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柄根
2023年12月份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分別下降1.81%、2.08%、1.62%。中藥Ⅱ下跌4.63%,醫療器械、化學制藥、生物制藥、醫藥商業、醫療服務分別下跌1.88%、3.56%、4.00%、4.37%、10.21%。12 月醫藥板塊整體下跌,中藥Ⅱ估值下降到23X,處于近五年歷史估值低位。
從產業層面來看,中藥行業也存在多重利好:政府出臺多項政策促進發展、老齡化加劇為市場擴容、醫保與基藥雙目錄也帶來放量空間等。具體投資方向上,可重點關注創新能力強、估值較低的標的。
方正證券認為,2024 年是醫藥行業內外雙重長期增量出現帶來的大年起點。中藥是全年最重要方向之一。
2015 年以來,中國中醫藥行業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支持。國家針對中藥行業及其上下游產業鏈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尤其是2019 年之后,國家層面的相關利好政策發布更為密集,鼓勵中醫藥行業發展與創新,尤其是《“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為中醫藥發展訂立了明確目標。
2023 年是中藥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頂層設計基本成型,包括人才、文化、中醫院覆蓋度、中藥注冊分類、中藥質量標準、醫保支付、傳承創新等等,一系列地方中醫藥發展規劃和細則推出,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和產業,因地制宜發展中藥行業。2024 年和2025 年將是政策落地、執行和顯效的加速階段,同時也是行業規范、整合、提質的加速階段。
從政策端看,政策呈現出兩大特點,即深度上聚焦行業痛點、廣度上覆蓋全產業鏈。一方面,政策深化,聚焦行業痛點,推動中藥走向“說得清、道得明”,為中藥行業的研發及未來發展提供了較為明確的方向,助推中藥創新。另一方面,政策覆蓋面從中藥制劑的傳承創新向中藥材種植、消費類中藥、中藥日化消費品、中醫連鎖、中醫康養等產業鏈上下游擴面的特點愈發明顯,激發增量市場。中藥行業的“中藥+”格局正在形成,行業“創新+消費”的雙屬性將更加明顯。
根據民政部、全國老齡辦發布《2022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截至2022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 萬人,占總人口的19.8%;全國65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萬人,占總人口的14.9%。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21.8%,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養老保險覆蓋范圍繼續擴大,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05307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436 萬人。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4592 萬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6243 萬人,比上年增加813萬人,增長2.3%。與此同時,我國新生兒數量不斷下降,2022 年我國出生人口數首次跌破1000 萬人,一增一減下消費水平、規模和結構將發生變化,疊加政府養老金方面的壓力,機構認為中藥行業將持續圍繞改革、發展、創新進行整合優化。
此外醫保、基藥雙目錄為中藥創新藥帶來放量空間。繼2022 年醫保目錄對多個中藥品種使用限制進行調整,2023 年醫保目錄延續該趨勢,多個中成藥品種完全解除醫保支付限制,例如復方阿膠漿(東阿阿膠)、健胃消食片(江中藥業等)、龍牡壯骨顆粒(健民集團)、金康復口服液(華潤三九)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藥注射劑品種也大幅解限,包括參附注射液(華潤三九)、熱毒寧注射液(康緣藥業)、痰熱清注射液(上海凱寶)、喜炎平注射液(青峰藥業)等產品均取消了具體適應癥限制支付,只保留二級以上機構使用的限制,醫保支付天花板提升,有望進一步催化院內放量。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中藥市場保持持續穩步增長,2020-2022 年中國中醫藥市場規模由3938 億增長至4507億,復合年均增長率達7%。
近期國家醫保局正式發布《關于促進同通用名同廠牌藥品省際間價格公平誠信、透明均衡的通知》,意味著“四同藥品”(即同通用名、同廠牌、同劑型、同規格)價格治理拉開序幕。
隨著國家醫療保障信息系統的不斷完善,打通省際間信息壁壘的條件已較為成熟,基本消除“四同藥品”在省際間的不公平高價、歧視性高價,有助于進一步推進醫改,促進價格回歸公允范圍,也有助于進一步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基于創新的產品力將成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創新、質量、療效將成為主要考量因素。對于中藥企業而言,以患者為中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從臨床需求為出發點的中藥新藥(尤其是中藥創新藥)以及古代經典名方復方制劑,即真正具有創新能力和市場需求的藥品和企業更具競爭力。
政策與臨床需求雙驅動,中藥創新再度加速。獲批上市中藥新藥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研發技術上,中藥新藥正走向“中醫理論+中藥現代化研究”相結合;二是,治療效果上,更注重臨床需求的同時,采用“人用經驗+臨床試驗數據”相結合;三是,創新加速,中藥新藥中,1類創新藥的占比明顯提升。中藥新藥正在以臨床需求為導向,以人用經驗+臨床試驗相結合,實現源于中藥、高于中藥。
基于上述背景,湘財證券表示,創新為本、消費為翼,具體配置上可重點關注兩大主線:
主線一:中藥創新。在政策與臨床需求雙驅動之下,中藥創新再度加速,新藥上市節奏加快且1 類新藥占比明顯提升。研發創新是核心,進入醫保基藥目錄是放量的重要條件。建議關注:(1)具有較強研發實力、在研產品豐富且研發進展較快、中醫理論與臨床結合較好(尤其是能通過循證醫學改寫臨床診治指南)、布局大品類有獨家品種的企業;(2)2023版醫保目錄新增品種和解禁品種及相關企業;(3)“醫保+非基藥”品種及相關企業。
主線二:“中藥+”視角下的新消費。在政策鼓勵以及中藥“治未病”、“純天然”特有優勢下,中藥行業創新+消費雙屬性愈加明顯,行業新增長點有望來自“中藥+”視角下的新消費領域,包括零售藥店終端、品牌中藥及中藥消費品、中藥行業與多領域融合所形成的新業態等。建議關注:(1)零售藥店終端的獨家品種、OTC 及雙跨品種及相關企業;(2)品牌中藥,尤其是產業鏈向消費領域拓展的品牌中藥;(3)向養生館、食品飲料、康養旅游等行業探索拓展的“中藥+”企業。
此外,浙商證券也從三個角度給出了更加具體的配置方向:
(1)國企改革線:中藥國資企業,品牌力較強、規模較大但缺乏靈活機制,國企改革有望成為國企中藥業績改善的強驅動力,比如東阿阿膠、華潤三九、太極集團、昆藥集團。
(2)低估值高股息:比如ROE 穩定增長的羚銳制藥和商業模式轉型、BD 打開二次成長曲線的濟川藥業。
(3)基本面優秀,估值處于歷史低位的國企:片仔癀、同仁堂等。此外,也可關注營銷體系變化積極的康緣藥業、桂林三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