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文
開欄語:民俗是一種地域符號和民間文化,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老話傳遞出的便是這種不滅的文化傳承。民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各個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務。我國是一個具有豐富民俗傳統的國家,不同地域的人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生產、居住、飲食、服飾、婚姻、節慶、娛樂、禮儀等風俗習慣,正是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寫照,閃耀著中華文化的輝煌燦爛。為了讓人們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地方文化、風土人情,喚起人們的家鄉情結、鄉土情懷,本刊特開設《民俗百講》欄目。
酒娘(贛州方言,指的是酒釀,也叫江米酒),對于江西贛州、福建龍巖和廣東韶關三地的客家人來說,與其說是一種四季常備的飲品佳釀,還不如說是始終心心念念的美好記憶。
在贛南客家,酒娘專指自家釀制、還沒兌水的糯米酒。而且,酒娘的“娘”,還通常指生兒育女的娘——因為在客家人眼里,這酒就是由婦女發明和傳承而來的。
過去的客家山村,女人個個都會釀酒,甚至把能否釀出好酒用來衡量女子持家水平的高低。釀酒工藝并不復雜,無非備料、蒸飯、拌曲、發酵、炙酒等幾個步驟,過程看似簡單,但原料、火候、季節等影響因素很多,所以每家釀出的酒口感、濃度都各不相同,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也都很難做到每次釀出的酒完全一樣。
客家人認為,酒娘是各種水酒、冬酒之母。由于剛剛發酵液化,酒液呈乳白色,用筷子一挑,往往可以提起一根長長的漿絲來,有一股甜滋滋的香氣。遇到貴客登門,好客的主人便會舀上一碗,善飲者可直接飲用,酒量差的則兌水溫開來喝。
酒娘不僅味美香醇、甘甜可口,而且酒精度數很低,營養價值極高,富含20多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酒娘還有祛風活血、通經活絡、補血養顏之功效,是客家婦女的產后滋補佳品。
在客家餐飲中,酒娘同樣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人家里長年有備,既能做菜也可入藥,能自飲可待客,甚至很多農村喜事都以酒代稱:生了男孩的“添丁酒”,結婚娶妻的“暖轎酒”,新房落成的“圓屋酒”,有喜事要“送酒擔”,赴喜宴叫“食喜酒”,等等。如此,酒已不再是隨意之物,而代表了一種情感,演變成了一種文化……
酒娘,是鐫刻在客家人記憶里媽媽的味道。就像那道簡單、普通、家常的酒娘蛋,孩子開學做一碗,飽含母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丈夫出門干一碗,浸透妻子千里牽掛、祈禱祝福的心聲;女兒回門時給女婿上一碗,滿載岳母“惜女不如惜姑丈”的憐愛……
親愛的朋友,馬上就要過年啦,快到客家老表屋下食碗酒來,保您醉在過去、品味當下、飄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