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楊陽



(接上期)
二、大號獨奏曲《風》的特殊演奏技術
目前國內外關于大號的研究成果大都圍繞以下幾個主題:①大號在樂隊或室內樂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大號演奏的常用技術(如氣息運用、吐音、音準等)。③大號作品分析。在大號的研究成果中,有關國內作曲家為大號創作作品并對該作品進行分析的內容比較少見,有關特殊演奏技術的內容也比較稀有。
筆者作為大號演奏者,認為《風》不單是提供了一個曲目的選擇項,而且此作品當中所涉及的一些演奏技術也著實少見,這更是給演奏者提供了一種見識和練習的機會,也是拓展自身演奏技術的寶貴機會。如拍號嘴發音,在筆者接觸曹光平教授這首《風》以前,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能以這樣的方式演奏,雖然此作品只有一處使用此演奏技術,卻也告訴了演奏者有如此一種演奏的可能性,這就體現了作曲對演奏技法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今種種我們所熟知的演奏技術當初何嘗不是那么一步一步的探索而來呢?作品《風》中主要有三處平時并不多見的特殊演奏技術,包括雙音吹奏、吹奏號嘴、拍擊號嘴。
(一)雙音演奏
雙音也稱復音,即是同時一次演奏出兩個聲音,一般情況下雙音在銅管樂器里較為少見。雖然少見和少用,但不代表銅管樂器不能使用雙音這一演奏技術。大號由于管徑粗、號嘴寬,因此相對其他銅管樂器而言稍微容易達成雙音演奏。如著名大號演奏家奧伊史坦·巴德斯維克就十分擅長用大號演奏雙音,巴德斯維克不單只能以長音形式吹奏雙音,還能上下兩個聲音配合完成一段和聲旋律,他多次在舞臺上展現過他這一“絕活”。
“在吹奏某一頻率的同時,哼唱另一頻率。”⑧也就是在正常吹奏的過程中,口中同時哼唱一個音高,這便產生一吹一唱兩個聲音,一般吹奏較低的音而哼唱較高的音,這就是雙音演奏的原理。雙音演奏難就難在如何哼唱出第二個音高,要想唱好發出的第二個音,我們需要先分兩步走。
以《風》中第一次雙音部分第9小節為例,我們要演奏好這一部分雙音,第一步得分別找準三線升D和五線A這兩個音。按照吹奏音高較低的音、哼唱音高較高的音的原則,我們需要先通過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長音練習把三線升D吹奏平穩并調準音準,另外需要注意在吹奏時嘴型不能過緊,且口腔內部需要打開一定空間,否則將很難在吹奏時由喉嚨發出好的聲音。而相對較高的這個我們需要哼唱的五線A,則建議同時借用鋼琴和較音器來輔助,在這兩樣物品的從聽覺到視覺的幫助下,務必唱準五線A的音高,同時也在鋼琴上彈奏和熟悉兩音搭配的和聲效果。第二步則是逐步將吹和唱這兩個行為融合到一起。我們可以先用大號分別吹奏出三線升D和哼唱出五線A,先每個音兩拍,完全熟悉后再縮短時值至每個音一拍。經過這一步驟的練習后,就可以嘗試融合他們,但不建議直接同時發出兩個音也就是在音頭處同時吹奏和哼唱,筆者建議先吹響較低音高的音,一拍后刻意打開喉部開始同時哼唱融入第二個音,先吹后唱,這樣相對來說會更容易成功,在完全熟悉吹奏和哼唱相配合的演奏感覺后再去嘗試在音頭同時發出兩個聲音。
(二)吹奏號嘴
這一演奏方法以往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比較深刻的,主要是木管樂器如單簧管可以以吹奏笛頭的方式進行演奏。而在銅管樂器中,預制類似的使用號嘴來進行吹奏表演則比較少見。
吹奏號嘴對于大多數大號演奏者包括其他銅管演奏者而言應該是十分熟悉的,吹奏號嘴也是幫助吹奏樂器校準音準、調整振動位置的一種實用方法,但《風》中卻采用這種方法加入曲中來表現其中一種“風”的形象,那該如何才能將這一練習手段用于演奏呢?
首先毫無疑問的是,要用號嘴吹奏出好聽的聲音必須要有良好的氣息吹奏習慣和松緊得當的嘴型。在吹奏出好的聲音后,就該考慮如何以此表達好“風”的感覺。風聲想必大家都聽過,無論是走在街上從耳旁刮過的風,還是在家中門縫窗縫擠進的風。我建議先把這種類似的“呼呼”的風聲,結合曹光平教授創作這首作品時通過不同的速度、密度、強度來配合表現不同的風這套方法,我們也可以通過調整吹出氣流的速度、吹奏號嘴的音量、嘴型的松緊相配合,從而演奏出模仿風聲的聲音。至于具體是什么樣的效果,譜面上并沒有具體的表述,按照曹光平教授的想法,演奏者可以按照自己內心的感受自由地表達自己所認為的風的形象。演奏者借助上述演奏的調節方式,可以幫助演奏者吹奏出自己想要表達的“風”。
(三)拍擊號嘴
拍擊樂器發出特別的聲音來進行演奏多見于如貝斯、吉他之類的弦樂器。銅管樂器如果采用類似的方法拍擊樂器器身表面則比較難發出有規律的可控的聲音,然而通過拍擊號嘴則能夠利用吹奏類似的發音原理達到一定的演奏效果。
拍擊號嘴(號嘴同正常演奏插在樂器上)是筆者自己之前從未接觸過的一種演奏方式,自學習吹奏大號起,只是常常被告知別經常拍號嘴不然號嘴容易拔不出來,倒是不曾設想有一天能用以演奏。拍擊號嘴發音的原理其實總體和吹奏類似,只是把吹氣振動嘴唇這一步驟變為了拍擊快速壓入空氣,而拍擊一下的氣壓和振動非常短暫,所以樂器只會發出短促的“嘭嘭”聲。雖然發出聲音短暫,而且音量不大,但是如果拍擊得當發出的音的質量十分不錯,極具彈性。在《風》這種無伴奏獨奏曲的體裁下,這一點音量也完全足夠了。
拍擊號嘴十分簡單,無需過多練習便能掌握,但是如何拍擊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則需要一些方法。首先必須注意拍擊號嘴建議使用掌心拍擊,并且要注意拍擊到號嘴的瞬間掌心必須和號嘴貼合不能有縫隙。在拍打到號嘴的瞬間,拍擊的手要及時后撤離開,不要拍擊后把手掌捂在號嘴上,否則發出的聲音沒有彈性就像砸石頭而不是敲鼓的聲音,當然這也是一種音響效果,也可以在合適的時候采用。另外,當我們拍擊號嘴時,可以通過調整拍擊力度,略微地增強或減弱音量。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與吹奏樂器一樣,拍擊號嘴發出的聲音是可以通過按鍵(長號除按鍵外還可通過變換把位)來改變發出聲音的音高音準的。不過拍擊形成的音高和吹奏的并不完全相同,比如F調大號空鍵拍擊發出的聲音未必是F,如果要達成特定音高的,可以通過較音器的輔助逐個按鍵和按鍵的搭配嘗試,另外拍擊的力度也會對音準有細微的影響。
以上是筆者在完成曹光平教授的作品《風》時對當中的三種特殊演奏技法的一些經驗總結和歸納,目前相關的研究成果還比較少,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三、結語
結合曹光平教授的采訪交流來分析,我們得以對曹光平教授秉持著一貫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又一次突破性、探索性地創作出的新作大號獨奏曲《風》有了一定的了解。《風》全曲共分為三個部分,通過半音下行、特殊演奏技術等手段來達到“風”的效果。曹光平教授的《風》不但拓寬了其創作的范圍,也豐富了大號這一作品量相對較少的器樂體裁,還為大號演奏者們提供了又一練習、表演的優秀選擇。這首作品也為可能的為大號創作作品的后來者提供了一次寶貴的經驗和探索,筆者也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作曲者能夠關注到并嘗試為大號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
無論是從創作手法還是演奏技術各方面,《風》都更加偏向現代性,脫離傳統的創作規范與架構,大膽又富有新意的采用“隨性的自由調性和自由無調性”,專注于表現自然現象中風的形象與給人的感受。曲中只憑借貫穿全曲的半音下行的形式和密集連續同音的形式這類極簡的手法,便給人以風從耳邊過的錯覺,加以幾段詩意十足的優美旋律,李嶠詩作中的描述也猶在眼前。
曹光平教授在《風》中融入了多種特殊演奏技術,是對演奏者的不小挑戰,也是對大號演奏技術的一次罕見的嘗試和拓展。筆者通過結合自身的練習與演奏經歷與經驗,對這些特殊演奏技術的練習和運用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給讀者帶來一些幫助和啟發,但由于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較少、能夠借鑒的方法不多,對于這類特殊演奏技術還有待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注釋:
⑧楊立青.管弦樂配器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1017.
參考文獻:
(一)論文類
[1]曹光平.“新東方音樂”與“前衛·中衛·后衛”[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4(1).
[2]王少明.從前衛、中衛、后衛到新東方音樂——訪作曲家曹光平教授[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1)
[3]朱靜.論曹光平教授廣東音樂創作的幾種意識[J].中國音樂,2004(3)
[4]錢仁平.現代鋼琴的遠古之聲——曹光平的鋼琴獨奏曲《女媧》[J]. 錢仁平.音樂愛好者. 2002(7)
[5]曹光平.現代中國十二代音樂家之藝術軌跡及歷史定位的思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2)
[6]祁斌斌.現代的、民族的、詩意的樂藝人生——記著名作曲家曹光平教授 [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2)
[7]朱起東.銅管樂器的復音演奏技巧[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81(1)
(二)著作類
[1]楊立青.管弦樂配器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全文完)
作者單位:廣東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