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江

鞏雪樺, 深耕農業領域二十余年, 堅持以科技為支撐,以產業為基礎, 專注于利用農林廢棄物制備炭基土壤修復材料的專業化成套技術、 設備及產業化推廣, 先后建設了 “利用農業廢棄物制備炭基土壤修復材料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和 “河北省炭基重金屬土壤污染修復技術創新中心” 兩大科研平臺, 以及吉林磐石、 新疆烏魯木齊等五個炭基土壤修復材料制備基地, 為發展綠色、 循環農業和一、 二、 三產融合做出突出貢獻。
鞏雪樺2018 年榮獲 “全國農業創業創新大賽一等獎”和 “中國改革優秀個人”; 2019 年被評為 “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 “全國鄉村優秀致富帶頭人”; 2022 年榮獲農業農村部 “大國農匠” 稱號。 他先后承擔了2 項國家級項目、 7 項省級項目和14 項市級項目, 已申請專利43 項, 自主研發的溫控層級耦合轉化熱解技術和配套設備為炭基土壤修復材料的制備奠定了基礎。
在投身到農業項目之前, 鞏雪樺的創業路經歷了重重困難。
1970 年, 鞏雪樺出生在唐山樂亭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1994 年, 從吉林大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畢業后, 被分配到樂亭縣鄉鎮企業局工作。1999 年, 鞏雪樺辭掉了鄉鎮企業局的鐵飯碗,與幾位合伙人一起, 投資80 萬元接手一家改制的家禽飼料公司, 開啟了創業歷程。
當時, 在他周圍的人看來, 這一舉動有些不可思議。 “不少人說我傻, 放著公家飯不吃,非要去干小買賣。” 說起當時選擇的緣由, 鞏雪樺表示, “當時趕上下海經商潮, 我出身農民家庭, 學的也是農業專業, 始終覺得應該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長發展事業”。
創業之初, 順風順水, 鞏雪樺的公司沒幾年就從幾十萬元發展到數千萬元的規模。 可正當他想施展拳腳, 大干一場的時候, 飼料公司在2004 年暴發的嚴重禽流感疫情中遭遇重創,只能以破產告終。
那一段時間, 鞏雪樺為了生計輾轉多地,離家時身上只有1000 元錢和10 根黃瓜。 他做過銷售, 干過外貿。 最窘迫的時候, 花光了身上的積蓄, 只能在公園的長椅上休息, 最后通過給大貨車卸貨掙了500 元才租到了房子。
他回憶說: “當時一無所有了, 對我來說是個巨大打擊。 如何走出困境? 如何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那時的我很迷惘, 一路跌跌撞撞,找不到方向。”
之后幾年中, 鞏雪樺通過對外貿易逐漸從低谷中走出。 2008 年, 他在做外貿的過程中結識了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 俄羅斯國立石油天然氣大學尤里·尼卡拉耶維奇教授。 聊天中,尤里教授說可以把農林廢棄物燒成炭, 用炭來修復和改良被油田污染的土地。 這立刻引起了鞏雪樺的興趣。 尼卡拉耶維奇教授對鞏雪樺說,他很早就在俄羅斯開展了土壤修復和治理的研究, 在他看來, 這項技術未來將在各國有廣闊的前景, 也包括在中國。 鞏雪樺由此受到了很大的啟示, 想到了我們國家多年來傳統的農耕作業方式, 造成的土壤板結、 肥力下降、 重金屬含量過高等現象, 以及農林廢棄物 (秸稈)肆意焚燒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污染, 因此堅信生物質炭材料在農業應用領域以及環保領域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隨即鞏雪樺再次專程前往俄羅斯尋找尤里教授進行技術合作。 異國他鄉, 人生地不熟,鞏雪樺每天早晨6 點就跑到古勃金國立石油與天然氣大學門口等候, 趕上尤里教授外出, 在校門口苦等一天也只能無功而返。 憑著一顆赤誠之心, 鞏雪樺連續半個月11 次登門拜訪, 終于得到尤里教授的認可, 這讓他備受鼓舞, 便馬不停蹄地跑到俄羅斯各地考察項目情況。 由于當時經濟條件有限, 鞏雪樺從莫斯科到葉卡捷琳堡、 新西伯利亞、 歐姆斯克、 托木斯克再到伊爾庫茨克連續奔走兩個星期, 風餐露宿、櫛霜沐露, 體重銳減15 斤。 雖然十分疲憊, 但當他親眼看到了被修復治理的土地成為生機盎然的沃野良田時, 他變得愈發堅定了。 因為他知道, 在國內有同樣的需求, 將來這一領域的發展前景不容小覷。
鞏雪樺馬上組建科研團隊, 并聘任尼卡拉耶維奇教授為專家顧問, 投入到這項技術的研究中。 從2009 年開始, 一搞就是十年, 投入全靠他做外貿獲得的收入來補貼。 “這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不斷投入卻看不到回報, 設備需要從零開發, 科研過程是失敗多于成功??墒?, 我相信這條路是對的, 我堅信在黑暗中能看到光明。”
利用農林廢棄物制備炭基土壤修復材料的技術和設備研發困難重重, 他和他的團隊、 企業經歷了巨大的壓力。 由于每天的工作時間超過16 個小時, 鞏雪樺干脆住在了實驗室, 埋頭扎進技術研發和測試工作中。 他依然堅持著,因為他深信, 這個項目在未來會是支撐中國農業和環保的一個巨大的亮點。 付出終于得到回報, 這個項目在第二屆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全國總決賽中榮獲冠軍。
由鞏雪樺創辦的河北天善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秉承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新發展理念,牢記 “土壤全科醫生” 的神圣使命, 執著于“炭基+土壤環境修復” 技術的不斷創新。 公司于2020 年先后獲批了農業農村部 “利用農業廢棄物制備炭基土壤修復材料重點實驗室” 和“河北省炭基重金屬土壤污染修復技術創新中心” 兩個科研平臺, 先進的技術裝備、 優秀的專業隊伍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智力保障。 在土壤生態環境修復領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規范、 標準和符合本地情況的環境修復技術體系。 制備成專用于土壤修復和改良的改性生物質炭基材料, 廣泛應用在鹽堿地治理、重金屬土壤污染修復、 耕地地力提升、 礦山修復等領域。
在鹽堿地治理實踐環節, 鞏雪樺和他的團隊付出得最多, 傾注了大量精力和人財物, 多次在失敗中摔倒, 又在挫折中爬起來。 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并沒有消磨掉他為實現夢想而努力的決心和意志, 反而更加堅定了他修復鹽堿地的信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 在與河北農業大學李博文教授創新團隊合作的 “華北麥玉兩熟區生育障礙消除與健康土壤培育技術模式及應用”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 利用改性生物質炭基材料與微生物菌劑結合改良鹽堿地獲得重大突破, 實現玉米增產22.4%, 畝增產148.5公斤。 他因此也從多年的治理經驗中總結出“炭基修復, 多措并舉, 精準脫鹽, 生態環保,重塑良田” 的鹽堿地治理模式, 從而降低鹽堿度, 在各地鹽堿地治理項目中成效顯著。 目前公司5 個炭基土壤修復材料制備基地分布在全國各地, 年可提供炭基土壤修復材料和炭基肥40 萬噸。 2023 年10 月30 日, 中央電視臺 “焦點訪談” 欄目報道的 “鹽堿地里稻谷香”, 正是使用炭基修復模式的成功案例。

鞏雪樺在實驗室。
隨著土壤修復規模的不斷擴大, 數萬畝土地變為良田。 鞏雪樺和他的團隊對修復后土地的跟蹤服務項目也在不斷豐富, 不斷賦予土地修復后的附加值。 由最初的評估檢測一直到土地綜合利用、 產業開發、 炭基特色農產品生產、 農產品培優提質、 農產品深加工、 品牌打造和電商銷售,提供全鏈條搭建和陪跑服務, 以科技助推農業由生產端向食物端、 消費端轉變。 由此開啟了科技賦能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之路。
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 鞏雪樺帶領團隊勇擔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廣的重任, 以技術和人才為支撐, 以 “做優一產、做強二產、 做活三產, 一、 二、 三產聯動發展”為目標, 以 “炭基生產模式” 為特色, 開展了長達8 年的產業化推廣工作, 打造出以 “谷地果鄉模式” 為代表的綠色、 循環、 生態農業產業體系, 包括炭基農副產品生產和深加工體系、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體系、 “4+X” 經營管理體系、 文旅教培體系和電商平臺體系。
民以食為天, 食以土為安。 鞏雪樺和他的團隊注重打造炭基種植 “金招牌”。 在炭基種植模式下, 使用炭基土壤修復材料改良土壤, 使土壤的水、肥、 氣、 熱等條件得到全面提升, 土壤團粒結構和菌群結構得到顯著改善, 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環境; 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 使用炭基肥替代傳統的化肥, 同時采用標準化生產模式, 提升了農產品品質, 增加了農產品的科技附加值。 現已在河北、 新疆、 遼寧、 黑龍江等地建設了炭基大米、 炭基蘋果、 炭基生姜、 炭基西紅柿、 炭基紫玉米等生產基地,產品熱銷全國。
鞏雪樺和他的團隊優先選擇打造一款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特色產品——炭基植物源性固體花青素。 然而, 由于沒有優質種源和先進技術設備, 一度使他的團隊陷入困境。 經過多方考察, 成功從智利安第斯山脈選育花青素紫玉米并引入國內種植, 與以色列專家安德烈教授合作, 將 “靶分子分離減溫增壓冷萃取技術” 引入國內, 應用在紫玉米花青素的提取中。 目前,炭基植物源性花青素提取技術的產業化推廣已經逐步走向成熟, 建立了花青素紫玉米種植基地和炭基植物源性花青素生產基地, 已經實現300 噸的年產量, 產品遠銷國內外。
炭基電子商務云倉平臺是鞏雪樺打造的炭基產品銷售體系的核心。 云倉平臺整合全國炭基產品資源, 集中展示、 體驗、 銷售, 能實現線上下單, 產地發貨。 平臺專業化打造 “谷地果鄉” “母雞嘴” “天善墨” 等品牌, 為炭基產品附加品牌價值, 促進產品知名度和銷量雙提升。 目前該平臺已有炭基大米、 炭基蘋果、炭基植物源性固體花青素、 炭基海參等十余種炭基產品面向全國銷售, 有效助推了炭基技術和炭基生產模式的產業化推廣, 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提質增效。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 市場資源和創新要素更具有開放性、 流動性。 推動創新創業, 閉門造車行不通, 開放合作是大勢。 鞏雪樺積極響應國家 “一帶一路” 倡議, 積極探索域外政府與市場的黃金結合點, 在斯里蘭卡設立了中國 “一帶一路” 商會, 采取易貨貿易的模式, 致力于農林廢棄物的能源化和肥料化綜合利用, 側重于生物質能源開發, 有效解決了當地電力和能源短缺問題, 實現了 “高新技術走出去、 優質資源引進來” 宗旨, 凝心聚力為 “一帶一路” 國際合作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從剛果 (金) 盧本巴希易貨木材 (易貨貿易合同金額1.57 億元人民幣),到斯里蘭卡尼甘布易貨海產品、 藍寶石和網狀五層龍深加工項目 (易貨貿易合同金額1.8 億元人民幣), 再到尼泊爾加德滿都, 海外的成功更堅定了他走出去的決心。 鞏雪樺帶領團隊不斷向非洲、 中東歐、 東南亞等40 余個國家拓展公司業務, 先后與意大利、 德國、 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達成了合作協議。
辛勤的付出收獲累累碩果。 2018 年鞏雪樺獲全國農業農村創新創業冠軍, 2019 年獲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 2022 年獲農業農村部 “大國農匠” 創新創業類一等獎。 同時, 還擔任了河北省政協委員、 河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面對榮譽, 鞏雪樺沒有自滿,在服務地方發展、 建言獻策方面積極努力。 他提出在河北 “關于打造鹽堿地綜合利用創新示范高地, 創建鹽堿地特色農業產業帶的建議”得到采納并轉化。 他將農業科技領域取得的突出成績反哺社會, 利用自身技術專長在全國范圍開展科技幫扶, 打造了灤州市楊柳莊鎮中趙莊村炭基 “農業+生態” 旅游康養的模式。 在土地經營上, 探索了 “土地經營權、 承包權及所有權” 的三權分置, 促進了土地多功能利用。利用炭基種植模式, 培育出了 “母雞嘴” 炭基小米品牌, 實現了產業生產端向消費端、 食物端的轉變, 在合作過程中也摸索出了炭基農業訂單模式, 大大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構建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 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一個好模式、 好途徑。
農業呼喚更多 “大國農匠”, 需要培厚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的 “沃土”。 鞏雪樺表示, 他將繼續帶領其團隊扎根中國大地, 共同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 繼續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 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 以創新引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