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煒
今年6月,潘岱村被中組部確定為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這是繼大溪壩村之后,潮南區被中組部確定的又一先行試點村。近日,記者走進潘岱村,探訪該村在試點建設工作開展過程中是如何在初步規劃上進行再充實、再提升,推進紅色文化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潘岱村位于革命老區紅場鎮西部,純農山區村莊,是潮普惠交通中樞,是我區“紅綠融合走廊”示范帶的重要節點,轄區總面積5.134平方公里,現有人口2230人477戶,村內主要經濟來源是農業生產,其中以茶葉種植等為主,現有茶園面積近千畝。
據介紹,潘岱村紅色文化底蘊深厚,1928年時任東江特委書記彭湃曾在潘岱村“英雄石洞”指揮革命斗爭。村內現有“英雄石洞”(原名“潘岱石洞”)和彭楊軍校舊址等紅色跡地及多處紅色石刻標語。試點建設以來,紅場鎮認真收集潘岱村紅色歷史資料,整合現有資源,堅持保護與利用并舉,讓紅色文化“看得見”,在首期建設中優先進行了“英雄石洞”的保育活化以及潘岱村進村道路美化、垃圾收集點增設、公共廁所建設、巷道燈光亮化等配套基礎設施的提升。
潘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桂平說:“在接下來的第二期建設中也將繼續收集資料,挖掘還原紅色革命故事,同時圍繞‘雙融合中心逐步完善紅色文旅路線的提升優化。依托潘岱村的茶產業打造特色產業主題餐廳或民宿,帶動產業發展,提高村民收入,逐步實現‘紅色和‘綠色融合發展,打造紅色美麗村莊。”
近年來,紅場鎮堅持規劃先行,充分運用紅色資源,為潘岱村量身打造了“洞見初心 紅色潘岱”黨員、中小學生實踐教育路線,堅持傳承與教育并重,讓紅色文化“記得住”,進一步把“重走紅軍路”“重溫革命史”“洞見初心”三大紅色旅游教育路線串珠成鏈,夯實陣地建設,豐富紅色文旅內涵,在汕頭市駐紅場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支持下,加大紅色文化資源傳承保護力度,對革命史料及脈絡進行梳理整合,講好潘岱英雄故事,合力推動紅色美麗鄉村建設。
據駐紅場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潘岱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周統介紹,紅場鎮有很多文物,包括省的、市的,紅場鎮從文物保護這方面來提升,打造一些紅色文化的旅游景點。潘岱村涉及到紅色文物的有幾處紅色標語,就像“增加工資”或當時紅軍留下來的石刻標語,也是不少的。紅場鎮非常重視大南山的紅色3A級旅游景區,從點帶到面,將大溪壩的紅色公園、大南山紀念館、潘岱村英雄石洞串連起來,打造一條精品路線。
接下來,紅場鎮將持續圍繞“以紅色旅游、農業觀光旅游為特色,打造紅色文化傳承地、山地特色林果旅游城鎮”新目標,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用足用好革命老區政策,加快“紅綠融合走廊”示范帶建設,把鎮、村發展短板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潛力板”,使這里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紅色旅游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