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凱文·凱利 [日]大野和基 潘小多/譯

我采訪過很多為這個世界帶來變革的風云人物,比如喬布斯、貝佐斯等。他們取得最輝煌的成就之前,都身處混沌的最底層。公司、國家、互聯網,所有復雜的系統其實都在追求一種極致的秩序。追求秩序的力量在暗暗涌動。沒有人會喜歡混沌,連公司普通員工都會抱怨“公司內部混亂,需要好好定規則”。
然而,事物本身還會突然加速、突然失控,會向混沌靠攏。研究表明,長期存續的事物都處在嚴密的秩序與完全混沌的夾縫中,在這個狹窄的地帶滑動,隨時有掉入一邊的危險。這就好像是一個懸崖,而懸崖的邊緣才是最適合發展的領域。最具活力的成功企業,就是站在混沌的邊緣且不會被秩序所束縛的企業。如果不具備這樣的特點,那么企業很可能更偏向秩序的一邊,也會因此缺少活力。
這一點在電視、電影和雜志行業體現得尤為明顯。電影有自己的拍攝周期,雜志也要每月按時出版,電視的整點新聞更是一秒都不能差。為了確保在截止時間前完成任務,所有人都好似拼了命一樣。比如我們的《連線》雜志,每個月都擔心到底能不能按時出版。《連線》可以按時出版,我一直覺得是個奇跡。但也正是因為我們一直站在懸崖邊上,從來沒有感到過輕松和安穩,雜志品質才能夠不斷提升。
我們一直逼迫自己站在懸崖的邊緣,因為那才是最有活力的地帶。我們也嘗試過求穩,不再做一些冒險的事情,但每次還是會把自己逼回到這看上去充滿風險的地方,而這里恰恰是孕育成功的搖籃。
同時,只有小企業才能做到革新。有很多風險投資人會為小企業提供資金援助,但是如果投資金額巨大,他們就會直接收購小企業,而不會坐等革新成果。所以,不要以為給初創企業充足的資金是好事。如果資金太多,反而會毀了這些小公司。金額只要能大致維持企業生存即可,真的是所謂的“給口飯吃”就行。只有保持幾分饑餓的狀態,才能有繼續創新的可能。
創新的本質是要從低效和失敗中汲取經驗。因此,在硅谷有一個說法,叫作“積極地失敗”。失敗了,跌倒了,再從原地爬起來,這才能幫助人們吸取教訓。硅谷的革新都來自正確對待失敗的態度。即使實驗失敗,也會被當作成功的一部分,沒人會對此加以非難。亞洲國家如果可以更寬容地對待失敗,可能就會更容易產生創新。
近來有一個初創企業在進行敏捷項目的開發,頗受關注。平時如果多積累一些小的失敗,就可以避免大的失敗。而且對待小的失敗也要迅速做出反應,不要讓它們釀成危險,即便有損失也不要苛責。近年來的大趨勢就是要讓失敗以微小的形式在早期顯露。
我看過一家孵化器公司,下面有15家小企業。他們會為每個企業投資25萬美元,并且提供4個月左右的孵化器使用時間。4個月后,公司成員將獲得一個機會,在眾多投資者面前展示成果。這時,有些公司還能繼續得到投資,繼續推進自己的項目,但有些公司就只能退場了。投資人也可以投入100萬美元和一年的時間,但是其實他們只需要投入25萬美元和4個月的時間就能知道結果。
不得不說,這樣的做法的確高效。因為即便不順利,損失也可以降到最低。這就是敏捷管理的效果。也許投資人還會再花4個月,拿出25萬或50萬美元,在幾個月后驗證結果。
但是這套做法是否適用于其他國家呢?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告訴我,在日本,人們將失敗視為恥辱,這種做法可能行不通。
由此我想到,也許我們需要以分享失敗經驗的形式,讓受到挫折的人把自己的經歷講給成功人士。為了讓社會大眾更能接受失敗,我們可以召開失敗分享會,讓失敗的經歷也能展現出積極的效果。在會上,同為失敗群體,大家要相互尊重,將自己的失敗經歷和原因分享出來,還可以考慮頒個獎給損失最大的人,讓大家能夠用一種“誰慘誰厲害”的調侃心態面對挫折。
我有個朋友兩年前損失了一大筆財富,大約500萬美元,企業因此破產。他逢人便說這段經歷,完全沒有忌諱。
(摘自《5000天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