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莉

傳承民族文化,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期許。讓我們一起守住《龍船調》的根,傳承民族文化的魂,讓這份瑰寶永遠熠熠生輝。
在我們的生活中,文化是根,是民族的靈魂。而《龍船調》正是這份文化的瑰寶,它用獨特的旋律和歌詞,訴說著土家族人的歷史和文化。讓我們用心去感受這份文化的魅力,讓我們用心去傳承這份民族的精神。
龍船調的家,就在利川柏楊壩,綠水繞青山啊,一步一景都是畫……近年來,這首源自于利川柏楊壩的優美民歌《龍船調的家》唱響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并獲得了全國聽眾的一致好評。龍船調以及龍船調的故鄉再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這一切,離不開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離不開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外,基層文化干部以及當地的民間藝人也功不可沒。
文化的魂,是我們共同的信仰。它不僅承載著我們的歷史,也滋養著我們的未來。它告訴我們,生活不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責任;人生不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奮斗。我們要像先人那樣,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無畏地追求心中的理想。民族文化的魂,是我們共同的情感。它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那份久違的感動。它告訴我們,人生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場旅程。我們要學會欣賞沿途的風景,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在這場旅程中,最重要的是那份真摯的情感,那份對生活的熱愛。
民族文化的魂,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它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告訴我們,人不是一座孤島,而是一個整體。我們要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是彼此的依靠。
近年來,隨著各項工作的推進,我深知文化服務的方向,根在農村,從2011年起,多次組織民間老藝人走村串戶,有針對性的對年輕人及家屬進行宣傳發動,鼓勵他們參與到團隊中來,最終將參與活動的隊員平均年齡由55歲提到35歲,組建了標桿農民藝術團隊,從當初的沒有年輕人到現在的擇優安排角色,常年有近20名骨干參加民歌傳承活動,再由年輕人去“一帶一路”的發展村民歌團隊近130余支,艱苦創業,迎難而上,2015年12月柏楊農民藝術團被省文化廳命名全省百佳社會文藝團隊。
每年組織開展各類培訓50多期次,特別是民族民間文藝精品項目傳承培訓開展有聲有色,工作中多次與市民宗局、市文化館、市非遺傳承館等單位對接,交流自己的想法,建立輔導基地,舉辦利川民歌、利川燈歌培訓、利川竹琴培訓、土家耍鑼鼓培訓、民族民間舞蹈培訓等,增強隊員的專業技能,增加活動的趣味性,逐步形成一臺豐富的節目,培訓出一大批的優秀青年和少兒,引進深圳松禾公益基金會在柏楊民族小學成立了全國第26個(首個土家族)童聲合唱團,2017年成功建成利川燈歌傳習所和恩施州民間藝術大師柏楊傳承基地,基地每年開展活動近10場。
我在堅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常年參與地方黨委政府的公益性演出和各界媒體的專訪演出,宣傳家鄉,為家鄉代言,為本地經濟社會和諧發展貢獻力量,得到了地方黨委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擁護,并爭取了各級黨委政府的服裝道具及經費的支持,僅帶領農民藝術團在2015年就演出34場,2016年演出53場,2017年近200場、2018年---2021年每年近300場,呈上升趨勢。
近年來,我帶領團隊參加全市的各項賽事演出均獲特等獎、一等獎,團隊從此也脫穎而出,多次帶領柏楊農民藝術團參加市州省及全國的各類展演和賽事活動,并幾次自己親自上臺表演。個人在中國首屆鄉村歌手大獎賽中獲過三等獎;團隊在2015年7月參加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江蘇吳江大聯動全國性巡演,同年9月應邀到武漢洪山禮堂參加秋之韻、東湖音樂節暨全省基層文藝展演;2016年代表利川市參加恩施州首屆藝術節,獲社會文藝團隊展演第2名,尋找最美聲音優秀獎,尋找最美舞姿二等獎,同年參加恩施州首屆老年人風采大賽獲創作二等獎和綜合表演三等獎,創作節目《圍鼓咚咚醉酒歌》參加全省首屆社會文藝團隊展演獲三等獎;2017年代表利川市參加恩施州第三屆群眾廣場舞獲二等獎,同年8月帶隊參加央視7臺鄉村大世界欄目演出錄制節目,并得到了總導演梅園的現場稱贊“不是專業勝似專業”;組織創作的鎮歌《龍船調的家》獲湖北省音樂最高獎《金編鐘獎》;2018年組織精準扶貧文藝小分隊文化惠民演出近20場;同年9月參加湖北省九運會獲表演項目綜合類銀獎,并參加了一會一節的開閉幕式演出;2019年組織精準脫貧文藝小分隊基層惠民演出近60場次,組織創作編排表演節目利川小曲《柏楊壩上巾幗心》,參加恩施州第二屆“文化惠民,精準脫貧”演出季活動獲曲藝類一等獎,并參加了閉幕式。
2020年至2022年,個人創辦了利川市遺寶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龍船調文化藝術的縮影地和打卡地,每年公益接待演出30余場次,開展利川燈歌非遺推廣展演70余場次,接待游客及觀眾20萬人次,促進農產品消費達200萬元;組織創作民族民間文藝節目:利川燈歌《燈歌醉》、利川竹琴《村花美·村花秀》、民歌《村花》,參加了山馬賽開幕式展演,收到了好評。
為了讓團隊能獨樹一幟,必須有特色,努力挖掘本土文化,傳承代表性非遺項目,結合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創作了一大批接地氣,很有特色,易于傳唱的作品。組織創作柏楊壩鎮鎮歌《龍船調的家》,并打造成廣場舞舞臺精品版大力推廣傳唱,更把柏楊世代流傳圍著坐打的鑼鼓創新搬上了舞臺。以土家族民間吹打為素材創作作品《圍鼓咚咚醉酒歌》,每演一場,便是觀眾喜淚一場,廣受歡迎。
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在龍船調故鄉接力扮演著“艄公”的角色,在柏楊小鎮上推出了全友發、聶成兩名州級民間藝術大師,將全友發推為利川燈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還將柏楊民間藝人推向中央電視臺和鳳凰衛視等媒體,向世人展示龍船調故鄉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央視和鳳凰衛視曾三次到柏楊壩拍攝燈歌原生態表演,拍攝了《龍船調》《薅草鑼鼓》等專題片,兩次邀請民間老藝人到央視演播大廳錄制節目;柏楊壩原生態燈歌被央視收入《民歌博物館》,以柏楊壩為代表的“利川燈歌”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柏楊壩鎮因此被命名為“湖北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中國優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歲月不饒人,柏楊壩一批民間老藝人已先后離世,健在的也過了古稀之年,大部分年輕人在外務工經商,隨著人們對文化生活需求的變化,傳統的采蓮船、車燈演唱漸漸失去了昔日的輝煌。近幾年,為了推進龍船調故鄉民族民間文化薪火相傳,我在工作中走活了三步棋——抓隊伍、建陣地、樹品牌,我在中央音樂學院進修過聲樂,又在沿海城市當過歌手,對新時期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頗有見地:一成不變地繼承傳統,那就只有繼承,沒有發展;傳統民間文化有很多精華的東西,只有取其精華,在傳承與發展中不斷賦予新的風格和特點,才能使龍船調故鄉的民間文化藝術老樹發新枝。
(作者系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