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幼飛 王婉玲



2024年1月初,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浪坪鄉浪水壩村種養循環科技示范基地內,養殖大戶付強和妻子正把切成小塊的南瓜作為飼料投放至白鵝育肥舍內。
再過一個半月的育肥,這些白鵝將出欄銷往榮昌等地。
“今年接茬上市的白鵝一批就能出欄7000只。”付強喜上眉梢。但早些年,他還在為產量起伏不定的問題感到揪心——損失最慘重的時候,進欄6000只白鵝只出欄了600只,損失率高達90%。
直到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專家團隊駐村幫扶,帶來科學的飼養方案,付強才看到了希望。
2021年5月,重慶市農業科學院作為市委辦公廳鄉村振興幫扶集團成員單位之一,對口幫扶酉陽龍潭鎮桐嶺村、花田鄉花田村、浪坪鄉浪水壩村,并根據派駐點農業產業需要進行匹配,選派3名專家分別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幫助3個村確定主導產業,助力農業提質增效。
2023年5月,新老駐村第一書記完成輪換交接工作,新的故事正在被續寫……
杭曉寧:讓村里的大米好吃又增產
水稻,是桐嶺村的支柱產業。
2023年5月,盡管是第一次到桐嶺村,杭曉寧卻對這片土地感到格外親切。在上一任駐村第一書記、市農科院水稻專家姚雄的帶領下,鄉親們復墾了荒廢已久的田地,播下市農科院自主研發的品種“渝香優8133”,發展了1000多畝水稻。
杭曉寧感到格外親切,是因為水稻和他研究的領域息息相關。
“水稻收獲后,村民擔心秸稈上會有病菌,如果將其還田會影響明年水稻的種植,從而將其燒掉。”杭曉寧解釋道,“但一方面燒秸稈會污染環境,另一方面秸稈富含碳氮鉀元素,是一種很好的有機肥料。”
“秸稈全量還田條件下水稻豐產減排技術”是2023年農業農村部和重慶市的主推技術,也是杭曉寧負責的項目。成為桐嶺村第一書記后,他決定從“綠色、可持續”入手,開始在村里推廣這項技術。
“先使用秸稈粉碎機粉碎秸稈,再加入適量的腐蝕劑,讓秸稈快速腐蝕到田里,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后續肥料的使用。”杭曉寧稱,“這樣不僅更加低碳環保,還能減少種植戶的成本投入。”
推廣過程中,有的村民卻不“買賬”:“燒秸稈就能將病菌燒死,何必搞這么麻煩?”“一畝田才三四斤肥料,能節約幾個錢?”
面對大家的質疑,杭曉寧迎難而上,自己說大家不信,他就邀請縣農委的專家來田里給大家講。但思想工作始終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去做。眼見年紀較大的村民說不通,他便動員起村里的年輕人——“80后”種植大戶李高飛。
李高飛種了500多畝水稻,面對新技術他甘之如飴。
在李高飛等人的帶動下,該項技術最終推廣了400余畝。2023年9月,專家對水稻進行測產和品種選育性數據分析,測算出平均畝產482.5公斤,比當地大面積生產增產6%左右。
“我們就是要通過科技賦能,提高水稻的附加價值,讓大米不僅好吃更增產。”杭曉寧興致勃勃。
品質決定價格。在技術的加持下,桐嶺村出產的稻谷每公斤能賣到9元,加工成大米每公斤賣價達到18元,并在競爭激烈的大米市場逐漸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在豐富產品形態上,市農科院還創新提出“鮮米”的概念。
“加工后的大米對溫度的要求更高,溫度越高,米品質下降得越快,米香味也消失得越快。”杭曉寧稱,“通過在大米中注入氮氣,可以更好地鎖住米香味。”
而今,一罐罐“鮮米”,正通過電商平臺走出桐嶺、走出酉陽,成為全國各地人民的新選擇。
付忠軍:創新玉米品種,提升種養能級
2023年7月,花田鄉花田村。一排排玉米植株立在田地間,等待著豐收。
在此時節,花田村第一書記付忠軍卻在手機里收到一條求助訊息。照片里,田地間的玉米植株葉片卷曲著,表皮被不知名生物大量啃食。
“付書記,你快來看看,我家的玉米這是怎么了?”村民齊貴川無助的聲音從手機里傳出。
“可能是草地貪夜蛾。”付忠軍查看照片后,冷靜分析道。為證實判斷的準確性,他急忙趕往齊貴川的玉米地著手調查。
半透明薄膜小孔、不規則的長形孔洞……種種跡象表明,付忠軍的判斷十分準確,這就是草地貪夜蛾造成的破壞現象。
“草地貪夜蛾對玉米的危害性極高,一經發現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付忠軍當機立斷,指導村民使用氯蟲苯甲酰胺等藥物對玉米進行“治療”,阻止了草地貪夜蛾對玉米的進一步傷害。
“多虧了付書記,不然我們這次又不知道要損失多少。”齊貴川緊緊握住付忠軍的手,連連道謝。
2023年5月,作為重慶市農科院青貯玉米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的付忠軍接過“接力棒”,來到花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除了給予村民技術指導外,他還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花田村優化種植結構,因地制宜推廣新的特色玉米類型——青貯玉米。
近年來,花田村以鮮食玉米為主導產業,引進重慶敏興集團建立牛場,利用鮮食玉米秸稈加工牛飼料,實現生態養殖。但隨著牛的數量增多,鮮食玉米秸稈數量告急。
2022年4月,受敏興集團負責人邀請,還沒來花田村的付忠軍就通過線上指導,在花田村小規模地進行青貯玉米種植試驗。他說:“這是一種專門用來制作青貯飼料的玉米,收獲期較普通玉米短10余天,且全株都可加工利用,減少了采收果穗、晾曬等環節,在節省村民勞動力的同時,作為飼料原材料的營養價值也會更高。”
此次試驗非常成功。走馬上任后,付忠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廣青貯玉米種植。
2023年8月,青貯玉米在花田村首戰告捷:推廣種植105畝,每畝產量約4噸,為花田村敏興肉牛養殖基地提供優質的青貯飼料。同時,花田村敏興肉牛養殖基地的肉牛產生的牛糞經過腐熟加工,又成為青貯玉米種植的有機肥料,形成生態循環種養模式的閉環。
“村民們的接受程度較高,愿意繼續種植青貯玉米。”在花田村的有力實踐讓付忠軍激動不已,“能通過自己所學造福群眾,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高倫江:升級果蔬品質,暢通銷售渠道
“需要我們主動申請,再由市農科院根據專業特長、自身工作進行評估分析,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在高倫江看來,成為浪坪鄉浪水壩村駐村第一書記并不簡單。
浪水壩村發展基礎好、村民干事創業意愿強,近幾年,在市農科院的指導幫扶下,逐漸形成了山地立體生態種養循環農業模式——當地白鵝等畜禽的糞便通過處理變成果園、蔬菜基地的肥料,果園、蔬菜基地的殘次果、尾菜、秸稈等也通過加工成為飼料供給畜禽養殖。
“模式已經有了,但具體細節還有提升空間。”高倫江說,以水果、蔬菜為例,大部分村民按最初級的產品形態售賣,沒有進行加工,同時對外銷售的渠道通而不暢。
而高倫江從事果蔬加工貯藏保鮮的研發,是重慶市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采后處理加工研究室崗位專家,擁有豐富的市場經驗和產業技術資源,這便和浪水壩村的需求很好地匹配起來。
初到浪水壩村,高倫江就忙了起來。
種植大戶謝從友發展了400多畝桃園,2023年6月正值收獲季節。于是,高倫江成了桃園的常客,手把手指導村民篩選桃子。
“每一種果蔬都可以根據它的品質進行分級,實現價值提升。”高倫江稱。此外,為了延長果蔬保存時間,他又在桃子中添加生物保鮮劑,“桃子是一種極不耐存的水果,保存時間往往只有幾天。通過添加生物保鮮劑,可以將桃子的保存時間延長至20多天,降低了農戶的銷售風險”。
與此同時,高倫江開始利用自己多年和市場對接攢下的資源,主動聯系重慶賜康果蔬有限公司、重慶彩食鮮供應鏈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促使它們與浪水壩村達成長期合作,收購產出的中高山果蔬。
“以前,我們常將果蔬拉到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賣,路途遙遠不說,有時候對方還嫌果蔬品質不好,不肯收。”談起過去的售賣歷程,不少村民直搖頭。
而今,渠道的暢通,讓大家的發展信心更足了。謝從友更是笑得合不攏嘴,不僅是桃子,他種的李子也銷售一空:“2023年我們的利潤在二三十萬元左右。”
在3位第一書記的眼中,他們不只是駐點的第一書記,還是酉陽其他鄉鎮、村(社區)的技術人員:短短半年多時間,杭曉寧已經走過17個鄉鎮、20多個村,為村民提供科技幫扶;付忠軍在酉陽全域推廣青貯玉米;高倫江接到了無數個關于果蔬加工的咨詢電話……
“‘生態’是酉陽打出的三張牌之一,我們要做的就是讓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最終真正把產業環節留在農村、效益留給農民。”高倫江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