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宇,劉 貝,劉 宇,肖景峰,魏琴琴,黃振國,金龍新,余 德
(1.湖南省農業經濟和農業區劃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5;3.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振興鄉村產業的落腳點在村(社區),加快推進村域鄉村產業興旺,可進一步夯實鄉村產業振興的根基,擦亮鄉村振興的底色[1-2]。而生產要素投入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基礎,對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4]。湖南是農業大省,受自然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條件和產業生產要素的影響,全省鄉村產業發展形成了較多區域類型和產業類型。摸清湖南村域鄉村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找準合適的產業發展路徑,有利于加快推進湖南村域鄉村產業發展,進而推進湖南鄉村產業振興。因此,該研究以相應年份的《湖南農村統計年鑒》、《湖南統計年鑒》和相關部門統計數據為主要數據來源,通過梳理湖南村域總體發展特點、村域產業生產要素現狀特點以及村域鄉村產業產出情況,分析湖南村域鄉村產業發展的障礙因素,進而提出促進湖南村域鄉村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1.1 農業自然資源 湖南位于25°N~30°N,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為1 300~1 900 h,年平均氣溫為16~18℃,氣候條件優越,適宜農作物生長。湖南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大體上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其中,山地、丘陵及崗地、平原和水面分別占全省總面積的51.2%、29.3%、13.1%和6.4%。湖南河流眾多,降水豐沛,水系發達,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豐富,5 km 以上的河流有5 341 條,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 200~1 700 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 689 億m3,水資源總量居全國第6 位。湖南擁有種子植物5 000 余種,糧食、油料、纖維、糖料作物和其他經濟作物等各類農作物1 萬多種,哺乳動物66 種、鳥類400 余種、爬行類71 種、兩棲類39 種、魚類200 余種、經濟昆蟲1 000 余種,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資源為湖南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種質資源。
1.1.2 行政村數量及分布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行政村數量經歷了先增加再減少的變化過程。1980—2003 年,全省行政村數量由46 651 個逐步增加到50 195 個,2004 年后全省行政村數量逐步減少,2015 年全省行政村數量減少到44 151 個。2016 年,全省完成鄉鎮行政區劃調整,鄉鎮、建制村分別調整為1 536、28 051 個。截至2020 年,全省共有鄉鎮1 525 個、建制村27 055 個。從全省行政村的分布來看,行政村數量超過3 000 個的有邵陽、永州2個市,行政村數量為2 000~3 000 個的有懷化、衡陽、常德、郴州、婁底5 個市,行政村數量為1 000~2 000個的有株洲、益陽、湘西、岳陽、張家界5 個市州,行政村數量不超過1 000 個的有湘潭、長沙2 個市。就各行政村平均擁有的鄉村人口數量而言,長沙多達4 038 人,株洲、湘潭、衡陽、常德、益陽、岳陽6個市超過2 000人,其他7個市州只有1 000多人。
1.1.3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湖南基本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村組為網點的農村公路交通網,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0.2 萬km,鄉鎮和建制村通水泥(瀝青)路、農村通組公路基本實現全覆蓋。全省共建成各類水庫1.37 萬座、灌區7.39 萬個、泵站5.32萬處、塘壩166 萬多處;全省建設各類農村集中供水工程近4 萬處,5 400 多萬農村人口實現安全飲水全覆蓋;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湖南建成村(社區)服務中心2.9 萬個,在農民群眾需求量較大的事項辦理上多數村部實現“一網受理、一站辦結”;湖南全面消除行政村衛生室、鄉鎮全科醫生、縣域二甲醫院空白,全省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率分別達97.3%、91.45%,1 533 個建制鄉鎮衛生院2 名及以上全科醫生配備率達100%。
1.1.4 農村經濟發展 2020 年,湖南城鎮化率達到58.76%[5],鄉村總人口為4 664.76 萬人,第一產業勞動力占比由2000 年的59.29%下降至25.4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 584 元,比2000 年的2 197 元提高了6.5 倍,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00 年的2.83 ∶1 下降至2.51 ∶1。2020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7 511.96 億元,其中,農業產值為3 364.77 億元,林業產值為428.00 億元,牧業產值為2 721.63 億元,漁業產值為477.55 億元。
1.2.1 土地要素 《湖南省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湖南共有耕地362.89 萬hm2,主要分布在常德、邵陽、衡陽、岳陽、永州、懷化、益陽和郴州等地區;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為163.11 萬hm2,主要分布在長沙、常德、衡陽、邵陽、岳陽、永州、株洲、婁底等地區;園地面積為88.61 萬hm2,主要分布在懷化、常德、永州、衡陽、郴州和湘西等地區;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為125.85 萬hm2,其中,常德、岳陽、益陽、衡陽、永州、懷化和長沙等地區的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較大;林地面積為1 271.67 萬hm2,主要分布在懷化、永州、郴州、邵陽、湘西、常德、張家界和衡陽等地區;草地面積為14.05 萬hm2,主要分布在永州、郴州、邵陽和衡陽等地區;濕地面積為23.61 萬hm2,主要分布在岳陽、益陽和常德等地區。
1.2.2 勞動力要素 近年來,湖南全省鄉村勞動力資源總數略有增加,但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鄉村從業總人數、鄉村農業從業人員數和鄉村農業從業人員數占鄉村從業總人數的比重均呈現下降趨勢。2020 年,全省鄉村勞動力資源總數為3 423.06 萬人,比2010 年的3 400.1 萬人增加22.96萬人;鄉村從業人員、鄉村農業從業人員總數分別為3 115.09 萬、1 644.09 萬人,分別比2010 年減少14.3 萬、217.76 萬人;全省鄉村農業從業人員數占鄉村從業總人數的比重由2010 年的59.50%下降到52.78%。
1.2.3 資金要素 隨著湖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省農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農業投入明顯增長。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 年的5 622 元增加到2020 年的16 584 元,農業機械總動力由4 651.55萬kW 增加到6 588.95 萬kW,農產品加工機械動力由656.25 萬kW 增加到781.03 萬kW,農用航空器由無增加到4 976 架,農業機耕面積由468.172 萬hm2增加到636.011 萬hm2,農業機播面積由19.718萬hm2增加到226.002 萬hm2,農業機收面積由268.951 萬hm2增加到512.781 萬hm2,農村用電量由98.63 萬kW·h 增加到134.69 萬kW·h。
1.2.4 技術要素 湖南農業科技創新實力雄厚,優勢突出,成果豐碩。全省擁有農業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8 名,建立了水稻、生豬、棉花、柑橘、蔬菜、旱糧、油菜、茶葉、中藥材、水產等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同時,湖南正在對標國家實驗室建設岳麓山實驗室,并新建了一批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十二五”以來,湖南共有30 項重大農業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其中,“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3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1.1 糧食作物 湖南糧食產量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從2000 年的2 767.9 萬t 上升至2020 年的3 015.12 萬t。分種類來看,稻谷、玉米產量穩中略升,分別從2000 年的2 392.5 萬、125.1 萬t 上升至2020 年的2 638.94 萬、223.25 萬t,其中,稻谷中的中稻及一季晚稻產量增長幅度較大,從2000 年的436.1 萬t 增加到2020 年的1 110.17 萬t,增長了1.55倍,其占稻谷總產量的比重由2000 年的18.23%增長到2020 年的42.07%。豆類、薯類產量均呈現下降的趨勢,分別由2000 年的59.4 萬、156.2 萬t 下降至2020 年的40.03 萬、98.16 萬t。2000、2020 年湖南糧食結構對比如圖1 所示。

圖1 2000、2020 年湖南糧食結構對比
2.1.2 經濟作物 湖南油料、蔬菜產量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棉花、糖料、麻類等的產量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2020 年全省油料、蔬菜產量分別達到260 萬、4 110.1 萬t,分別比2000 年增長87%、131%;其中,油料生產以油菜為主,2020 年全省油菜籽產量達到228.74 萬t,占油料總產量的87.98%。2020 年全省棉花、糖料、麻類的產量分別為8.18萬、34.17 萬、0.46 萬t,相較于2000 年,其減幅分別為52.87%、69.87%、93.43%。全省茶葉、水果產量均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2020 年分別達到25.01萬、743.36 萬t,分別是2000 年的4.36、4.94 倍。其中,水果生產以柑橘為主,2020 年全省柑橘產量為626.66 萬t,占全省水果總產量的84.3%;茶葉生產以綠茶、黑茶、紅茶為主,2020 年全省綠茶、黑茶、紅茶產量分別為11.45 萬、10.26 萬、2.44 萬t,分別占全省茶葉總產量的45.78%、41.02%、9.76%。
2.1.3 畜禽水產 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對豬肉的需求量有所減少,對牛羊肉的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對禽蛋和水產品的需求量穩步增加。全省豬肉總產量呈現下降趨勢,由2000 年的371.76 萬t下降至2020 年的337.7 萬t;全省牛羊肉產量呈現上升趨勢,2020 年分別為20.5 萬、16.1 萬t,分別比2000 年增長51.96%、163.93%。全省禽蛋產業和漁業發展迅速,禽蛋產量和水產品產量穩定增長,2020 年全省禽蛋產量、水產品產量分別達114.39 萬、258.92 萬t,分別比2000 年增長55.65%、94.37%。
2.2.1 產值總量、結構 一是產值總量持續快速增長。2020 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7 511.96 億元,是2000 年的6 倍,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總產值分別為3 364.77 億、428.00 億、2 721.63億、477.55 億元,分別是2000 年的5.31、8.39、5.6、5.9 倍。二是產值結構不斷調整優化。隨著農業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省農林牧漁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其中,農業、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均在下降,漁業產值占比基本保持穩定,林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不斷上升。相較于2000 年,2020 年農業、牧業產值占比分別下降5.84、2.6 個百分點,林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分別上升1.63、6.92 個百分點(圖2)。經過不斷發展和調整,農林牧漁業生產結構由以單一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農林牧漁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農業發展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圖2 2000、2020 年湖南農、林、牧、漁、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占比情況對比
2.2.2 優勢特色產業 截至2020 年,湖南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完善,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一縣一特、一特一片”基本成型,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12 442 億元。其中,特色產業畜禽、糧食、蔬菜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分別達到3 347 億、3 038 億、1 916 億元,水果、水產、茶葉、中藥材、楠竹、油茶、油菜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分別達到773 億、762 億、721 億、546 億、474 億、443 億、422 億元,油菜、茶葉、中藥材、楠竹產業發展較快,產值增長速度超過5%。全省共創建寧鄉花豬、安化黑茶等8 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重點打造19 個省級特色農業小鎮,帶動創建61 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145 個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創建58 個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擁有116 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創建275 個省級“一村一品”重點村;早中熟柑橘、優質湘豬、“五彩湘茶”、“湘九味”中藥材4 個產業集群被納入國家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洪江市(黔陽冰糖橙)、邵東市(邵東玉竹)、保靖縣(保靖黃金茶)等11 地通過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認定。
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全省70%的農村勞動力流入城鎮,留守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多為老人、婦女,青壯年勞動力比較缺乏[6],同時,返鄉下鄉進行創新創業的人員數量極少,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都在下降。2020 年,湖南鄉村產業定位觀測點項目組通過對洞庭湖區1 個縣的20 個村(社區)在家從業人員進行調研發現,在家從事鄉村產業發展的主要為50 歲以上人員,其中,50~60 歲人員占21.6%,60~70 歲人員占35.2%,70歲以上人員占8.5%;64.5%的村民小組長年齡超過60 歲;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村干部僅占37.5%。
鄉村產業發展的現實問題是“錢從哪里來”。改善水利、交通等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建設農業生產設施,購置農業機械等,需要大量的固定資產投入;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高效經濟作物生產等,需要較多的流動資金投入。但農業投資較大、回報率較低、風險較高,導致農業融資比較困難。雖然近年來湖南財政涉農資金投入逐年增長,但與鄉村產業發展需求相比,投入總量仍然不足,投資整體效率不高,尤其是資金投入結構還不夠合理,很多地方傾向于選擇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產業發展相對成熟的農村給予相關的政策扶持,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同時,農戶投資能力較弱,較少有積累可用于擴大再生產。
長期以來,農業發展追求解決溫飽的農產品數量增長目標。湖南農業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宗農產品生產領域,從事水稻產業科技創新工作的科技人員約占農業科技人員的60%[7],從事其他農業產業科技創新工作的科技人員占比偏低,從事小宗特色農產品、農業機械化、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保鮮物流、智慧農業等領域科技創新工作的科技人員更是缺乏。湖南公共財政對農業科技的經費投入也主要集中在水稻產業,其他農業產業科技創新投入經費較少。這種農業創新資源配置格局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深入實施藏糧于技戰略提供了科技支撐,但不太利于適應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新要求和推進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建設,科技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比較嚴重。
目前,湖南農業科研與生產脫節現象比較突出,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比較突出。由于湖南基本科研經費比較有限,一些科研人員較少圍繞解決農業生產問題進行創新,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價值“打折扣”,部分科研成果難以轉化應用到農業經濟發展中去。且近年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科技的需求十分迫切。而湖南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尚不成熟,正在實施的科技特派員、“三區”、“萬名”等科技服務工程的服務點少、面窄,機制仍需完善,效能有待提高,農業科技與農業經濟有待進一步融合。
振興鄉村產業,人才是關鍵。湖南要著力做好引才育才用才“大文章”,下好鄉村人才振興“先手棋”,以人才為引擎,激活鄉村產業振興“一池春水”,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動能。湖南要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頭雁”作用和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將致富能人、先進分子、高素質的青年農民吸引到黨內來,增強黨員村民發展鄉村產業的模范帶頭力量;要將黨員致富能人培養成為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示范性家庭農場負責人、示范性種養大戶,充分發揮黨員致富能人發展鄉村產業的模范帶頭作用。此外,湖南也要鼓勵種養大戶適度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扶持傳統藝人發展鄉土特色產業,并積極吸引成功人士還鄉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金融是鄉村產業發展極為重要和關鍵的支撐要素之一,湖南的政府部門要發揮好政策對金融資源的引導和撬動作用,鼓勵金融資源向農業農村傾斜。一是要助力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鼓勵金融機構探索開展全產業鏈金融服務,大力支持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村電商、健康養老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的多功能開發。二是要聚焦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組織、帶動作用的發揮。三是要聚焦融合發展的載體,引導金融機構優先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等新載體的建設和發展。
鄉村振興根本上要依靠科技創新。湖南要加強科技創新推廣平臺的建設,通過整合科研資源建立并完善農業科研、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科技培訓和農業科技服務等體系;圍繞鄉村產業發展,加強農業基地、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間的科技合作,聯合共建鄉村特色產業科技研發平臺;加強縣、鄉(鎮)級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建設和農業科技培訓、指導與服務。此外,湖南還要針對制約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組織多方力量開展聯合攻關,加強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吸收、再創新;加強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集成配套研究,采用高新技術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研發特色農產品加工、儲藏與保鮮等新工藝和新設備,加強小型特色農產品加工機械的研發,建立并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技術體系,著力提升農業特色產業的整體科技水平和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