣東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關鍵詞: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廣東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7.013
基金項目:本文受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項目“生態文明與綠色低碳發展標準化工作”資助。
Construction of the Standards System Framework for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CAO Jiayan1,2 WU Ke1,2 SHI Yongfeng1 YANG Lijun1,2 LI Cunsui1
(1.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2. Guangdong Carbon Peak Carbon Neutr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Technical Committee)
Abstract: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is a complex system projec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standards are indispensable for policy implementatio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leading technology, monitoring and supervision. As a major provi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s, Guangdong has urgent needs to establish th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standard system to suppor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ual carbon” goa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standardiz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proposes the framework of Guangdong provinces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standards system, which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 peak and neutrality standards system in Guangdong, and help achieve the goals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Keywords: carbon peak, carbon neutrality, standards system, Guangdong
0 引 言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2]。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國家基礎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起重要作用。在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從政策落實、規范管理、引領技術、監測監管等多角度都離不開標準的這一技術基礎的支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以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文件均對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提出相關要求。
廣東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以及“碳排放”大省,開展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支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迫切需求。根據《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先進標準計量體系”的工作要求[3],本文通過研究國內外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現狀,提出廣東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框架,推動廣東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1 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現狀
1.1 國際標準化現狀
氣候問題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所提出的溫室氣體控制目標,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和重視,標準化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4]。截至2022年12月,據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官方網站顯示,在其已發布的30000多項國際標準中已有1268項標準貢獻于氣候行動這一可持續發展目標[4]。除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外,另一國際標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也致力于推動實現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目前已制定了1847項標準助力氣候行動目標。
碳達峰碳中和國際標準涉及節能、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新型電力系統、環境與溫室氣體管理、碳捕集、循環經濟、新能源汽車與電池等多個方面,主要涉及ISO/TC/301(能源管理與能源節約)、ISO/ TC 180(太陽能)、ISO/TC 197(氫能)、IEC/TC 88(風能發電)、IEC/TC 120(電能儲存系統)、IEC/ TC 8/SC8B(分散式電力系統)、ISO/TC 207(環境管理)、ISO/TC 265(碳捕獲、運輸和地質儲存)、ISO/TC 323(循環經濟)、ISO/TC22/SC 37(電動汽車)等26個國際標準技術委員會(TC)和分技術委員會(SC)。其中與溫室氣體管理直接相關的技術委員會主要為ISO/TC 207/SC 7(環境管理-溫室氣體管理及相關活動分技術委員會)和IEC/TC 111/WG 17(電子電氣產品和系統環境標準化-溫室氣體工作組)。ISO/TC 207/SC 7主要負責溫室氣體排放量化與報告、審定核查技術指南、碳足跡、碳中和及適應氣候變化標準的制定工作,目前已發布標準13項,在研標準4項。IEC/TC 111/WG 17負責溫室氣體量化方面和交流等標準化活動,并開展電工電子產品、服務和系統的溫室氣體減排標準,目前已發布標準2項,在研標準1項。
1.2 我國標準化現狀
通過對已發布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進行調研和統計,我國涉及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領域的國家標準有1600余項,相關行業標準有3000余項。從整體上看,我國已發布的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國家標準主要集中于能源、工業、生態環境、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領域,涉及節能、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環境管理、循環經濟、新能源汽車、溫室氣體管理等多個方面。
目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標準主要涉及SAC/TC 20(能源基礎與管理)、SAC/TC 402(太陽能)、SAC/TC 309(氫能)、SAC/TC 50(風力發電)、SAC/TC 550(電能儲能)、SAC/TC 207(環境管理)、SAC/TC 548(碳排放管理)、SAC/TC 415(產品回收利用)、SAC/TC114/SC 27(電動車輛)等22個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涵蓋了能源管理與節能、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新型電力系統、環境管理、溫室氣體管理、循環回收、新能源汽車與電池等類別,與ISO、IEC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的TC類別大體相似。其中與溫室氣體管理直接相關的技術委員會主要為SAC/TC 548(全國碳排放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其負責專業范圍為碳排放管理術語、統計、監測,區域碳排放清單編制方法,企業、項目層面的碳排放核算與報告,低碳產品、碳捕獲與碳儲存等低碳技術與設備,碳中和與碳匯等領域。目前已發布標準17項,在研標準30項。
1.3 廣東省標準化現狀
通過對已發布的廣東省地方標準和廣東省團體標準進行調研和統計,碳達峰碳中和涉及的相關廣東省地方標準(含廣州、深圳等地市地方標準)近200項,相關廣東省團體標準有300余項。從整體上看,廣東省已發布的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地方標準主要集中于生態環境、交通運輸、城鄉建設、工業、能源等領域,涉及環境管理、新能源汽車、節能、溫室氣體管理、循環經濟、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多個方面。標準類別與國家層面比較相似,但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和《廣東省標準化條例》對于廣東省地方標準制定范圍的規定要求,以及廣東省標準化工作的實際需要,標準占比在不同類別上的分布與國家存在差異。
為更好實施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并適應廣東省碳達峰碳中和的工作需要,推動廣東省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領域標準化工作的開展,2021年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成立了全國首個省級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廣東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各行業的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專業領域內標準制定以及管理工作,目前已發布標準19項,在研標準9項。除此以外,目前廣東省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標準工作還涉及GD/TC 21(能源基礎與管理)、GD/TC 52(太陽能)、GD/TC 138(氫能)、GD/TC 89(風電)、GD/TC 60(電力電子系統和設備)、GD/TC 47(環境管理)等12個廣東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涵蓋了能源管理、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新型電力系統、新能源汽車與電池、環境管理等類別,與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的TC類別大體一致。由于部分領域的標準制修訂工作不太適宜于省地方標準層面開展,因此部分細分領域沒有設置與國家TC對應的省級TC,涉及TC數量比國家有所減少。
2 廣東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框架
2.1 標準體系總體框架
廣東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在全面梳理國內外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標準化情況,參考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總體框架的基礎上,充分調研廣東省主要產業節能降碳、綠色低碳轉型、減污協同增效、資源循環利用、碳匯、碳金融等重點領域、重點環節標準現狀及標準化需求,并依據國家以及廣東省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相關政策與規劃文件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研究提出廣東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總體框架,將標準體系劃分為“基礎與管理”“碳減排與協同降碳”“碳清除”“市場化機制”四個標準子體系(見圖1)。
2.2 基礎與管理標準子體系
基礎與管理標準子體系主要包括術語與分類、碳測量監測、碳核算核查、碳評價評估、碳信息披露以及其他低碳管理標準(見圖2),為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統一的基礎與管理技術規范。通用型的標準一般納入基礎與管理標準子體系,如具有明顯行業特色的或領域專有的技術標準宜納入其他相關子體系。
2.3 碳減排與協同降碳標準子體系
碳減排與協同降碳標準子體系主要包括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城鄉建設綠色發展、交通運輸低碳發展、農林減排固碳、生態環境治理協同降碳等重點領域的相關標準,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碳減排與協同降碳工作提供標準技術支撐。其中: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主要包括綠色高效化石能源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利用、新型電力系統構建、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等標準;工業綠色低碳轉型主要包括綠色低碳產品、綠色低碳企業、綠色低碳園區、綠色低碳供應鏈、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清潔生產、工業數字化智能化等標準;城鄉建設綠色發展主要分為綜合、規劃設計、施工建造、運營管理、評價等類別標準;交通運輸低碳發展主要分為綜合、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公路、水運、軌道交通、民航、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等類別標準;農林減排固碳主要分為綜合、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業機械、林業等類別標準;生態環境治理協同降碳主要包括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以及其他通過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實現協同減污降碳的標準(見圖3)。
2.4 碳清除標準子體系
碳清除標準子體系主要包括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以及其他碳清除技術重點標準,為實現碳中和的各類碳清除和負碳技術提供標準技術支撐。其中:碳匯主要包括林業碳匯、海洋碳匯以及其他碳匯標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主要包括CCUS綜合、碳捕集、碳儲運、碳利用、碳封存等標準。(見圖4)
2.5 市場化機制標準子體系
市場化機制標準子體系主要包括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碳交易、碳普惠、綠色低碳服務等重點標準,為引導促進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開展的市場化機制提供標準技術支撐。其中:綠色金融主要包括綠色金融產品服務、綠色信用評級評估、綠色金融信息披露、綠色金融統計與共享、綠色金融風險管理與保障等標準;轉型金融主要包括轉型金融主體和活動、轉型金融信息披露、轉型金融產品等標準;碳交易主要包括碳配額交易、自愿減排量交易、碳配額或自愿減排量的衍生產品等標準;碳普惠主要包括碳普惠核算、碳普惠開發、碳普惠交易與應用以及其他碳普惠相關標準;綠色低碳服務主要包括綠色認證、綠色評級、綠色審計、綠色專營機構、綠色第四方評議以及其他綠色低碳服務標準(見圖5)。
3 結 語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政策的出臺完善,相關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廣東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應實行動態管理,階段性進行適當調整和完善,緊密結合政策、市場以及技術發展的需求,提出并推動落實重點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不斷提升廣東省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水平,為廣東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的標準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 2020-09-23(1).
[2]丁爽,姜玲玲,林翎,等.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1):63-70+75.
[3]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N].南方日報,2022-07-25(A02).
[4]孫亮,林翎,李鵬程“.雙碳”目標要求下的標準體系建設[J]. 中國能源, 2022(5):55-62.
作者簡介
曹佳彥,碩士,標準化工程師,從事綠色低碳領域標準化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