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的張愛萍上將,戰爭年代能征善戰、屢建奇功,同時也是新中國第一支海軍部隊的創建者、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總指揮。其子張勝在《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一書中,全面展示了張愛萍多姿多彩的人生,其中一些細節更可見其舉重若輕的大將風范。
1945 年8 月日本宣布投降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隊為打通津浦路、進攻山東和華北解放區,分批向山東解放區進犯。時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的張愛萍,曾在津浦路東開辟敵后根據地。在他的領導下,僅僅用了3個月就建立了包括5縣16區的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在敵人大兵壓境、發起津浦路破襲戰役的前夜,張愛萍卻在視察前線之余,順道游覽了皇藏峪,在這昔日楚漢相爭的地方感慨良多。司令員張鼎丞聽聞,急著責怪張愛萍說:“第二天就要開戰了,還有這個雅興?”而張愛萍卻正是要借游覽戰爭歷史遺址,一方面追溯和汲取軍事歷史的智慧,一方面讓自己從戰事的緊張氛圍中暫時松弛下來,以保持清醒的作戰頭腦。正是在這次戰役中,張愛萍指揮部隊英勇擊垮了津浦鐵路頑敵。
1959 年9 月,張愛萍又肩負重任,開始主持國防科技、裝備和國防工業工作,先后四次擔任核試驗委員會主任委員、現場試驗總指揮。在當時美蘇核訛詐時期,中國迫切需要用一顆原子彈來證明,證明中國人的志氣,證明中國人民是壓不垮的。
在新中國第一次核爆的最后關頭,張愛萍經歷了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時刻。1963 年5 月至11月,成功地進行了7 次局部縮小尺寸的分解爆轟試驗。12 月24 日,整體縮小尺寸的聚合爆轟試驗獲得成功。20 天后,1964 年1 月14 日,蘭州濃縮鈾廠生產出了作為原子彈裝料的高濃鈾。6月6日進行原子彈1∶1 模型爆轟試驗,也稱冷試驗,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到了最后一爆的關鍵時刻,身為中國第一次核試驗總指揮的張愛萍,沒有理由不緊張。
張勝曾問父親張愛萍:“您緊張嗎?”“緊張!”“比打仗還緊張嗎?”“大概還要緊張些。”“為什么?”“因為事關重大!”何止是張愛萍,全體參加核爆任務的科學家、官兵和工作人員,所有的人都非常緊張,這可是全黨全國人民的重托啊!
1964 年10 月13 日,也就是爆炸前三天,張愛萍卻帶領試驗總指揮部全體人員游覽戈壁灘上的樓蘭古國遺址,一如當年他在津浦路破襲戰役前夜游覽皇藏峪。幾年前,當張愛萍第一次從飛機上俯瞰樓蘭遺跡時,他就想,等到原子彈試驗成功后,一定要來這里看看。可是張愛萍卻改變了初衷,他說:“不是成功了再來看,而是看完了再成功。”他親自動員朱光亞、周光召、陳能寬、王淦昌、彭桓武等科學家,在這顆原子彈起爆的前夜,一定要跟他去看看這個幾個世紀前就消失了的古代文明。王淦昌也曾回憶說:“愛萍同志在原子彈爆炸前夕組織我們來這里游覽,確有大將風度。但我心里還是在嘀咕:原子彈能不能響呢?”正是這次瀏覽,讓大家在舒緩高度緊張情緒的同時,更加堅定了精益求精、萬無一失、務求必成的信心和決心。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要心靜如水、沉著應對,胸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定力,保持輕松的心態和冷靜的頭腦,擔重任而不懼,臨危難而不亂,氣定神閑、有條不紊地處置復雜局面,方顯大將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