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譽琪 梁邁



摘? 要:分析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可更好地推動應急管理領域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為面向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指導和借鑒。文章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數據庫為數據來源,借助CiteSpace軟件對國內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發文量、作者、機構、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時區圖、突現詞等可視化分析,呈現未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前沿發展趨勢。
關鍵詞: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可視化分析;知識圖譜分析
中圖分類號:TP3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706(2023)24-0108-07
Research on Visualiz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Digital Empower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Based on CiteSpace
ZANG Yuqi, LIANG Ma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Abstract: Analyzing the digital empower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can better promote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s and capabilities for various types of public emergencies. This paper uses data from CNKI and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and utiliz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visually analyze the publication volume, authors, institutions, keyword co-occurrence, keyword clustering, time zone maps, and emerging word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on digital empower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presenting future research hotspots and cutting-edg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digital empower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visual analysis;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0? 引? 言
如今,世界已進入風險社會時期,災害頻發是風險社會的主要特征,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已成為一種時代之需[1]。2021年3月,我國印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提出建設數字社會,強調以數字化轉型推動生產和生活方式轉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總書記強調指出,要順應科技信息化發展大勢,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提高監測預警能力、監管執法能力、輔助指揮決策能力、救援實戰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因此,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是依靠信息化與智能化推進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大戰略,是各國應急管理體系與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3]。
國內外有很多學者對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缺少對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的系統研究,導致國內學者在對國際文獻的梳理和總結上未能產生應有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以CNKI和WOS為數據來源,選取2013年至2022年間的國內外文獻數據,借助CiteSpace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并在梳理前沿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回答以下問題:
1)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現狀是什么?特點是什么?
2)國內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的研究熱點是什么?
3)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的最新研究趨勢是什么?
通過國內外運用數字化技術對應急管理的研究和實踐,我們可以發現,在新時代背景下,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將開啟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為了保證評估數據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兼顧檢索文獻的精確性,通過CNKI數據庫篩選國內文獻,檢索方式為高級檢索,數據來源為北大核心、CSSCI和CSCD,文獻檢索式設定為:主題=“大數據+數字化”,次要主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搜索日期為2022年12月6日,將檢索時段設置為2013—2022年,共檢索出331篇文獻,通過對文獻進行整理和人工剔除書評、新聞報道、會議,以及與主題不相關和重復收錄的文獻后[4],最終獲得323篇有效文獻,將篩選后的文獻以Refworks格式導出,作為本次研究的樣本數據庫。通過WOS篩選國際文獻,在WOS核心數據庫中設定檢索式為:TS=“big data” AND“emergency managment”,or TS=“digital emergency management”,搜索日期為2022年12月6日,時間跨度為2013—2022年,文獻類型為article與review,語言為英語,共檢索出320篇有效文獻,將其保存為純文本格式作為數據樣本。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軟件是一款學術界廣為使用的知識圖譜軟件,可以將所識別的學科熱點、知識基礎、發展脈絡以科學圖譜的形式予以直觀表達[5]。本文采用CiteSpace軟件對挖掘到的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聚類和關鍵詞熱點分析[6],以實現對研究主題的整體把握和深刻理解,獲取該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點和發展趨勢。
2? 研究現狀分析
2.1? 發文量分析
發文量分析是指從不同維度對某一研究領域已發表文獻的數量、趨勢和構成進行分解分析的過程。發文量分析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掌握研究領域的總發文數量和年度發文數量,據以預測發表趨勢[7]。根據中國知網(CNKI)和WOS數據庫的發文量繪制了發文趨勢圖,如圖1所示。
從絕對發文數量來看,2013—2022年10年間國內外研究產出總量趨于相等,CNKI發表相關研究文獻323篇,WOS數據庫發表相關研究文獻320篇。但具體到某一特定階段卻有所差異,表現為:
1)2018年之前,國內相關研究文獻發文量領先于國外,這與2012年《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加強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工作的決定》和2015年《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開展“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科技強安專項行動的通知》的公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2)2018年,國際關于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文獻的發文量開始反超國內,2018年全球范圍內迎來了第二次信息革命浪潮,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紛紛涌現,全球應急管理形成全新的生態和格局,同時在學術界泛起漣漪。
3)2020年,國內相關研究文獻的發文量急劇增加并抵達頂峰,實現95篇的發文產出,2019年底中國爆發新冠疫情,全國進入緊急應急狀態。另外,中國應急管理部2019年《探索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新模式》和2020年《提高治理水平,加強風險防控,建設韌性城市》等政策的發布,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從發文趨勢來看,國際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整體上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處于穩中有升的態勢。反觀國內該研究領域的發文趨勢,自2013年起逐年增長后有所放緩,2018—2020年急劇增長達到頂峰,2021年雖然趨勢上有所下降,但發文數量仍然占據優勢。總體而言,國內外對于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的研究都比較重視,從發文趨勢上看是非常可觀的。因此,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這個研究領域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
2.2? 核心作者及其合作情況
核心作者是指在本領域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并已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學者,分析核心作者有助于了解一個領域的研究現狀和進展。借助CiteSpace獲取作者合作網絡圖,其中節點代表作者,節點大小代表中心性,節點越大說明該作者發文量越多;節點之間的連線代表合作發文情況,連線粗細代表合作發文量的大小[8]。
由圖2可知,國內作者發文量較多,由此可見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引起了廣大國內學者的關注,但節點之間的連線較少且較為分散,尚未形成核心的研究群體。從作者的合作趨勢來看,國內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早期合作程度較高,作者之間也存在較為密切的溝通合作,新冠疫情期間作者發文總量大幅增加,但在此期間合作態勢仍然走低。
國外在此領域的研究呈現同樣的態勢。由圖3可知,不同國家作者數量相對較多,同時存在5個以上關聯節點較為緊密的合作團體,但持續保持合作的核心作者數量不多,絕大多數研究者還是處于獨立撰文的狀態,總體呈現出環狀不均勻的關聯結構,尚未形成主流合作研究態勢。在全球疫情暴發之后,該領域研究者之間的合作范圍有擴大趨勢,但仍呈現出局部合作、整體分散的局面。
2.3? 研究機構及其合作情況
為了探究研究機構在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領域的合作情況,對樣本文獻中的機構進行共現分析,得到合作網絡圖譜。節點連線越多表示合作越多;連線越粗表示合作發文量越多。
如圖4所示,從研究機構發文量來看,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發文量最高,達到14篇,其次是安徽大學管理學院(9篇);從研究機構類型來看,發文量前10的研究機構均為高等院校,說明高校在該領域研究中充當著研究主力軍的角色;從研究機構合作情況來看,研究機構各自進行獨立研究,缺乏機構之間的合作。由此可知,國內各個研究機構中僅有少數高校校內機構間聯系較為緊密,其余機構大多是獨立研究,整體合作脈絡稀疏,機構間尚未形成規模化戰略合作。在國內疫情防控要求下,科研機構之間進行學術交流的人員流動、時間安排、場所選定等方面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加之技術的專業性比較強,不同技術方向的機構之間難以開展深度合作,導致機構之間無法形成緊密的合作網絡。
如圖5所示,全世界該領域研究排名前3位的機構分別是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國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機構間合作關系呈現出局部輻射的狀態,并具有小群體特征,網絡結構相對緊湊。因此,國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存在程度較高的機構合作和較為頻繁的信息共享,有利于知識的整合、深化和創新,但前沿資源的共享與交流仍不充分。國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領域研究機構還是以高校為主,但近年來有更多的研究所和科研機構加入,發文量還不充足,有待進一步發展。
3? 研究熱點與前沿趨勢分析
3.1? 研究熱點分析
3.1.1? 關鍵詞共現
本文采用CiteSpace軟件,將節點類型設置為Keyword,時間范圍設為2013—2022年,導入研究數據,生成2013—2022年間關鍵詞前十位的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關鍵詞的詞頻高低反映此類詞條與研究熱點的相關性大小;關鍵詞節點之間連線的粗細代表關聯性強弱[9]。我國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主要聚焦于“大數據”“突發事件”“應急決策”“智慧應急”“疫情防控”等。研究內容較為廣泛,聚焦熱點事件,反映時代主題。由此可見,我國該領域的研究內容不斷充實,從應急管理擴展到計算機科學、公共衛生等其他領域,研究主題不斷深化,研究視角不斷開闊,相關主題的內容逐漸豐富。
對國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領域具有較大影響的關鍵詞有“Big data”“Emergency Management”
“Big Data Analytics”“Social Media”“Disaster Management”“Model”等,由此可見,國外相關研究熱點更加注重數字化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綜合國內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的關鍵詞共現,發現國內外研究主題有些許重疊,“突發事件”“大數據”等依然屬于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的中心話題,研究大方向基本一致。不同之處在于國內的該領域研究偏重于解決實際問題,緊跟熱點事件,而國外的相關領域研究更注重數字化技術的傳承與創新,與計算機學科緊密融合。
3.1.2? 關鍵詞聚類
基于前述研究,為進一步明晰國內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的側重內容與領域,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有關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樣本文獻進行分析,提取出國內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的8個重要聚類,如表2所示。
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技術應用與應急管理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得到國內諸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可見大數據在該領域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疫情防控、公共衛生一直是該領域學者關注的熱點話題,公共衛生領域風險威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事關經濟社會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因此備受國內廣大學者重視。由表2可知,國內領域研究的聚類詞S值均大于0.900,內部同質化極高,研究內容相近,主題結構不明顯,內容區分度較低,缺乏創新性,亟待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
與國內不同,國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領域涉獵廣泛,已經跳出了傳統模式。由表2可知,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是國外的一大研究熱點,由“analytics”“data mining”“data analytics”等關鍵詞可以看出國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已滲透到計算機領域,國外學者更加注重數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為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在數字技術方面從簡單的技術研究轉向復雜的應用研究,如“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等,可見在數字浪潮的背景下衍生出許多新的研究課題,研究視角多樣、觀點多元,實現了從技術研究到應用研究的跨越。
3.2? 研究前沿趨勢分析
通過CiteSpace軟件可以分析不同時期的熱點主題及其變化趨勢,時區圖可以讓讀者了解關鍵詞在不同時間節點的信息[10],如圖6和圖7所示,2013—2022年間國內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的時區圖直觀地展現了該研究主題的發展變化[11]。結合相關研究,得出該領域研究的演進路徑大致經歷了“2013—2018年”和“2019年至今”兩個階段。
3.2.1? 初步發展階段(2013—2018年)
從國內來看,自2013年開始大數據一詞被頻繁提及,為應急風險治理提供了便捷的技術和平臺。2015年以來,“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決策”“智慧應急”“互聯網+”等關鍵詞逐步涌現,說明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應急決策和智慧城市建設,是該領域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國內學者李綱[12]等人提出建立情報靈、判斷準、反應快的城市突發事件情報支持體系,該體系是城市智能化建設的重要模塊,也是智慧城市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必然要求;何振[13]等人指出“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為我國城市應急管理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們要順應大數據時代理念、方法、技術要求,推動城市應急管理行業協作體制創新,加快建設國家數據開放大平臺;曹策俊[14]等人構建以“點—鏈—網”為主線的風險演化模式,并提出以前饋導控為主,反饋響應為輔的城市公共安全風險治理創新模式[15]。
與國內相比,國外的該領域研究起步較早,如圖7所示,“disaster management”“emergency service”等關鍵詞在該領域逐漸出現,說明數字化技術在應急管理領域的應用是國外學者持續關注的話題。學者Wang[16]等人提出了基于BP神經網絡的政府應急管理智能評價系統的研究,通過實例驗證了智能評價系統的可操作性和準確性;Wang[17]等人基于粗糙集理論研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認知過程,提出一種兼顧屬性成本的決策規則提取算法;Zhang[18]等人提出一種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評價方法,建立城市疫情應對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3.2.2? 創新融合階段(2019年至今)
相較于上一階段,這一階段的研究發文量有顯著增長,形成多個聚類中心,總體來說這一階段具有三大特點:
1)研究領域多極化。近年來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各國對新學科前沿、新科技領域和新創新形態萌生需求,多學科交叉匯聚與多技術跨界融合日益成為新常態[19]。目前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的相關領域拓展到信息技術科學、經濟與管理科學、醫藥衛生科技等學科領域,如氣候變化、暴雨洪澇、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事件,新冠病毒感染等公共衛生事件,城市拆遷、網絡輿情等公共安全事件,化工園區、交通運輸等事故災難。
2)研究范式多樣化。在信息化加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國家高度重視社會科學工作,強調學者要運用模型推演、數量分析等手段構建現代社會科學的有益知識體系,與此同時還需要加強科學判斷力[19]。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的研究范式日趨多樣,實證研究逐漸豐富,呈現出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趨勢,借助現代科技手段、相關評估方法等定量分析方法推動研究的發展。該領域研究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實踐的強化隨之推動理論研究的縱深發展。
3)研究維度多元化。數字化技術與應急管理的多個環節(如應急準備、應急響應、危機學習等環節)相結合;隨著數據的大量增加,計算智能技術逐漸成為許多主流應急管理系統中重要的決策支持技術(計算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子學科,與傳統建模方法相比,計算智能在解決具有復雜性、不確定性和隨機性的現實難題方面具有潛在優勢)[20]。此外,決策樹、關聯規則挖掘、聚類和可視化等方法在應急管理中也有廣泛的應用,不斷豐富和優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3.3? 關鍵詞突現
本文運用CiteSpace軟件對2013—2022年間國內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領域的研究文獻關鍵詞進行突現詞檢索,得到圖8和圖9。
由圖8可以看出以下三種情況:
1)疫情防控以3.46的突現強度位列關鍵詞統計表第一位,其突現時間由2020年持續至2022年,是該領域學者們研究的焦點話題。2020年2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方面做出重要部署,要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我們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水平[21]。在國內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領域,因國家政策的傾斜,疫情防控成為科研領域聚焦的熱點話題。
2)應急決策以2.75的突現強度位列第二位,突現時間從2015年持續到2016年。針對應急決策研究,比較典型的研究有應急資源調度及分配、應急儲備庫選址、應急響應與預警等[22]。當前國家應急管理體制逐漸完善和健全,決策者科學有效的應急決策將為應急管理提供穩妥可靠的理論支撐,從而提高應急管理效率。
3)網絡輿情這一關鍵詞從2018年開始突現,持續至2019年,突現強度為2.64。2018年,國家應急管理部的整合與建立,從國家層面進一步提升了應急管理的研究層次。國家愈發重視網絡輿情的管理,積極引導網絡輿情的良性發展,利用自媒體和互聯網優勢,營造文明和諧的網絡環境,努力為應急管理掃清障礙。目前對于該領域的研究集中在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探索方面,打破傳統的應急管理模式,嘗試探索一條專業化的應急管理路徑。
如圖9所示,“risk”的突現強度最大,其數值達到2.69,表明風險一詞是當前國外該研究領域的研究前沿,同時反映了現實需求。隨著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以及新冠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爆發,風險一詞成為全世界的聚焦點,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人類社會正在邁入VUCA時代,即存在著波動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22],這已成為全球社會組織和學者們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
國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的研究熱點中,classification(2015—2018)、system(2015—2018)、emergency response(2016—2019)持續時間最長,說明分類、體制、應急響應等是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領域持續追蹤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因此,各國注重應急管理體系的整體性和戰略性研究,加強應急管理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研究,構建無縫應急管理體系[23]。
4? 結? 論
本文運用CiteSpace軟件繪制知識圖譜,通過對國內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相關文獻的對比分析,發現國內外該領域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存在很多方面的共性特征,但二者之間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通過對國內外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從發文量來看,國內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的年度文獻發文量總體上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從發文年份來看,發文數量與時代需求密切相關,與重大事件的發生息息相關,體現了研究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回應。
2)從核心作者和機構來看,國際該領域的核心作者發文時間較早,發文量較多,具有較高權威性,但國內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領域的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且研究機構比較分散,呈點狀分布,研究機構之間缺少跨領域跨專業的合作,主要局限在機構內部的合作,外部交流較少,需要發揮各機構的研究特色和優勢,加強內部與外部的雙向聯合。
3)從研究主題來看,國內該領域的研究主題主要圍繞“疫情防控”“應急決策”“網絡輿情”“智慧城市”等核心關鍵詞展開,并逐步深化;國外該領域的研究主題主要圍繞“risk”“Disaster management”“Emergency response”等核心關鍵詞展開。研究熱點持續時間較短,具有明顯的時效性。目前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處于創新融合的發展階段,研究主線還不夠清晰,但數字化技術將持續引領前沿研究,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
4)從研究內容來看,該領域的研究內容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國內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內容涉及范圍比較廣泛,傾向于向知識化、網絡化與人文化的方向發展,并且國內的研究更注重應用,注重解決實際問題,主要關注應急決策、公共衛生和智慧應急等方面;國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內容傳承性和遞進性更強,偏重于方法和技術的創新,與計算機學科交叉明顯,集中于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
5)從研究方法來看,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國際該領域研究呈現明顯的實證導向,研究思路科學嚴謹,是一個非常值得借鑒的發展進程。相較于國外,國內的研究方法還比較落后和單一,側重于宏觀敘事和經驗總結,研究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亟待提高。
6)從研究的理論和學科基礎來看,國外數字化賦能應急管理研究植根于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學科,理論基礎深厚,且不斷地拓展深化;而國內的研究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多就事論事、表層分析,缺少抽象層面的規律總結和理論歸納。除此之外,國內研究主題分散,呈現兩極分化的特點,需加強該領域的橫縱對比和整體研究,推動該領域研究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 冉從敬,李旺,宋凱.國內外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研究熱點對比分析 [J].新世紀圖書館,2021(8):90-96.
[2] 胡鈞,張潔潔,韓保慶.馬克思商品流通理論視角下的平臺經濟發展研究 [J].經濟縱橫,2022(2):19-26+2.
[3] 陶振.邁向智慧應急:組織愿景、運作過程與發展路徑 [J].廣西社會科學,2022(6):120-129.
[4] 楊雪妍,馮丹娃.智慧社區信息化建設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探析 [J].情報科學,2021,39(12):187-193.
[5] 姜卉,朱文濤.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研究發展現狀及演進路徑:基于文獻計量的綜述與建議 [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1):195-203.
[6] 趙甜,馬瑞.“專精特新”企業研究的熱點與前沿——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 [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23,35(1):76-85.
[7] 連晨如.基于Citespace的智慧司法研究分析 [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2(1):69-77.
[8] 云小鵬.基于CNKI和CiteSpace的應急管理研究進展與展望 [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22,32(8):185-193.
[9] 余歡.我國數字治理現代化研究的熱點主題與演進趨勢——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 [C]//河北省公共政策評估研究中心.第十一屆公共政策智庫論壇暨“新發展格局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22:185-196.
[10] 劉遠超.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研究熱點和前沿——基于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 [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7):245-249.
[11] 汪超.工匠精神研究脈絡、熱點及展望的知識圖譜研究 [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33-40.
[12] 李綱,李陽.智慧城市應急決策情報體系構建研究 [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3):39-54.
[13] 周芳檢,何振.大數據時代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體制創新思路 [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4(2):94-100.
[14] 曹策俊,李從東,王玉,等.大數據時代城市公共安全風險演化與治理機制 [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7,27(7):151-156.
[15] 張夢茜,王超.大數據驅動的重大公共安全風險治理:內在邏輯與模式構建 [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20(4):37-45+125.
[16] WANG W,CAO Y.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Ability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8,38(19):75-81.
[17] WANG H Y.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sound research using rough set attribute reduction and blockchain [J].Scientific Reports,2022,12(1):3600.
[18] ZHANG G B,WANG Y H,DUAN Q,et al. Evaluation Model of Urban Smart Energy System Based on Improved Genetic Algorithm-Bp Neural Network [J/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2,36(9)[2023-04-10].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LD-wYsOa3DgAYaBDlbpfOgr1VZ9MqbPgUcj92GWnimLwy2JSVO_PLrrvhL8M-vhIPMmGKnL_qwJejZ40l-HjyTaMdW6T5sJutm4GfrK57PGd1lcZanFLyi6888t9JcPY-PZC_AaCWCg0Cx4-EfJKBwwKKj8x0VIJG-vMdbi1LdI=&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19] 汪超,李志遠,羅貽文.基于CNKI數據的中國韌性社區知識圖譜構建研究 [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4):89-104.
[20] CHEN N,LIU W J,BAI R Z,et al. Application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a literature review [J]. Artif Intelligence? Review,2019,52(3):2131-2168.
[21] 齊東川,鄒瑞,劉晉.我國應急管理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的知識圖譜分析 [J].安全與環境工程,2020,27(2):104-110.
[22] 王晰巍,王楠阿雪.數智驅動的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情報管理:新機遇、新挑戰、新趨勢 [J].圖書情報工作,2022,66(16):4-12.
[23] 南銳,肖葉靜,王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情景分析:宏觀審視與微觀解構 [J].礦業科學學報,2023,8(2):265-276.
作者簡介:臧譽琪(1990—),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應急管理;梁邁(1999—),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應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