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然
近年來,無人機、無人配送、飛行汽車等概念逐漸走入大家視野,相關產業蓬勃發展。2021年,我國正式提出“低空經濟”概念,2023 年以來,中央及地方政策頻發支持低空經濟產業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低空經濟,并將其定調為戰略新興產業,預計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萬億級別。
低空經濟以各類有人與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涵蓋空中交通、無人機物流、應急救援、旅游觀光等多種場景。其中,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作為低空經濟的重要載體之一,或成為未來空中交通出行的主力工具,產業正處在從零到一的拐點。同時,eVTOL 產業鏈與電動汽車及無人機產業供應鏈可復用,其中的投資機遇值得挖掘關注。
所謂“低空經濟”,是指低空飛行活動與產業融合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其依托于3000 米以內的低空空域,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具有產業鏈條長、輻射面廣、成長性和帶動性強等特點。
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涵蓋通航制造、物流、旅游、農業等多個行業領域。如利用無人機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難點,引入基于eVTOL 的“空中的士”打造城市交通新方式,無人機與安防融合助力智慧城市建設等,未來有望成為智慧城市新基建、數字經濟新引擎。根據IDEA發布的《低空經濟發展白皮書(2.0)》,低空經濟有望打造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飛行、低空保障和綜合服務的萬億級全新產業鏈,IDEA預計到“十四五”末,“低空經濟”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值將達3-5萬億元。
2010年以來,國家為推動低空經濟發展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發展交通運輸平臺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低空經濟?!笔状螌ⅰ暗涂战洕备拍顚懭雵乙巹潯?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1月1日,《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正式施行,這標志著我國無人機產業將進入規范化發展新階段,有望開啟低空經濟的發展元年。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東吳證券
根據東吳證券分析觀點,中國低空經濟產業鏈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
上游:為原材料與核心零部件領域,包括研發、原材料和零部件;
中游:為低空經濟核心部分,包含載荷、低空產品和地面系統;
下游:為產業融合部分,包含飛行審批、空域備案等,通過后的下游應用是低空經濟與各種產業的融合。
其中,先進飛行器作為低空經濟的運營主角,主要包括垂直起降型飛機(VTOL)與無人駕駛航空器。而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則是指以電力作為飛行動力來源,且具備垂直起降功能的飛行器。相對傳統飛行器,eVTOL在安全性、智能性、經濟性和環保性方面優勢顯著,可在低空快速流動與靈活作業,有效緩解地面交通擁堵問題。隨著各類上游材料端和中游配套的不斷發展,eVTOL 飛行器作為低空經濟的首選工具、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未來的潛在應用場景包括UAM(城市空中交通)、區域客運(RAM)、貨運、個人飛行器、緊急醫療服務等,發展潛力巨大。
近期隨著產業端取得一系列積極進展,低空經濟發展有望繼續提速。2023年10月,億航智能自主研發的EH216-S 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獲民航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為全球首個eVTOL航空器型號合格證。12月,億航智能首批完成中國民航局適航認證的EH216-S 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分別在廣州、合肥兩座城市完成了全球商業首飛演示,在當地景區將開展常態化空中商業飛行。
2024 年1 月9 日,小鵬匯天陸空一體式飛行汽車在北美CES 亮相,可以通過折疊變形系統實現垂直起降,飛躍擁堵、障礙、河流等,滿足短距離低空出行需求,飛行汽車預計2024年Q4 開啟預訂、2025 年Q4 量產交付,如果順利實現,將成為全球首款面向個人用戶量產交付的分體式飛行汽車。此外,國內還有大量的創業團隊在進行eVTOL產品開發,典型企業包括吉利旗下沃飛長空、峰飛、時的、御風未來等。
eVTOL產業研發涉及高能量密度電池、態勢感知、智能駕駛、低空航路設計等核心技術環節,以實現長航時、大航程、零排放、低碳化、低成本、大載荷等研發目標。東北證券分析認為,eVTOL 產業鏈與電動汽車及無人機產業鏈具備較高關聯性,中國具備較強的供應鏈優勢,發展基礎堅實。
電池:1)寧德時代,行業龍頭開始布局,并推出一些全新產品,如快充效果好的神行電池;2)瑟福、海盈和格瑞普,在飛行器行業有一定經驗;3)富力,產品性價比較高;4)孚能科技,軟包電池是eVTOL主要產品方案之一,公司的航空電池已經開始進入eVTOL領域。
動力系統:1)國內企業如T-Motor(三瑞智能),總部位于中國南昌,專業從事研發,生產,銷售安全可靠的無人機動力系統;2)國外企業如Pipistrel(已有產品完成適航認證)、賽峰、羅羅、MagniX等(適航認證中)。
飛控系統:1)傳統飛控系統供應商,以軍工單位、研究所及高校為主,如中航工業618 所、北航、南航等;2)新興民營企業,如邊界智控、安勝等。
通信:華為、中興等在積極與合作伙伴嘗試研發。
高精度慣導:主要依賴軍工體系研制,如中航工業等,以及MEMS傳感器供應商有參與。
整機:主要來自創新企業和通航廠商。
不過另一方面,據北深研究觀點,從目前eVTOL供應鏈發展趨勢判斷,導航、通訊與飛控子系統作為eVTOL的“大腦”和“眼睛”,因其技術壁壘和適航認證門檻較高,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仍需依賴傳統航空航天供應商提供軟硬件解決方案。鑒于老牌航空業供應商在產品研發、制造等領域的優勢地位,留給新興eVTOL玩家在產業鏈上游環節成為“后起之秀”的窗口期其實并不長。隨著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持續推動和eVTOL 產業商業化時點臨近,建議充分關注eVTOL 產業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