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露,劉海朝,金昱彤,邊育紅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天津 301617)
為響應十九屆五中全會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中西醫并重的國家戰略,綜合研判中國疾控體系的基本形勢和未來路向,中國工程院立項資助了由王琦院士牽頭負責的“中醫治未病與建立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體系”戰略研究重點咨詢項目,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院士負責“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人才學科體系建設”咨詢項目的子課題。2021 年7 月29 日,本課題組特邀訪談了吳以嶺院士,擬通過本次訪談,挖掘出掣肘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人才學科體系建設的瓶頸問題及解決方案,歸納總結政策層面需要得到的支持,以推動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人才學科體系建設,全方位改善疾病防控體系的建立,現就訪談內容予以整理以饗讀者。
1.1 訪談方法 本次訪談方法為結構化訪談是按照統一的設計進行的訪談,類似于標準化的問卷調查。本次訪談主題依據咨詢研究項目而定,訪談內容圍繞治未病、中西醫結合防控體系等相關話題進行展開,并經過預訪談檢驗;訪談于2021 年7 月29 日,通過線上會議進行,由邊育紅教授一對一訪談吳院士,并由同學通過錄音或錄像收集資料,未涉及轉錄;本次訪談時間約40 min。
1.2 研究對象 研究者由負責訪談的教師和負責記錄的同學組成,教師具有醫學博士、醫學碩士學位,學生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者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發展戰略研究,充分了解本項目的申報、立項、實施和結題。
1.3 資料分析 運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軟件錄入和整理訪談信息,訪談轉錄成文字后返還給參與者征詢意見和糾正錯誤。
2.1 “治未病”與疾病預防 預防為主是中國衛生工作四大方針之一,《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明確提出將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1]。中醫歷來就重視疾病預防,其中“治未病”是以維護人類健康為根本理念,以堅持預防為主、預防為先和防治一體為主要防病思路的中醫學特色理論。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疾病應“防患于未然”[2]。《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漢代以后,歷代醫家不斷發展治未病理論,《難經·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而后在唐代《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充分體現了醫家防微杜漸、欲病早治的思想。縱觀治未病思想的起源和發展,可見中醫治未病理論內涵豐富,具體可分為3 個層面,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瘥后防復。
2.1.1 “治未病”之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消除致病因素以防止疾病的發生[3]。《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黃帝內經》的養生法則是未病先防的精髓,遵從其中法則,便能使身心健康,進而盡享天年。慢性疾病是一種需要長期護理和監督的疾病,而自我管理的初級保健極其重要,包括自身的飲食、身體鍛煉、自我健康監測等一系列一級預防措施,所謂一級預防即病因預防,是針對致病因素的預防措施[4]。吳院士表示,目前,一級預防主要針對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但無法在根本上起到預防作用,“三高”一旦形成,將成為終身性疾病,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治療為主、預防為輔的疾病應對策略導致我國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長,由此引發的并發癥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梗等心腦血管病變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提示中國的疾病防控措施存在嚴重不足,預防醫學沒有深入貫徹“治未病”理念。吳院士在訪談過程中強調:“應在一級預防基礎上將疾病預防關口前移,形成零級預防,對于預防‘三高’及其他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至關重要。”
2.1.2 “治未病”之既病防變 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的核心內涵也是最理想的積極措施[3]。但若疾病已經發生,則應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吳院士表示:“要做到已病早治和既病防變,需要健全的健康體檢和慢病管理體系,當基礎性疾病已經發生,如何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是當務之急,把握疾病的發展趨勢,兼顧疾病并發癥及引起的其他疾病的發生,這對疾病的預防調控更具現實意義。”正如《金匱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臨床上治療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這便是既病防變法則的具體應用[5]。
面對現在基礎病、慢性病高發的現狀,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 年)》中指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健康促進和健康管理為手段,降低高危人群發病風險,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減少可預防的慢性病發病、死亡和殘疾,實現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6]慢性病影響因素的綜合性、復雜性決定了防治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且有些疾病如不進行早期干預、早期預防,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吳院士舉例說:“長期的高血壓必然會導致靶器官的損傷,如不積極控制糖尿病,則會引發血管神經并發癥、心腦血管病變以及糖尿病腎病等”。因此,吳院士認為:“應在疾病發生基礎上建立一級預防,減少重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等的發生,有效控制致病因素,以實現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為目標。”
2.1.3 “治未病”之瘥后防復 瘥后防復,是指疾病初愈至完全恢復正常健康狀態期間,采取相應措施來防止疾病反復[3]。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及惡性腫瘤等疾病,都有難治愈,易復發的特點。例如心梗患者在介入治療之后,如果沒有進一步的預防干預,術后容易出現支架再狹窄的風險,還會有二次心梗的風險,導致部分患者出現支架接支架的現象[7]。中國的衛生體系建設中,重治療、輕預防,導致臨床人才過多,而預防人才相對匱乏。吳院士指出:“預防和治療的成本之比約為1∶100,許多醫院以盈利為目的,舍預防而取治療,雖然經治療后壽命得到延長,但依然是帶病生存,并非是健康的生命得以延續。因此,在已病的基礎上更要重視二級預防,且二級預防應根據不同的病種,制定出減少疾病復發的個體化調護方案,如生活方式的干預、藥物治療、心理疏導等預防復發的措施。與此同時加強醫防合作,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做好慢性病防控工作。”
2.2 全民健康意識的培養《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 —2030 年)》中提出:“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把中醫藥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中小學進一步豐富中醫藥文化教育。”[8]眾所周知,現代診療措施缺乏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健康管理,而健康管理是中西醫結合背景下實施的一種管理模式,是根據患者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的個性化的管理方案。通過健康管理,一方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疾病的發生,另外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9]。吳院士將該思想概括為健康醫療概念,其指導疾病的預防和康復要優于生物醫學的醫療模式。吳院士強調:“未來醫療衛生體系應汲取中醫之長,從以病為主向以人為主轉化,同時應該重視中西醫結合防控體系的建立,重點培養學生系統化健康醫療的思想。”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堅持預防為主,調整優化健康服務體系,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目標。”[10]健康是一種自我管理的過程,每個人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但如何培養健康意識,推廣健康預防知識,是我們亟須解決的問題。吳院士以糖尿病的預防經驗為例,有研究團隊針對500 例糖尿病患者做了簡單的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飲食、運動、戒煙戒酒等,經過20 年的觀察,發現接受教育的糖尿病患者與未接受教育的患者相比,發病率明顯降低。簡單的健康知識教育就能使這些人受益匪淺,提示我們健康預防知識的普及對于患者的疾病預防及后期康復尤為重要。中國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糖尿病患者占世界糖尿病患者總數近1/4[11],龐大的糖尿病患者群體不斷消耗中國的財政,這給家庭、社會、國家都帶來極大負擔。因此,如何做到精準預防以降低治病成本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吳院士認為:全民健康預防知識和中西醫結合健康管理方法的普及是解決慢病人群日益增多的關鍵所在。吳院士建議:“要想培養全民健康意識,應統籌已有的醫療服務及健康管理資源,更全面的分析評價人體的健康狀態和病變本質,為患者提供兼具中西醫特色的健康教育、康復計劃和醫療方案。”
在疾病防控人才培養方面,吳院士指出:“全民健康應以健康預防、康養、健康狀態辨識、健康體檢、制定個體調護方案為抓手,但目前國家缺乏此類相關人才,應加強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人才的培養。”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視中醫藥、發展中西醫結合思想的引領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迅速,無論臨床還是科研,均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在微觀政策上,中西醫結合健康管理醫務工作者的工資待遇低的問題仍普遍存在,亟須改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工資過低導致很多人不愿意從事健康管理工作。吳院士表示:“中國各大高校建立的健康管理相關的課程體系也不完善,導致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人才極度缺乏,所以,應著重解決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醫務工作者的薪資過低問題,同時,應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充分融合中醫與西醫知識體系,使學生具備全面、科學的疾病防控能力,培養出高質量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人才。”
目前,全民健康已上升為國家優先發展戰略,而預防是保證全民健康的有力武器。相較于單一中醫或者西醫,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是更為全面有效的理論體系。因此,培養高素質、高質量的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人才是當務之急。
吳院士表示,培養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人才需要政策的支持。1)應在中西醫學科下設立中西醫結合預防二級學科,優化培養課程體系,使培養出的學生具備完善的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能力。2)在薪酬待遇方面,政府應加大投入,建立符合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系統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增強中西醫結合疾控崗位吸引力。3)健全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職業人員培養、準入、使用政策,在醫療機構設立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科室,并提高專業技術高級崗位職稱比例。
近年來,中國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導致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持續上升,成為威脅人民生命健康和影響社會經濟的重要因素[12]。吳院士表示:“應建立重大疾病防治體系,并且在重大疾病防治體系中重視發揮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特色優勢,將中醫病因病機理論與西醫疾病危險因素防控有機融合,以降低重大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減少醫療費用,不斷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同時,充分發揮中西醫在不同類型疾病以及疾病不同階段的防控治療優勢,對居民健康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并及時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疾病信息監測是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的基礎,應進一步加強完善對包括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相關危險因素、發病、死亡等在內的綜合信息監測[13]。吳院士指出: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收集和整合相關信息,促進信息的橫向交流,確定危險因素和高危人群,從而指導衛生資源有效利用,及時調整疾病預防控制決策支持,為中國重大疾病防治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14-16]。
中醫“治未病”的防患于未然理念,強調在“未發”“未傳”與“未復”之間扶助正氣,祛除邪氣。預防醫學“三級預防”理念,也是強調在疾患易感期、亞臨床期及疾病期采取生活方式管理與疾病管理,兩者核心理念均為更為早期的防患意識。“治未病”也是中西醫并重衛生方針的具體體現,吳院士以“治未病”理論為中心,從3 個層次強調“治未病”思想對疾病的3 個不同階段的影響。由此可見,“治未病”思想作為一個既古老又前沿的命題,也是現代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核心。構建中醫“治未病”健康服務體系,能夠充分發揮“防勝于治”的理念優勢。同時吳院士指出,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人才培養的不足、全民健康意識的缺乏及重大疾病防治體系的薄弱是中國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中國各大高校應完善相關課程體系,以培養出高質量的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人才為己任,同時應重視培養全民健康意識[17-18]。吳院士建議:中國應建立具有中醫特色優勢的“治未病”健康管理體系,發揮傳統中醫藥理論基礎優勢,同時借鑒西醫健康管理模式以及先進的檢測與治療技術,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目標,實現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為中心的轉變,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壽命,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做出貢獻。“治未病”構筑中西醫結合防控戰線增強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救治能力,未來必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