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背景下,教師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等,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需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引入活動化教學等新穎、高效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強化化學各項能力,推動高效化學課堂的建構.
關鍵詞:活動化教學;課堂教學;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36-0122-03
收稿日期:2023-09-25
作者簡介:黃娟(1982.7-),女,江蘇省張家港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化學教學研究.
活動化教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將互動式、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融合在一起,使其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求知和益智,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高中教育階段,化學是一門抽象性極強的自然科學類學科,教師應科學地引入活動化教學,明確學生主體地位,使其在活動中發揮出自身的主體性、參與性與積極性,這對建構高效課堂以及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來說均有著積極意義.
1 引入活動化教學,促進學生探索
1.1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思考能力
在新課程標準下,大力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為終身學習扎實根基.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涉及的理論知識較為深奧,需要引入活動化教學,以建構高效化學課堂.化學教師首先需圍繞理論知識的講授,引入活動化教學,根據所授內容巧妙設置一系列問題、話題或者任務,鼓勵學生結合所學化學知識、生活經驗及個人認知展開自主學習,使其能夠從多個方面與角度展開思考,整合多方信息,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1].
例如,在進行“化石燃料與有機化合物”教學時,本單元主要學習化石燃料與有機化合物之間的關系,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化石燃料的綜合利用對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污染、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教師可以圍繞“改善大氣質量”設計活動化教學,先給出問題:大氣污染源主要來自汽車尾氣,假如可以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將會有效改善大氣質量,誰能提出一些減少汽車尾氣排放的措施?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汽車4S店、修理廠,探索一些切實可行的節能減排舉措,鼓勵他們自主思考,提出各自的看法,如安裝廢氣循環使用裝置,把廢氣利用起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改進發動機技術,提高石油燃燒率,減少尾氣排放量;開發清潔燃料,研發氫動力汽車,從源頭上降低尾氣排放;加強尾氣檢測;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倡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等.如此,學生通過自主搜集與整理資料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
1.2 開設小組合作學習,加深知識理解
高中化學知識對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要求更高,有時僅僅依靠個人很難單獨完成學習任務.要想推動活動化教學的順利實施,就需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高中化學教師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圍繞教學難點、疑點等引入小組合作式活動化教學,組織學生在小組內先獨立思考,再相互交流,讓他們進行很好的互動,以此幫助他們深化理解所學內容[2].
比如,在開展“防治二氧化硫對環境的污染”教學時,教師先播放酸雨的視頻,展示空氣質量日報,重點突出“二氧化硫”指數,設計“防治大氣污染”的互動主題,給予引導性提問:自然界中的硫元素是怎么循環的?號稱“空中死神”的酸雨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危害?該如何防治?霧霾有哪些危害?是如何形成的?為減輕霧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有什么建議?組織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任意選擇一個問題當作研究話題,小組成員進一步分工,明確每個成員搜集資料的側重點,規劃好時間節點,使其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并通過各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培養他們的協作精神與合作學習能力.之后,學生先單獨搜集資料,再相互分享,一起交流與歸納、整合,制定一些防治空氣污染的措施,使其學會收集、整理資料,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培養他們將知識加工整合用于實踐的能力,并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形成正確的化學價值觀.
2 引入活動化教學,豐盈學習體驗
2.1 利用實驗創設情境,誘發探索熱情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驗既是重要構成部分,也是理論教學的基礎.教師要以實驗為依托,引入活動化教學,可以利用演示實驗或者創設情境,全力誘發學生探索化學奧秘的熱情,促進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活動中,深刻記憶化學知識.
例如,當學習“離子反應”時,教師先帶領學生回顧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相關知識,引出新問題: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區別在于是否能夠導電,那么物質的量相等的不同電解質溶液,其導電性能是否相同?由他們自由猜測,使其發現僅僅依靠理論研究很難得出結果,要利用實驗的方式進行精準探究.接著,教師演示實驗:往四個相同的小燒杯中分別加入50 mL物質的量的濃度均是0.1 mol·L-1的鹽酸、醋酸溶液、氫氧化鈉溶液與氨水,同時放入導電裝置進行實驗,把電源接通后將會產生不同的現象.據此創設情境,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且分析原因.學生們發現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燈泡較亮,醋酸、氨水燈泡較暗,追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進一步誘發學生的探索熱情,使其思索.探究以后,學生們發現原因在于這些溶液的離子濃度不同,鹽酸與氫氧化鈉溶于水后完全電離,醋酸與氨水溶于水后電離是不完全的.隨后教師繼續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離子反應,讓他們透徹理解離子反應的內涵.
2.2 借助實驗教學契機,強化情感體驗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還是進行體驗式活動的有效途徑之一,讓學生在實驗活動化中展開學習與研究,有助于他們透徹理解與牢固掌握所學知識,使其建立完善的化學知識體系.
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質”教學中,教師談話導入: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硫同酸雨的形成有關,但是二氧化硫還能夠當作食品添加劑使用,那么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質?能夠從哪些角度來分析?學生結合已學知識知道二氧化硫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易溶于水.教師追問:二氧化硫有哪些化學性質?引導他們基于物質類別視角思考,從元素的化合價展開分析,讓他們猜測到二氧化硫能與水、某些堿、某些堿性氧化物發生反應.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寫出二氧化硫同水、氧化鈣、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指導他們親自動手操作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硫的性質.如把二氧化硫分別通入紫色石蕊試液、氫氧化鈉溶液和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當中,認真觀察現象,讓學生們獲得親身體驗.之后,教師組織學生結合上述實驗一起歸納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發現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性與還原性,隨后帶領他們繼續通過實驗研究二氧化硫的性質,強化情感體驗.
3 引入活動化教學,培養綜合能力
3.1 聯系現實生活,培養問題意識
雖然高中化學知識比初中的要深奧一些,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仍然與現實生活有著一定的關聯性,不僅教材中涉及不少生活化元素,生活中存在的化學現象也有很多.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善于聯系現實生活,引入生活活動化教學,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根據生活經歷,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興致會進一步增強,學會從化學的角度提出、分析、解決問題,學習效率也會隨之提升[3].
比如,在“氮的固定”教學中,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魔鬼谷”的圖片,搭配介紹:“魔鬼谷”位于我國新疆與青海的交界處,每當牧民與牲畜進入后,風和日麗的晴天就變得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人畜往往遭到雷擊倒下.但是這里的牧草十分茂盛,四季常青,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利用生活實例引出氮元素,告知學生這是因為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氮元素,讓他們理解“魔鬼谷”牧草茂盛的原因,使其快速進入到最佳學習狀態.接著,教師出示民間“雷雨發莊稼”的諺語,學生將會聯想到在夏天經常會遇到雷雨天氣,空中電閃雷鳴,借機引出問題:當天空中出現閃電時,空氣中的氮氣會發生哪些化學反應?引領他們思考這一現象的原理及相關知識,使其理解氮元素對大自然各種類型植物生長所產生的作用,無形間理解固氮原理.這樣采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活動化教學,既能讓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還可以讓他們體會生活和化學之間的密切聯系,加快新知內化的歷程.
3.2 注重實地調查,提升實踐能力
在現代化教育觀視角下,教學時間不再僅局限于課內,空間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強調對學生課下時間的充分運用.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在引入生活活動化教學時,還要注重課外實踐調查活動的開設,組織學生親自參與到課下實踐活動中,讓他們獲得第一手學習資料與經驗,增進課堂內外的聯系,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4].
例如,在實施“金屬材料的性能及應用”教學時,當學習完課本知識以后,學生了解了常見金屬材料與合金材料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以及金屬材料的用途.學生們發現金屬材料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不同金屬或合金因自身性能不同,有著不一樣的用途,促進他們形成“性質決定用途”的觀念.之后,教師以“金屬材料的應用現狀與防護”為主題,開設課外活動化教學,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家中、附近和本地常見金屬材料的使用情況,如鋼鐵、銅、鋁、金、銀等.學生們發現鋼鐵材料使用得最為廣泛,很多金屬制品是由鋼鐵材料制成的,如鍋、菜刀、釘子、鋼筋、護欄等.學生們還發現不少金屬資料遭到污染和浪費.這時,教師組織學生一起討論回收和重復利用金屬材料的意義,基于化學視角提出一些防護金屬資源的建議,讓他們把所學的化學知識,運用至現實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并樹立起保護金屬資源、節約能源的意識,讓他們體會到化學發展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劍平.高中化學“教、學、評”一體化課堂教學探究[J].亞太教育,2023(02):122-124.
[2]王謝平.以問題為引導提升高中化學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3(01):124-127.
[3]施淑梅.基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優化高中化學課堂教學[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565(36):110-112.
[4]薛偉.基于新高考背景的高中化學教學應對策略解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2,136(36):55-57,80.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