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琦
飯桌上,兒子夾了一個雞腿放在我碗里,說:“媽媽,這是你的。”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其實我不愛吃雞腿,但我不想拒絕兒子的好意,我這么做,只是想要給兒子一個表達愛的機會。
曾經有一段時間,兒子霸道自私,總是搶著要好的東西,還喜歡和家境好的小伙伴攀比。我意識到我對兒子的教育出現了偏差。
就在我苦尋良策的時候,我得了重感冒,偏巧丈夫出差,家里就剩我和兒子。吃藥后,我的病情卻加重了,兒子發覺了我的異樣,伸手來摸我的額頭,驚呼:“好燙啊!”兒子看我的頭越垂越低,忽然打開門,跑了出去。回來時,他的身后跟著樓下的鄰居,原來他去找人幫忙了。后來,這件事情在鄰里間傳開了,大家都夸我兒子聰明能干。兒子天真地說:“我長大了,當然要懂得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啦!”
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回想起來,兒子平時想要幫我們做事情,我總覺得他還小,怕耽誤他學習,不讓他做。可我忘記了,學習并不是全部,真正的教育是對孩子的喚醒、激勵和鼓舞。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當我下意識地剝奪了孩子表達愛的機會,孩子愛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減弱了——這就是根源所在。
我開始改變我的做法,要求他幫我買早點,幫我記家庭流水賬,幫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我會讓他幫我捶捶背,然后笑著告訴他:“寶貝,你很棒!”我的贊揚點亮了孩子的眼睛,毋庸置疑,每個孩子都渴望在父母的接受、肯定和需要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