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玲
李茜,湖南省祁陽市第一中學高三學生,她熱心公益,樂于助人,累計幫助山區貧困學生百余人。她勤奮學習,全面發展,曾榮獲2021年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NEPTS)二等獎、2021年全國中學生數學競賽三等獎,是湖南省三好學生、2023年度“新時代湖南好少年”。
追風故事
童年記憶中,爺爺的菜園就是李茜的樂園,摘菜、抓蟲,將爺爺新種下的幼苗連根拔起是屢見不鮮的事。每當這時,爺爺便會拿著一把戒尺,一臉嚴肅地訓斥,然后將戒尺輕輕落在她的手心。長大后,李茜才明白,身為軍人的爺爺雖然剛正嚴肅,但在戒尺下藏有一份對她的柔情與愛護。
爺爺18歲入伍,1979年2月參加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他常常對李茜說保衛祖國是他最光榮的責任,告誡李茜要樂于助人,在有能力的時候資助別人,回饋社會。從部隊轉業回到家鄉,爺爺自掏腰包為村民打井、修路,解決村民吃水難題,在李茜眼里,爺爺幫助他人已成為他刻進骨子里的一種習慣。爺爺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李茜,她從小就樂于助人,陽光向上。
上小學后,父母親將李茜接回身邊。母親李丹熱衷于公益,6歲時,李茜便跟著母親走進鄉村——祁陽潘市鎮石洞源。去時已是深秋,走訪對象王妮(化名)正光著腳倚在門口等待。她比李茜大3歲,成績優異,但家境貧困。“我們到達后,茜茜趕緊將爬山帶來的一雙球鞋和自己穿在身上的外套遞給了她,我很驚訝,也很感動。后來,我們去了她的學校,給她換了棉被,還給她買了牛奶與水果。”李丹說。
“真正懂得公益助學的意義是在10歲。”李茜告訴記者,那一年,她與母親驅車2小時到達目的地附近,卻發現距離他們不足百米的彭力(化名)家從導航中消失了。幾經周折,她們發現眼前這座山的山頂就是彭力的家,車無法到達,必須步行前往。
從早上8點爬到中午12點,李茜與母親終于抵達彭力家。彭力是一個愛笑的男孩,家中僅有的幾本書,不知被反復閱讀了多少遍,書頁已微微泛黃,邊角也有些折起。從彭力的眼睛里,李茜看到了他對知識的渴望,也是那一刻,李茜深深感受到“偏遠”不僅是孩子求學路上的“絆腳石”,也阻擋了孩子“見世面”的路。“不能讓他們去看世界,那就把世界帶到他們面前。”李茜為他送去了書籍、文具用品、衣服和錢,并試著與彭力分享她眼中的新奇世界。
10年間,李茜累計幫助山區困難學生百余人,在“狼行天下”助學群捐助壓歲錢上萬元。“茜茜的習慣好,自己從不亂花一分錢,她常常把自己在學校獲獎的本子、筆、獎學金以及家人給的壓歲錢,都捐給山區孩子。我為孩子感到驕傲!”李丹笑著說。國家越來越強大,政策也越來越完善,國家保障每一個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近幾年,李茜漸漸發現,對于困難家庭孩子,精神慰藉也許比物質幫助更為重要。
婷婷(化名)是一名孤兒,也是李茜資助的對象之一。由于年齡與李茜相仿,她們成了好朋友。“我該選物理還是歷史?”婷婷在面臨生涯規劃第一個重大決策——選科時,倍感壓力,無人傾訴,常常感到焦慮和困擾。李茜得知婷婷情況后,第一時間找到她,通過共情傾聽、出謀劃策,糾正其認知偏差,幫助婷婷緩解焦慮,從而更好地面對選科挑戰。臨走時,李茜還將記滿筆記的書籍贈予她,并送上一個深情的擁抱,婷婷也露出了自信和開朗的笑容。
軍號嘹亮,指引著夢想的方向。李茜相信,只有加倍努力,才可能換來自己與國防科技大學的“緣分”。從小學到高中,李茜一直擔任班長,文武雙全。彈鋼琴、唱歌、游泳、打羽毛球,樣樣在行。在學校各項活動中,都常能看見她活躍的身影,她曾在2019年“我愛我的祖國”演講比賽中獲一等獎,2019年祁陽募捐晚會中的詩歌朗誦《我有一個夢想》榮獲一等獎,2021年“向建黨一百周年獻禮”現場征文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在青春年華,和爺爺一樣穿上軍裝,是我最期待與夢寐以求的事情。”李茜眼里滿是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