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王維春,朱慶軍
(1.安徽中醫藥大學,合肥 230038;2.杭州市富陽中醫骨傷醫院針灸推拿科,杭州 311400;3.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康復一科,合肥 230031)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是一種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目前對該病尚沒有明確定義,研究認為其主要是由血管性因素引起的帕金森綜合征,依據不同的帕金森綜合征研究人群,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患者占2%~12%,在臨床中也屬常見的帕金森綜合征。該病患者不僅患有腦血管病,而且還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而目前對于該病西醫治療以多巴胺能類等藥物口服為主,但有研究表示該藥物的有效性待進一步明確[2]。現將太極六合針法治療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驗案1 則分析整理如下,以饗同道。
患者女性,71 歲,于2020 年10 月10 日初診。主訴:右上肢震顫1 年余。現病史:患者于2019 年9 月上旬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肢體無力,活動不利需人攙扶,當時無意識不清,無惡心嘔吐,就診于當地醫院行顱腦磁共振平掃檢查提示多發性腔隙性腦梗塞,予以改善腦代謝、抗血小板聚集等對癥治療,經治療病情好轉后出院,遺留左側上下肢痙攣。約一周后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上肢不自主震顫,持物時癥狀加重,予以藥物(金剛烷胺)口服后震顫改善不明顯,后患者未予以正規治療,震顫癥狀逐漸加重,無法獨立使用餐具,影響正常生活,為求進一步治療,故前來就診。病程中患者右上肢不自主震顫,持物時震顫頻次及幅度加重,腰膝酸軟,納可,寐欠佳,二便尚調,舌質紅,苔少,脈弦細。既往史:高血壓病病史30 余年,糖尿病病史10 余年。查體:神清,精神可,左側肢體肌力Ⅳ級、肌張力增高,右側肌力、肌張力正常,指鼻試驗欠穩準,左巴賓斯基征(+)。輔助檢查:顱腦CT 平掃提示多發性腔隙性腦梗塞(雙側基底節區、側腦室旁、半卵圓中心及大腦皮層下可見多個斑片狀及斑點狀密度減低影)。
西醫診斷: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中醫診斷:顫病(陰虛風動證)。治則:滋水涵木,熄風止顫。治法:1)太極六合針療法:取內八卦坎、震、巽卦,中八卦之坎、震、巽卦,外八卦取患側曲池穴、合谷穴及雙側太溪穴。2)操作: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腹部,所選穴位予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選取0.25 mm×40 mm(1.5 寸)規格針灸針,先針刺內八卦穴位,采取平刺法從肚臍內皺襞處向腹周約11、9、6 點方向(分別對應巽、震、坎卦)刺入約1.2 寸,按順時針方向先刺坎卦,再刺震卦,最后刺巽卦;再采取同法及順序針刺腹部中八卦穴位(距離內八卦穴位約4 寸),針尖朝向肚臍方向,以上穴位均不需有針感,不予提插捻轉;最后針刺外八卦穴位,以1.5 寸針直刺入患側曲池穴、合谷穴及雙側太溪穴,稍做提插捻轉以得氣為度,留針30 分鐘。治療1 次后患者右上肢震顫幅度明顯減輕,患者自訴當晚可獨立右手持餐具進食,后每天針刺1 次,每周治療5 次,連續治療兩周(10 次)后,患者右上肢震顫頻次及幅度改善明顯,持物時未見右上肢明顯震顫,僅情緒緊張時見右手拇指及食指輕微震顫,可自行獨立進餐,不影響日常生活。3 個月后隨訪,未再復發。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是指由于腦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種同時具有帕金森病類似癥狀和腦血管病的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主要依據影像學檢查和臨床癥狀診斷[3],目前對于該病的發病機制仍處于探索階段,尚無統一定論,主要認為可能與腦白質或基底節區腦血管損害有關。該病與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中國老齡人口不斷增多,該病發病率也在逐漸上升[4]。根據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的臨床癥狀表現,以肢體或頭部顫抖搖動不能自止為主癥,中醫中當屬“顫證”范疇,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就記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證治準繩》中亦曰:“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這闡述了震顫屬風相,與肝關系密切,而肝與腎精血同源、藏泄互用,肝屬木,腎屬水,又為五行相生關系,肝主筋,有賴腎陰滋養則筋脈舒柔,若腎水不能涵養肝木,則見腎陰虛而肝風內動,便現震顫搖動屬風性之象。且年老或病程久長者臟腑精氣津液虧耗,尤以肝腎虧虛為顯,陰虛無以制陽,亦可見虛風內動之征,故顫證與肝腎的關系密不可分,則應治以滋水涵木,熄風止顫。
太極六合針法是由葛欽甫先生所創,其傳承了太極八卦和中醫易理針灸學理論,以中醫理論及傳統針灸為指導,并結合了全息理論發展而來的新針法,形成了內、中、外八卦3 大層次的太極八卦經絡調控系統。人體的正經和奇經無不與腹部神闕穴有著直接或間接聯系,“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神闕亦能調節全身氣血經絡、平衡臟腑陰陽。故而以神闕為中心的內八卦是調整人體全身和通調經絡氣血的關鍵;中八卦中轉傳導經氣而接力催化,使經氣疊加、全息共振以加強療效;外八卦引經氣致病所起通應之功,與內、中八卦相呼應。太極六合針法采取特殊的“四步通調”布針方式,以內八卦為治療針、中八卦為導引針、病灶區域為納氣針、外八卦重要腧穴為加強針四步通調。采取“四步通調”的操作方式,通過太極八卦經絡調控系統,結合內八卦經氣“放射狀效應”,可使臟腑陰陽平衡、經絡氣血調暢、三焦氣機和順,故可調理五臟六腑、四肢百骸[5-7]。
本案例中患者年過七旬,臟腑漸衰,腎陰虧虛而無以養肝致虛風內動,便見肢體震顫搖動之象,結合患者舌脈,該患者肢體震顫之癥當為顫病之陰虛風動證,應以滋水涵木,熄風止顫。本案內、中八卦均選取坎、震、巽卦;巽、震卦均五行屬木,巽對應膽,為風,具有調肝利膽、通關利竅、和調少陽之功;震卦對應肝,屬性為動,具有調理肝氣、平肝熄風、解痙緩搐之效;坎卦五行屬水,對應腎,可滋補腎陰、調補肝腎、清竅通腦。針刺三卦,采取順時針五行相生順序,先刺坎卦再刺震卦、最后刺巽卦,可加強滋腎水涵肝木,熄內風止顫搖。外八卦選取患側合谷、曲池穴及雙側太溪穴,與內、中八卦相通應,而右側合谷穴、曲池穴亦為病變肢體腧穴,以利經氣到達病所,兩穴均為陽明經之穴,陽明經更為多血多氣之經,且兩穴中合谷為原穴,曲池為合穴,以此調動原氣,而合穴處脈氣為甚,患側此兩穴合用不僅使氣至病所,還可疏調氣血經絡;另雙側太溪穴亦為腎經之原穴,太溪穴本可滋養腎陰,又為腎經原動力所出,刺之里應外合,外八卦此三穴合用,更促經氣流通,氣血和調,滋陰止顫,本案內中外八卦所選穴位也正符合太極六合針法 “四步通調”之理。針刺內、中八卦時,緩緩刺入,不施以強烈刺激,可不需有針感,亦如《靈樞·五亂》中載:“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針刺外八卦合谷、曲池、太溪穴時可稍有酸麻重脹感即可,以利引導經氣,與內、中八卦共奏通關利竅、舒筋通絡、滋水涵木、熄風止顫之功。采用太極六合針治療,形成太極八卦經絡調控系統,使人體氣機升降有序、陰陽之氣交互通應、經絡臟腑調和平衡,從而使疾患得以治愈。
目前關于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的有效治療方法仍在進一步研究中,西醫藥物治療具有毒副作用和停藥反應等局限性,而中醫治療該病主要以針刺和中藥為主。本案中運用太極六合針治療,針刺時無須采取強烈刺激手法,針刺痛感較小,一能減輕患者畏怕疼痛的恐懼心理,二能使患者心氣鎮靜、調神養息,以配合針法疏暢氣機,因此太極六合針法治療易于被患者接受。筆者查閱文獻發現臨床報道運用太極六合針法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病例較少,而太極六合針治療范圍廣泛,并在其他報道病例中療效可靠,癥不同而證相同,中醫尤為講究異病同治及辨證論治之理,且在臨床中應用太極六合針法治療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的療效極佳,亦可為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