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羅布
何延華是一位具有豐富生活經歷的人,這種印象源自于她所創作的文學作品。
如果一個作家游離于生活,游離于時代,他所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很難觸動人心,很難有真情實感流露,更難有對生活細節細膩的描摹。中篇小說集《尋找央金拉姆》,給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作者對生活的熟稔和深刻的體悟。去年,何延華把她的一個中篇小說發給我,向《西藏文學》投稿,這篇名為《深秋》的作品,我一口氣讀完,心里充滿閱讀的快樂和遐想。我在編輯小說過程中,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沒有過這樣的體驗了。執行編輯在校對這篇稿件時,也被作品的內容所深深吸引,在編輯部對我激動地說,好久沒有讀到這樣的好作品了!誠然,好的作品會讓大家產生共鳴,觸及心靈隱秘的那根琴弦。
對于編輯這樣的反應,我并不感到驚訝。因為何延華在我心中是一位優秀的女作家,在甘肅作家群里也是具有很高標識度的一位作家。她在當代藏族女性作家群里,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何延華收錄于這部小說集的中篇作品《寂靜的雪山》獲得了首屆青稞文學獎和第六屆甘肅省少數民族文學獎,《拉姆措和拴牢》獲得了首屆梁曉聲青年文學獎,《尋找央金拉姆》獲得了第二十六屆“東麗杯”全國梁斌小說中篇小說三等獎和第七屆甘肅黃河文學獎,她的其他中篇小說還獲得過第二十四屆梁斌小說獎、第二屆《飛天》十年文學獎等,其實力和品質無需我再用語言贅述。
《尋找央金拉姆》是由《寂靜的雪山》《拉姆措和拴牢》《狼虎灘》《三月之光》《酸卓瑪和甜扎西》等六篇中篇組成,講述的是甘肅藏地發生的故事,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地域感,呈現了人們面對現代化進程、面對生活變遷時,固守內心的信仰,保持住了那份善良和純真。這種難能可貴的高貴精神,被作家賦予給筆下的每個人物,從他們的身上折射出人性的良善和堅韌,以及承受一切苦難的堅強。這與傳統藏族文學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但在何延華的筆下,這種精神又有了一個提升,那就是直面現實生活,讓內心在苦難中得到升華與淬煉。傳統的藏族文學倡導的最終歸宿是讓人逃離現實,皈依宗教,導致文學作品最終成為一種說教。何延華的這些作品卻沖破了這種桎梏,因而她的作品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尋找央金拉姆》中,幼時因高燒致啞的小女孩為了能夠上學求知,和父親騎馬去桑科草原尋找傳說中的民間神醫兼歌手“央金拉姆”,在大自然的啟發下學會說話,實現了上學的夢想。她從寄希望于他者的力量實現自我的救贖,到完全憑借自己的信念和努力完成涅槃,依靠的就是不愿認命的樸素愿望。《三月之光》中“我”的母親,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勤勞、執著的女性,當家庭一次次陷入失敗和痛苦時,她總能以藏族女性特有的堅韌和頑強支撐過來,并最終以艱苦的奮斗收獲了飯館生意的成功,和丈夫一起帶領全家人走上了勤勞致富的康莊大道。《拉姆措和拴牢》中,弟媳婦拉姆措十數年如一日,照顧“控制不住”自己屎尿的“傻”姑姐拴牢,艱辛的生活使她難免怨言:“我把我美好的青春,全犧牲在照顧你上……”但她依然把拴牢當做親人,也從未放棄過救治她,她帶著她去工地干活,就是為了能掙些錢,給她治病。《寂靜的雪山》中,因為心疼收獲的花椒,心疼兒媳婦采珠的勞累,也為了使自己不成為“廢人”,癱瘓狀態的金梅奶奶拼盡全力從炕上滾下來,爬到院中干活,不久竟奇跡般地能站起來走路了。這種不屈服于命運的寶貴精神,令人感動。
溫暖的生活圖景在這部小說集中隨處可見。《狼虎灘》里,菩薩保偏癱的父親德昆老人為了喂一只流浪狗,不慎從檐臺跌落。由于借不到車,菩薩保和他已到預產期的妻子明珠、德昆的老相好金花阿媽、接骨匠王有成、單身漢尕讓等人將他抬進一輛破舊不堪的農用三輪車緊急送醫。由于公路落石搶修,他們只好取道荒僻兇險、曾經吞噬過不少野生動物甚至人類的沼澤地狼虎灘。途中,菩薩保發現沼澤里有一匹被困的、奄奄一息的鬣羚,也就是國家珍稀保護動物天馬。在救與不救這個問題上,片刻的猶豫之后,菩薩保父子馬上達成共識,人性的善占據了主導,菩薩保和王有成、尕讓到沼澤地里去搭救天馬。這是一場爭分奪秒、瞬息萬變而又九死一生的救援:沼澤地像一個血盆大口,隨時都有吞噬菩薩保和天馬的可能。救援過程中,菩薩保用自己的善意消除了天馬的敵意,獲得了它的信任,發現它竟然懷了兩只小天馬。想到自己也即將為人父,又想到母親生他時難產而死,菩薩保瞬間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和沼澤殊死搏斗中,菩薩保和充滿靈性的天馬相互拯救,終于,菩薩保救出了天馬。但不幸的是,他綁在腰間的寶貝蟲草卻遺落在了泥淖里。那是菩薩寶辛苦兩年才挖到的,價值近二十萬元,他本來想購買一輛夢寐以求的小轎車,好送他隨時都會臨盆的妻子去縣醫院生產。他的希望和夢想在這一刻被徹底擊碎,但他沒有絲毫怨恨。他的父親作為曾經的獵人,心靈更是得到了救贖。一旁觀看的人們得知菩薩保丟掉了蟲草,讓他趕緊送父親和妻子去醫院,答應幫他找回那袋蟲草。這是一篇溫暖人心的小說,每個人都在這里展現善的一面,用真情滌蕩我們的心靈,這個時代需要這種大愛。
《寂靜的雪山》講述金梅奶奶的老伴去世,她和老三媳婦采珠一同生活。在一起的日子中,采珠由于之前在城里打工,對農活很生疏,一心想著到城里去經營自家服裝店,也一心想當個城里人。金梅奶奶對她所做的一切保持著一種包容,從不埋怨責怪。但是當采珠犯了一些農民無法原諒的錯誤,譬如沒有及時收割兩畝熟透的麥子而使麥粒被雷雨打光、自作主張賣了家里的羊去救濟城里的服裝店、沒把花椒賣個好價錢時,她的心里也產生了一些怨尤,對這個家的前途充滿擔憂。但是這些怨尤和擔憂在她目睹采珠一天天變得誠實、一天天變得熱愛勞動的過程中煙消云散,甚至對兒媳產生了信任和疼愛的感情。而采珠經過收麥子、采摘花椒、挖洋芋、掰包谷等農事,終于理解了農民對土地的那份感情,也暗自敬佩、憐惜著堅強的婆婆。不久,因為城里開的服裝店經營不善,最終采珠和丈夫回歸到農村,靠著土地實現發家致富。此篇小說,最令人動容的是金梅奶奶對采珠的寬厚態度,以及對土地的那份摯愛。我們從這些最普通的人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輝。《三月之光》《尋找央金拉姆》等小說也無不閃耀著這種偉大的精神。
這部小說集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對場景描寫的恰到好處。很多時候這種描寫不僅渲染了氣氛,更成為了故事的鋪墊,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狼虎灘》把故事場景集中在人跡罕至、兇險的沼澤地中,將人物和故事情節一并推向危險、善變的氣氛中,讓讀者在一種緊張、充滿懸念的感情中讀完小說,在善與惡的沖突、蕩滌中升華情感,并對小說的開放式結尾產生無限聯想和意猶未盡之感。《尋找央金拉姆》對田野、森林、河流、草原等大自然的場景描寫得優美動人,對各種鳥鳴、水聲、風聲、松濤聲的描摹惟妙惟肖,這些都是啟發和引導小女孩學會說話的“央金拉姆”,也是使她學會愛與成長的“自然之母”。《酸卓瑪和甜扎西》中,盛夏美麗的草原見證了一對青年男女甜蜜的愛情,草原的天氣就像他們的心情一樣多變、曲折。《寂靜的雪山》對采珠在雪山下辛苦挖洋芋場景的描寫,既交代了她在城里打工時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又給她接下來深深愛上土地和勞動做了鋪墊和過渡。《三月之光》對“我”父母的“岔路飯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淪為酒場和麻將館后鬼鬼祟祟、小心翼翼地徹夜營業的場景的描寫,為后來發生的悲劇做了伏筆。其他小說亦如是,在場景描寫令人身臨其境的同時,不知不覺中將故事推向了一個新的臺階或高潮。
從另外一點來講,這種對場景的精妙描寫也彰顯出了何延華的寫作能力和文字駕馭能力。
《尋找央金拉姆》這部小說集,是一部集中反映最底層人的作品,但作家在字里行間傾注了滿腔的愛,從而使它具有了溫度與厚度。
責任編輯 韓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