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雪
(1.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編輯部,吉林 132101;2.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吉林 132101)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學科建設的深化,地方高校學報在學科建設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學報作為高校傳播學術成果、促進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不僅是反映學校學科建設水平和學術氛圍的重要指標,也是學科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1]。地方高校學報作為地方高校教育科研成果展示的窗口,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反映高校的學科建設水平。本文以吉林市5所本科高校主辦的6種期刊為研究對象,探討地方本科高校學報與學科建設協同發展問題,對于推動地方高校學科建設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吉林市共有公辦本科院校5所,分別是東北電力大學、北華大學、吉林化工學院、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吉林醫藥學院,均屬于地方本科院校,辦學各具特色。5所高校共設有本科學報6種,即《東北電力大學學報》《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吉林化工學院學報》《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吉林醫藥學院學報》。除北華大學學報分為自然科學版和社會科學版兩種期刊外,其余高校的學報均為綜合版。根據知網2023年顯示的期刊數據,各學報出版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吉林市本科高校學報出版基本情況
由表1可知,吉林市5所高校學報中成立最早的是《吉林醫藥學院學報》,成立最晚是《北華大學學報》,但資料顯示,《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由《吉林林學院學報》與《吉林醫學院學報》合并,《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由《吉林師范學院學報》演進而來,其辦刊歷史也是相當悠久,各學報的辦刊歷史與學校的發展緊密相關。
對吉林市5所本科高校學報文獻的學科分布進行分析,由表2的數據可知,6種本科高校學報中有4種學報排在第1位的學科是相同的,即高等教育。從各學報學科的發文量推斷,各學報首先服務于主辦學校教育發展、教學改革,導致學報發展方向趨同。少部分院校學報重點服務于主辦學校的學科和專業,如《東北電力大學學報》排在第1位的電力工業學科是其特色專業,其文獻占比達42.3%,《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排在第1位的數學學科是北華大學的重點學科,文獻占比為14.2%。

表2 吉林市本科高校學報近10年文獻學科分布
從表 3 中可以看到近 10 年各學報欄目變化的情況。從數量上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欄目數量多、變化大,如《吉林化工學院學報》《東北電力大學學報》《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其原因是主辦院校為綜合型學校,涵蓋的專業較多,如《吉林化工學院學報》,近10年設置欄目60個,其主辦單位吉林化工學院設有13個教學院(部),碩士授權一級學科4個、專業碩士授權專業5個,本科專業53個,高職專業18個;部分學報跟蹤熱點問題設置欄目,如《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語文現代化”欄目;或圍繞特色專業設置小專題,如《東北電力大學學報》的“綠色低碳能源”專題。另一類欄目數量變化較平穩,如《吉林醫藥學院學報》《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要是因為這些學報欄目涵蓋范圍廣、外延大、設置不精細,如各學報的高等教育欄目,幾乎包括所有高等教育領域。
從表1可見,各期刊的復合影響因子、綜合影響因子以及總被引次數均不高,其中復合影響因子較高的《東北電力大學學報》為1.321,其次是《吉林醫藥學院學報》為1.057。從這兩種期刊的刊文種類看,文章的學科比較貼近專業;其余學報近年來影響因子均有所提升,但整體上受所刊文章的綜合性影響,影響力均不高。
知網出版信息顯示,6種學報目前均未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從出版的專題名稱看,各學報均屬綜合類,這也表明各學報在文章收錄方面的專業不強。此外,學報的級別也制約了學報的稿源。現階段,很多科研院校在職稱評定時要求參評人員提供核心期刊論文,導致很多作者在投稿時并不考慮省級期刊,只有一般課題結題時才選擇省級期刊。
吉林市5所地方本科高校學報中的學術論文和學科建設之間存在不協調的情況。
一是學報欄目對本校學科建設服務性不強。從表3數據分析,各學報欄目數量上呈逐年遞減趨勢,說明各學報在欄目設置的調整上積極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但也有部分學報欄目設置基本保持一致,說明該學報欄目設置外延寬泛或命名不夠嚴謹。6種學報中《東北電力大學學報》排在第1位的文獻學科電力工業(占比42.3%)與東北電力大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相呼應,學報設有電力系統專欄;《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排在第1位的文獻學科數學(14.2%)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吉林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吉林省品牌專業,學報設有數學專欄,但所占比重較小。其余4種刊物中,排在第1位的均為高等教育欄目,沒有與學科建設形成強有力的呼應,說明學報對特色學科建設的服務和引領作用不明顯。

表3 吉林市本科高校學報欄目設置情況
二是本校特色學科沒有對學報的指引和發展形成支持。學科建設需要成果轉化和學術傳播,知網統計顯示,近10年各校教師在本校學報的發表文獻比例分別為《東北電力大學學報》49%、《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1%、《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7%、《吉林化工學院學報》64%、《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41%、《吉林醫藥學院學報》50%,說明大部分教師都能將學術成果發表在本校學報上,但從文獻分布看,大部分文章學科特色不明顯,本校特色學科專業的學術成果較少。
高校學科建設評價指標之一是學術成果,學報作為本校學術成果的展示窗口具有先天優勢[2]。國內外許多一流大學的期刊都與其一流專業相匹配。地方高校雖然與一流高校之間有一定的差距,但可以借鑒一流大學期刊的發展經驗,將學報特色欄目建設納入特色學科體系的建設中,根據學科優勢打造個性鮮明、成效突出的特色專欄,從而助力地方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和學報發展的互促共贏[3]。如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的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吉林醫藥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吉林化工學院的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都是國家特色專業,《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吉林醫藥學院學報》《吉林化工學院學報》可以考慮不定期開設該類專欄,既能發揮本校學科優勢,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提升本校的學術影響力,又能吸收外來優質稿件,提高學報欄目的質量和知名度。
地方本科高校在學報和學科協同發展問題上,應相互呼應[4]。本文所涉及的樣本學報都是公開發行的刊物,作為各個學校學術成果的對外宣傳窗口,其學報特色欄目應突出體現本校的學科優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獨特性,才能吸引相關領域的學者和研究人員,或國內外優秀的學者在投稿的同時與本校的優勢學科進行學術交流,更多的優質文章所提出的觀點和看法值得本校學科建設借鑒。學報也可以依托特色欄目,定期組織學術研討會、學術報告等活動,吸引更多學者和研究人員參與其中,促進學術觀點的交流和碰撞,進一步推動本校優勢學科建設[5]。
優秀的人才隊伍不僅是地方本科高校學科建設的重要保障,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學報轉型發展的關鍵[6]。
學科帶頭人往往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在特色學科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7]。而這部分人往往也是地方高校學報的編委會成員或審稿專家。學報要依托高校內部特色學科的專業人才,積極向這些專家約稿,將專家轉變為學報的優質作者,形成學報在學術方面的影響力。學報也要關注青年教師和博士群體,這部分人才是學科建設中的中堅力量,也是學報的潛在優質作者資源。各學報可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開設專欄,鼓勵和吸引本校優秀教師,形成一支穩定的作者隊伍。此外,地方高校也應出臺一些激勵政策,鼓勵本校高層次人才向本校學報投稿,以提升本校學報的質量。如要求博士教師或學科帶頭人必須每年向學報至少投稿一篇,或在人才考核時以在本校學報發表至少一篇文章作為考核點。二者相互扶持,既培育了學科骨干力量,又充實了學報特色專欄的作者隊伍群體,促進了重點學科建設與學報特色專欄的協同發展[8]。
通過對吉林市5所本科高校學報的基本出版情況、學科文獻分布及欄目設置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吉林市5所高校的6種學報與學科建設存在著不協調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協同發展的策略,以期促進地方本科高校學報和學科建設的協同發展。但文章僅以吉林市5所本科高校為研究對象,難免存在局限性,因此所提出的建議也限于針對這幾所高校。下一步將抽取更多的地方本科高校作為樣本,以期提出更為全面的觀點和建議,促進二者的協同發展,進而實現地方本科院校的深化發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