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婭軒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美食社副社長
我是一個很饞的人,擁有早餐作用的面包,在我這里往往過不了“天亮前的那個晚上”。梁實秋這樣寫饞:“饞,則著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條舌,舌上還有無數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饞?饞,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發展成為近于藝術的趣味。”愛美食的人,五官的察覺能力更強,更容易發現身邊的美好。
幸運的是,在進入大學之后,我很快就發現了身邊的美好。在學校美食社成立的第一年,我便成了其中的一員。在這里,我和社團成員們一起制作美食,一起分享自制的果醬餅干,我們還看到了熱愛美食的社長是如何傾盡全力,把美食活動開展得盡善盡美的。
我喜歡每一次社團活動,社長會盡可能保留所有的影像資料。美食會被“一掃而空”,但自己動手制作、和伙伴們共同研究“難點”的過程,是值得被我們細心保存的,這是屬于我們的“儀式感”。記得我們向學校食堂借了個小廚房,想要學做杭州名菜——東坡肉。社長請來了全媒體中心的同學,拍照片、錄視頻,從下午一點忙到晚上七八點,美食社給全媒體中心做東坡肉,全媒體中心給美食社和東坡肉拍美照,合作非常愉快。通過美食交到新朋友,交到能一起約飯的朋友,實屬幸事。美食里蘊藏著交友的“儀式感”。
端午節前,社員們端出了滿滿幾盆糯米、層層疊疊的粽葉、一把一把的白色綁線。認知里,這些物品好像總和奶奶、媽媽們聯系在一起,但在美食社,它們和青春靚麗的我們共存于畫面中,也毫無違和感,反而更具新鮮感。我們一起包各種口味的粽子,把散發著清香的粽子分發給社團外的同學,美食帶來的最純粹的享受得以在人和人之間傳遞。多年之后,好友分別,會不會在某一個端午節里記起,曾經有人遞給自己一個包得不太好看的三角粽子?中國人會將每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和食物聯系起來。春節有年夜飯,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餅。無論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是個“小饞貓”,但浸潤在傳統文化里,我們從出生起便看到了食物背后的思念、記錄和團聚,這是屬于美食和文化之間的“儀式感”。
歷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鄉的味道以及記憶的味道共存于美食里。這是愛美食的我和愛美食的梁實秋之間的“儀式感”,在我常常想到他的文章之時。
文/鄭璐悅 美國注冊營養師
如果有人提問:“把興趣愛好變成職業,是怎樣的體驗”,我定會開心地舉手分享,這題我會啊!我是一名美國注冊營養師,目前在美國攻讀營養科學博士學位。人是鐵,飯是鋼,我和大家一樣,天天都得考慮“吃什么”的問題,但同時,我還拿著獎學金在上班時間被鼓勵思考食物的學術問題。能夠把食物興趣和學術興趣統一,乃人生幸事!
食物和學術的捆綁一開始其實是一個被動選擇。高考志愿填報時,我爸給我勾選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認為畢業后找工作容易。我本人倒也不反對,因為我答不出我喜歡什么專業。參考了投檔分數線,我篤定這是筆穩健的“投資”,不會太浪費我的分數。這個將就的心態開啟了我對生物、化學等課程的學習。因為專業里有“食品”這個字眼,每每自我介紹時,我會發現,不論是聚餐認識的新朋友,還是身邊的親戚,都開始問我營養學問題,比如推薦什么保健品,吃什么防癌。老實說,因為我的專業課重視的是食品生產與研發,我很難從消費者視角給出一個最好的解釋,但我又不忍心看到提問者失落的神情,于是我開始自己檢索營養學信息給人答疑。在一次又一次的“助人為樂”中,我發現自己非常享受幫助他人變得健康的過程,比起在實驗室里操作儀器,與人的雙向交流能帶給我更大的精神滿足感。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把成為注冊營養師作為職業方向。
赴美讀研是我掌握“食物語言”非常關鍵的一步。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時,我從心理學、社會學、生理學、生態學等多角度對人類飲食行為進行了解構。比如,課上我們會討論社會對肥胖的歧視和偏見,借此關聯近年來青少年進食障礙激增的問題。隨著學習的深入,我不斷驚嘆于食物研究的廣度和深度,肥胖問題好像不僅僅是個人意志力和卡路里多少的問題。換言之,食物打開了我對世界復雜程度的認知,在我眼里,食物不再是營養成分表上的數字,比起計算碳水含量更吸引我的是“吃”的行為,從“吃”理解社會文化是深刻且特別的。
上課僅是我提升“食物語言”能力的方法之一,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居家網課階段在廚房花了大把時間之后,我才懂得珍惜食物寶貴的社交屬性。和舍友們一起出門買菜透氣,這是難得去戶外曬太陽的時光。超市買不到酵母,我就學著捕獲空氣中的菌,養天然酵種去烤酸面包。沒有搟面杖,我拿著酒瓶和大家一起包了韭菜盒子。那些花在食物上的時間,成為我和朋友們留學生活的高光時刻。通過分享食物,我和身邊的人建立了特別的社會關系。讀博時搬到了陌生的鎮子上,我也通過分享自制月餅、瑪芬蛋糕和鄰里、同事打開了話匣子,快速適應了新環境。
我的博士課題希望研究移民的飲食,我非常好奇從“吃”切入,移民們在融入新環境時遇到了什么挑戰,展現了怎樣的智慧。這將是我“食物語言”修煉的高階課題,我期待把食物背后的故事整理分享出來,幫助社會解決公共健康問題。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粒稻種要經過浸種、整地、育秧、淤蔭、插秧、除草、灌溉、收割、貯藏、深加工、精加工、入倉蓋藏12 道程序,才能來到我們碗里。“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然而,售賣烘焙食品、果蔬、飲品等品類的商家每天都有余量食物被丟棄和浪費。“惜食魔法袋”——第一款專注反食品浪費的移動應用程序誕生了。
“今天領到的面包是這些。”社交平臺上,一個名為“靈感小精靈”的網友曬出了一張照片,照片里是一塊巧克力蛋糕和一袋面包。“靈感小精靈”是如何領到這些蛋糕和面包的呢?他通過“惜食魔法袋”小程序,選擇自己家附近的烘焙店,下單一個11.9 元的“魔法袋”,然后在店家營業結束之前,“靈感小精靈”就可以去店里領到一份原價在30~33 元的食物。通過這些步驟,用戶和商家完成了連接,商家可以將當天的余量食物放入“惜食魔法袋”,用戶以超實惠的價格購買。借助“惜食商家+惜食+惜食用戶”的模式,合力達成減少食物浪費的目標。
“惜食魔法袋”源于發起人的女兒小葵說的一句話:“每一個小米粒都是有生命的。”小葵認為,自己是一頭生活在大自然里的小北極熊。4 歲的小葵看到葉子落下,會努力拾起葉子往枝丫上按。家里偶爾倒掉剩飯剩菜,小葵會難過地說:“這些小米粒都是有生命的,它們被倒掉一定特別難過。”
袁隆平先生曾說:“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饑荒,不知道糧食的重要性,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的確如此,年輕一代未遭受過饑荒,無從體會困難年代的饑饉。如今國人生活富足,在城市里更是難以看到忍饑挨餓的人。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全球每年超過三分之一的可供人類食用的食物被損耗和浪費了。這種食物浪費現象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還導致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和環境污染。因此,“惜食魔法袋”的引入旨在通過技術創新和智能管理,從源頭減少食物浪費的數量和頻率,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存食物,降低碳排放量,以保護環境并促進可持續發展。希望通過平臺的推廣,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食物浪費的嚴重性,并共同行動起來,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實現全球環境的可持續性。
2021 年4 月16 日,第一個“惜食魔法袋”在長沙正式上線。“惜食魔法袋”的使命是“激發并孕育惜食精神,讓天下沒有浪費的糧食”。從成立至今,“惜食魔法袋”已進入40 多個城市,與超5000 家門店合作,共同減少食物浪費超2800 噸,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統計方式,這相當于減少了超7000 噸的碳排放當量。同時,“惜食魔法袋”也深入高校,如北京大學、人民大學、長沙中南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等,鼓勵年輕人在校園中踐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引導學生群體積極投身到節約糧食的行動中。
“惜食魔法袋”的未來目標是將服務推廣到更多的城市,傳遞減少食物浪費、保護環境的訊息。“每個人都可以為減少食物浪費作出貢獻,通過合理利用食物資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共同建設可持續的社會。”這是“惜食魔法袋”通過自身的示范和推廣,想要告訴身邊的人,激發大家對食物浪費問題的關注和行動,共同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整理:“惜食魔法袋”小甜熊
文/四方食事 小紅書美食博主
有一個廣告,每次看到都會心有所動:如果活到70歲,我們可能與200 多萬人擦肩而過。我們迎接過25000多個清晨和黃昏,也吃過76000 多頓飯。
人這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們坐在生命的餐桌上,和不同的人吃不同味道的飯。那方寸之間的酸甜苦辣,在時光里沉淀,最后釀成人生的味道。
有的飯一天三次。做的人有心,吃的人會懂。
媽媽每天買菜前,都會確認一遍家人今天想吃什么。她喜歡直截了當的要求,最好有一點難度,好給她留有發揮施展的空間。如此,她連出門的步伐都輕快不少。家常菜千千萬,媽媽的拿手美味不用想就在嘴邊:嫩嫩的小牛肉跟口蘑翻炒,出鍋就汁多鮮美;肉末蝦米拌剁碎的香菇,塞進油豆腐里,無須蘸醬已經軟糯咸鮮;荷葉包起料理好的雞腿肉,上屜蒸好,蔥油一滾,真是香氣四溢……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回家吃飯的日子,桌上擺的都是我愛吃的。即便這樣,媽媽仍憂心忡忡,抱怨說買不好菜了。她不清楚你在外面會遇到多少風浪,但鍋灶碟盞之間,暗藏著無盡的擔憂與關懷。天干物燥,就有一盅蓮藕排骨湯,補中益氣;連綿雨天,就有燜煮酥爛的羊肉,最是滋補養胃。一日三餐,無數個日復一日。美食,撫平了生活中的毛刺與皺褶。生活中有多少雞毛蒜皮的問題,餐桌上就有多少不厭其煩的答案。媽媽的愛繞過言語,用每一頓好吃的飯,去完成有力的表達。
有的飯一年一次。循季節的氣息,去趕時間的路。
山上的風,從暮春吹到小暑,等吹到立秋,已經泛起微微的涼意。時節將至,桂花香如約而至。五六年前,我們到滿覺隴喝茶。店主忙著給一窩小貓喂奶保暖。貓媽是附近的野貓,生了孩子特來托付。那時小貓們還顫巍巍地睜不開眼,轉眼已四散天涯。其中有只小三花留了下來,常年在此流連。于是,每年相約賞桂,照片中總有它日漸圓潤的身影。
是秋,草木深綠,長階曲折。路旁老人擺著糖桂花攤子。山間三五游人,細碎話音風一吹就散了。我們坐在院子里,沏一壺濃釅的桂花茶。三花并不怕人,它愛蜷在花蔭里,偶爾伸長懶腰打個哈欠。掌燈時分,便接連上菜。蟹粉豆腐、板栗燜雞、手捏雞毛菜并雜燴菌子,清淡,也質樸。我們吃我們的,貓自顧自打盹,燈光下毛茸茸一團。
此刻,月圓,山遠,貓潤,飯香,各自有各自的從容。在生活里經歷過摸爬滾打的人會特別懂得被治愈的溫柔。一頓簡單的時令菜肴,就是小小的支點,兜住你的疲憊,載著你的思念,撫慰你的悲歡。
有的飯一生一次,只要舌尖上的味道在,從前的故事就沒丟。
家中老人在百歲宴后,靠窗邊仰頭閉目,安詳睡去。命運突然伸手,掐滅了那一點微弱的燭光。家人都始料未及,甚至來不及告別。白事結束,要酬請親朋友鄰。未必素席,但中心總少不了一碗豆腐羹,所以又叫“豆腐飯”。這一碗豆腐羹裝著生者對逝者的滿滿告慰,是傷悲,是緬懷,是告別,也是重生。說起老人在世點滴,總有人突然哽咽,低頭多扒兩口飯,咽下那翻涌的淚意。所見無處不是花,所思無處不是月。豆腐飯能讓我們緬懷與親人相處的時刻,也能帶我們重窺過往的美好。
餐桌上,無數情緒往復,多少人來人往,仿佛就在一次次舉箸中,完成了春秋的交疊和人生的接力。當歲月流逝,唯有氣味戀戀不散,讓往事歷歷。
一茶一飯,一蔬一器。它們不僅能滿足味蕾、填飽腸胃,也能帶來心靈的慰藉。
我們不敢斷言人生路上的每個走向,但至少可以用溫暖對抗冰霜,以風味消解平淡。好好吃飯,撫慰口舌之余,也蓄積繼續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