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寅子 沈 峰
頭針屬于微針療法之一,是在現代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生物全息論的基礎上由傳統針灸演變而來的產物[1]。頭針的理論依據[2]主要根據傳統的臟腑經絡理論以及大腦皮層的功能定位在頭皮的投影。
頭針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因其療效顯著、安全可靠等治療特點,近幾十年來發展迅速。隨著人們對頭針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資料逐漸豐富,這些理論和實踐的長期積累為現代頭針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此文簡要介紹了光針從古代到現代體系發展的歷程,以期促進頭針療法的應用與推廣。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經絡氣血向頭面匯取,使皮厚肉堅,縱使天寒手足懈惰也不可勝之。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循于頭面,陰經經別和陽經相合后上達頭面。
采用針刺等方法刺激頭部腧穴,以治療各種疾病,在《黃帝內經》中早有記載,《素問·骨空論》曰:“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十四正經中的一些腧穴位于頭部,針刺局部頭穴可以達到調理整體的作用。
《針灸甲乙經》中頭部腧穴治療范圍更加廣泛,不僅用于頭面五官,如“青盲,遠視不明,承光主之”,又可用于四肢軀干,如“足不仁,刺風府”,還用于內科病證,如“小便赤黃,完骨主之”。《備急千金要方》載:“風池、腦戶、玉枕、風府、上星,主目痛不能視”。《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中曲差可治“心中煩滿”,承光治“嘔吐心煩”。《席弘賦》載:“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后世醫家不斷擴充頭部腧穴的適應證。雖然古代醫家針刺頭部腧穴對特定癥狀起到治療作用,但沒有將頭部腧穴與肢體腧穴區分開來,兩者仍同歸于經脈,尚未形成相對獨立的體系。因此,運用頭部腧穴治療疾病即使有千年歷史,但還不能把當時的“頭針”簡單地與如今的頭針等同起來。
新中國成立后,頭穴治療疾病的有關報道不多。20世紀50年代,法國諾吉爾博士以“胚胎倒置”為基礎,基于壓痛法提出了42個耳針治療點,耳針中耳廓對應胎兒形狀的想法給頭針帶來了啟迪。
大腦皮層是運動調控的最高級也是最復雜的中樞部位,隨著現代解剖穴學深入,許多針灸專家以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理論為基礎,開始關注頭皮與全身各部的對應關系[3]。
1954年,黃學龍[4]提及針刺頭(皮)部與大腦皮層的關系。1955年,陸瘦燕在《十四經穴圖譜》[5]這本書中指出頭穴對全身八大系統都有治療作用,并列出了頭部的傳統針灸穴位和人體八大系統的對照表。1958年,方云鵬開始注意頭部腧穴的特殊作用。20世紀70年代初,頭針作為一種專門療法正式出現并迅速發展。1971年焦順發[6]將頭針和頭針體系公布于世;1972年,于致順將頭針運用到中風偏癱的治療中,提出于氏頭穴七區劃分法[7]。1975年,湯頌延總結整理成《頭針療法》后進一步總結湯氏頭針療法[8]。1975年,日本山元氏新頭針在日本良導絡自律神經學會25周年學術會議上首次公開報道[9]。
1976年,方云鵬正式提出“頭皮針”治療體系[10]。1979年,林學儉[11]發表第1篇頭皮針論文。80年代,俞昌德等[12]探索出針刺顱骨縫區治療腦血管疾病的方法。1981年陳克彥等[13]發表頭針治療癲癇相關論文。1983年陳克彥的中國頭皮針施術部位方法標準化方案于昆明會議上通過,并命名為頭皮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1984年5月在日本東京召開了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針灸穴名標準化會議,討論并通過了頭針穴名標準化方案[14];1989年11月于瑞士日內瓦,由世界衛生組織主持召開國際標準針灸穴名科學組會議,正式通過了頭皮針國際穴名標準化。頭皮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正式成為世界針灸(頭皮針)治療規范,這是目前惟一的微針系統世界通行標準。1991年世衛組織出版《國際標準針灸穴位命名》[15]將該方案正式公布,將頭皮部位按解剖名稱分為4個區、14條標準線,其中額區4條、頂區5條、顳區2條、枕區3條,其適應證主要為腦源性疾病。
經過幾十年的摸索發展,現已形成諸多頭針流派[16],其主要代表流派有焦順發頭針、方云鵬頭針、朱明清頭針等。
2.1 焦順發頭針焦氏頭針是焦順發于1971年首次提出,是以大腦皮層功能定位與頭皮的空間對應關系(病灶在腦,取與腦部相近的腧穴)為理論依據,以針刺為媒介來刺激相應刺激區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主要適用于腦源性疾病[6]。頭針各體系中,應用最多的就是焦氏頭針,曾被編入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焦氏頭針的刺激方法以快速捻轉法最多,頻率為200次/min,臨床療效顯著[17]。焦氏頭針刺激區共分為16個區,大部分是根據大腦皮層功能分區定位,小部分如頭前部的內臟區定位主要是根據臨床針感和療效定位。
2.2 方云鵬頭針方氏頭針是以體表顱骨解剖與大腦皮層定位為理論基礎,結合生物全息論而形成的頭針體系。方氏頭針將整個頭部抽象為一個俯伏的頭前尾后的人體縮影,并分為7個全息人區和21個皮層功能刺激穴位,包括伏象(總運動中樞)、伏臟(總感覺中樞)、倒象(運動中樞)、倒臟(感覺中樞)、說話中樞、書寫中樞、記憶中樞、信號中樞、運平中樞、視覺中樞、平衡中樞、呼吸與循環中樞、聽覺中樞、嗅覺和味覺中樞,其中又以伏象、伏臟、倒象、倒臟這四大刺激區為核心區域[18]。
2.3 朱明清頭針朱氏頭針是結合藏象學說和經絡理論,在頭皮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的基礎上以百會為中心點、督脈為中心線,將治療部位劃分為9條治療帶:額頂帶、額旁1帶、額旁2帶、頂顳帶、頂枕帶、頂結前帶、頂結后帶、顳前帶、顳后帶。潘賓等[19]將106例中風偏癱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單純康復訓練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朱氏頭皮針治療,結果治療后觀察組各項治療指數明顯優于對照組。
如今的頭針作為微針之一,一般使用毫針刺法,隨著醫家的不斷探索,頭針的刺激方法也在不斷增加。
3.1 穴位埋線穴位埋線療法能使血液循環加快,局部新陳代謝增強,彌補了針刺時間短、療效不明顯等不足,尤其適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療[20],可用于偏頭痛、青少年假性近視等疾病。
3.2 艾灸頭針與艾灸最常聯用在百會,艾灸借助艾火的溫熱之氣可溫通氣血、振奮陽氣,針刺可通調全身經脈、醒腦安神。現代研究發現,頭針結合艾灸可通過降低海馬區一氧化氮,升高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水平來提高缺血缺氧性腦損傷腦癱幼鼠的記憶與學習能力[21]。
3.3 其他梅花針叩刺可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高神經的興奮性。尹繼芳等[22]治療心膽氣虛型失眠92例,結果頭針叢刺配合梅花針叩刺改善患者睡眠優于常規穴位針刺。此外還有諸如電針、穴位注射等刺激方法。
近幾十年來,頭部腧穴在傳統經絡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理論,將腧穴明確轉化為穴線,逐漸發展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與軀干、四肢的腧穴區分開來。隨著研究深入,頭針治療范圍擴充到了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疼痛、精神病等,以腦源性疾病為優勢,尤其在中風偏癱及其后遺癥等相關癥狀改善方面有著獨特之處。
頭針在發展中形成了諸多學術流派,各流派和而不同,在針刺手法上各具特色,取穴定位、針刺深度、留針時間等尚無統一標準。這些理論上的矛盾給操作者在選擇與實踐上帶來諸多困擾。對此可以采用循證醫學等方法,從理論與實踐2個方面來論證眾流派的科學性與特異性,尋找最佳的頭針穴線。
頭針與其他中醫特色療法交融創新,研究潛力很大。電針通過脈沖電流加強了頭針刺激作用,埋線改善了頭針針刺時間不足的問題,艾灸溫熱之氣補充了溫通全身經脈的能力,梅花針叩刺增加了神經興奮性,其他中醫特色療法比如推拿、穴位注射都可與頭針相互配合增強療效。2種療法的結合起到了取長補短的作用,在頭針今后的發展中還可以嘗試配合其他療法,例如蜂針療法。再如,耳廓對應胎兒形狀,大腦皮層功能分區投影到頭皮,頭針也可借鑒耳穴壓豆的方法設計“頭針穴線壓豆”。總之,頭針還在不斷的發展成熟,光明的前景離不開共同努力,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讓更多的人看到頭針的療效,也為患者減輕更多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