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克 杜秀敏 李立言 張雪寒 趙海霞
(1 河北大學教育學院,保定 071002) (2 河北大學管理學院,保定 071002)
創造性人格和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創造性思維被視為創造力的核心,創造性人格是指與創造性有關的人格特征(張景煥等,2015)。以往研究發現,酸味等味覺與人格、認知功能等存在密切關系(陳銀芳 等,2020; Sagioglou &Greitemeyer,2016; Xu et al.,2020)。本研究通過三個研究探討酸味與創造性人格(研究1)及創造性思維(研究2 和研究3)的關系,旨在為創造力的培養及促進提供啟示。
味覺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內與味覺細胞的感受器發生作用而產生的一種感覺。酸味、甜味、苦味、辣味不但賦予了食物靈魂,而且與人格、認知等有關(陳銀芳 等,2020; Sagioglou & Greitemeyer,2016; Xu et al.,2020)。例如,在人格判斷任務中,那些被貼上“喜愛食甜”標簽的中性情緒陌生面孔被認為具有更高的宜人性特質(Meier et al.,2012),那些被貼上“喜愛食辣”標簽的中性情緒陌生面孔被認為具有更高的憤怒特質和風險尋求傾向(Ji et al.,2013; Wang et al.,2016)。還有研究者探究了個體自身的味覺偏好和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發現,個體對甜味越偏好,其宜人性特質越高(Meier et al.,2012);個體對辣味越偏好,其憤怒特質和風險尋求傾向越高(Ji et al.,2013; Wang et al.,2016)。此外,還有研究者發現食用不同味道的食物或飲料會影響人們的行為。例如,食用糖果可以促進個體的親社會行為(Meier et al.,2012),食用辣椒醬導致個體在愛荷華博弈任務中更傾向采取風險策略(Wang et al.,2016),飲用苦味飲料可以使個體對不道德行為的評判更加嚴厲(Eskine et al.,2011),而飲用甜味飲料可以使被試對不道德行為的評判更加寬容(Hellmann et al.,2013)。
除此之外,以往研究發現味覺也與創造力有關。創造力(creativity)是指在特定環境下個體產生新穎的(獨創的、預想不到的)和適宜的(不超出條件的限制且有用的) 思想及產品的能力(Runco &Jaeger,2012)。創造性思維包括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三個維度(Guilford,1967)。有研究發現,飲用甜水可以提升個體創造性思維的總分(Xu et al.,2022)。此外,酸味與創造力可能存在關系。在味覺中,酸味(sour)是有機酸、無機酸或酸性鹽產生的氫離子引起的味感。以往研究發現酸味與冒險行為或冒險性有關,飲用酸味飲品可以增加個體在氣球模擬風險任務中給氣球打氣的次數等行為指標,即飲用酸味飲品可以促進個體的冒險行為(Vi & Obrist,2018)。偏好酸味的兒童喜歡刺激和冒險(Liem et al.,2004)。愛冒險的人也更喜歡酸味食物(T?rnwall et al.,2014)。還有研究發現冒險性或冒險行為與創造力有關,創造力投資理論認為創造性人格是創造力發展的動力和支柱,冒險性是創造性人格的重要品質(Sternberg & Lubart,1992)。創造性行為被認為是冒險行為(Eisenman,1987)。以往研究發現,創造性人格、日常創造性行為、創造力成就均與社會風險偏好呈顯著正相關(Tyagi et al.,2017),員工冒險意愿與其創造力呈顯著正相關(Dewett,2007),風險尋求與創造性發散思維呈顯著正相關(Harada,2021),冒險性與創造性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三個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李婷婷 等,2015),高風險偏好者的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維度分數更高(Glover & Sautter,1977)。因此,酸味與創造力可能存在關系。
綜上所述,酸味與冒險行為或冒險性有關,冒險行為或冒險性與創造力有關。但酸味與創造力是否存在關系并不清楚。冒險性在酸味與創造力間是否起中介作用并不清楚。食用酸味食物是否可以影響創造力的三個維度(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并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從創造性人格和創造性思維兩方面探討酸味與創造力的關系,并探究冒險性在其中的作用。研究1 通過人格判斷任務,探討中性情緒面孔貼上“喜愛食酸/甜/苦/辣”標簽后,個體對該面孔冒險人格特質和創造性人格特質的判斷是否受該味覺偏好標簽的影響。假設1:個體認為貼上“喜愛食酸”標簽的中性情緒面孔具有更高冒險人格特質和創造性人格特質,冒險人格特質在味覺偏好標簽和創造性人格特質間發揮中介作用。研究2 探討個體的酸味偏好程度與創造性思維三個維度(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的關系。假設2:個體酸味偏好程度與創造性思維的三個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冒險性在個體酸味偏好程度與創造性思維的三個維度間均起中介作用。研究3 探討飲用酸味飲品對創造性思維三個維度的影響。假設3:相對于無味對照,飲用酸味飲品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獨創性維度。
本研究旨在使用人格判斷任務(Ji et al.,2013;Meier et al.,2012; Wang et al.,2016)探討中性情緒面孔貼上“喜愛食酸/甜/苦/辣”標簽后,個體對該面孔冒險人格特質和創造性人格特質的判斷是否受該味覺偏好標簽的影響。
2.1.1 被試
招募某高校40 名大學生(20 名男生,20 名女生),年齡在18 至22 歲之間(M=19.48 歲,SD=0.93 歲)。所有被試中文流利,均為右利手,視力正常或矯正后正常,無精神病史,且之前沒有參加過類似實驗。
2.1.2 實驗設計
實驗為單因素被試內設計,自變量為味覺偏好標簽(酸味偏好標簽、甜味偏好標簽、苦味偏好標簽、辣味偏好標簽),因變量為冒險人格特質評分和創造性人格特質評分。
2.1.3 實驗材料
為排除面孔表情的影響,從中國人情緒面孔圖片系統中選取40 張中性面孔圖片(龔栩 等,2011),男女面孔圖片各20 張。每張面孔隨機匹配四種味覺偏好(酸、甜、苦、辣)中的一種。4 種味覺偏好匹配的面孔圖片在愉悅度[F(3,36)=1.74,p=0.176]、喚醒度[F(3,36)=1.94,p=0.140]、優勢度[F(3,36)=0.08,p=0.970] 和吸 引度[F(3,36)=1.35,p=0.274]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每張圖片下面呈現味覺偏好陳述,如“我喜愛食辣”。
2.1.4 研究程序
采用E-Prime 2.0 編制程序,實驗均在電腦上完成。流程見圖1。先向被試呈現陌生面孔1.5 s,每張面孔下方顯示味覺偏好標簽。面孔與不同味覺偏好標簽隨機匹配后,隨機呈現。然后要求被試對該面孔的冒險人格特質和創造性人格特質進行評分(7 點評分,1 代表“一點也不”,7 代表“非常”)。

圖1 研究1 流程圖
每名被試要做40 次判斷,最后計算每種味覺10 次判斷的平均分。
2.2.1 味覺偏好標簽對冒險人格特質判斷的影響
對酸、甜、苦、辣四種味覺偏好標簽下冒險人格特質評分進行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F(3,117)=58.53,p<0.001,η=0.60。事后檢驗表明,辣味偏好標簽下冒險人格特質評分(M=5.55,SD=0.83) 顯著高于酸味偏好(M=4.54,SD=1.04,p<0.001)、苦味偏好(M=3.78,SD=1.10,p<0.001)以及甜味偏好(M=3.17,SD=0.89,p<0.001);酸味偏好標簽下冒險人格特質評分(M=4.54,SD=1.04)顯著高于苦味偏好(M=3.78,SD=1.10,p<0.001)以及甜味偏好(M=3.17,SD=0.89,p<0.001);苦味偏好標簽下冒險人格特質評分(M=3.78,SD=1.10)顯著高于甜味偏好(M=3.17,SD=0.89,p=0.023)。見圖2。

圖2 不同味覺偏好標簽下冒險人格特質評分(M±SE)
2.2.2 味覺偏好標簽對創造性人格特質判斷的影響
對酸、甜、苦、辣四種味覺偏好標簽下創造性人格特質評分進行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F(3,117)=36.82,p<0.001,η=0.49。事后檢驗表明,辣味偏好標簽下創造性人格特質評分(M=5.12,SD=0.87) 顯著高于酸味偏好(M=4.62,SD=1.07,p=0.018)、甜味偏好(M=3.42,SD=1.07,p<0.001)以及苦味偏好(M=3.69,SD=0.97,p<0.001);酸味偏好標簽下創造性人格特質評分(M=4.62,SD=1.07)顯著高于甜味偏好(M=3.42,SD=1.07,p<0.001)和苦味偏好(M=3.69,SD=0.97,p<0.001);甜味偏好標簽和苦味偏好標簽下創造性人格特質評分無顯著差異(p=0.967)。見圖3。

圖3 不同味覺偏好標簽下創造性人格特質評分(M±SE)
2.2.3 冒險人格特質在味覺偏好標簽和創造性人格特質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為探究冒險人格在味覺偏好標簽與創造性人格間的中介效應,以味覺偏好標簽為自變量(酸、甜、苦、辣四水平),冒險人格特質為中介變量,創造性人格特質為因變量,進行多類別自變量的中介效應檢驗(方杰 等,2017)。
結果表明,整體總效應檢驗,F(3,156)=25.34,p<0.001,表明3 個相對總效應不全為0;整體直接效應檢驗不顯著,F(3,155)=1.80,p=0.149;整體中介效應檢驗的95%的Bootstrap 置信區間為[0.21,0.41],不包括0,表明3 個相對中介效應不全為0,因此有必要做進一步的相對中介分析,相對中介分析結果見圖4 和表1。

表1 多類別自變量味覺偏好標簽的中介效應檢驗

圖4 中介效應模型
相對中介分析的結果表明,以甜味偏好標簽為參照水平,酸味偏好標簽相對甜味偏好標簽的相對間接效應的95%的Bootstrap 置信區間為[0.65,1.32],不包括0,相對間接效應顯著。相對直接效應不顯著(p=0.196)。相對總效應顯著(p<0.001),相對中介效應的效果量為80.33%。
同理,以甜味偏好標簽為參照水平,苦味偏好標簽相對甜味偏好標簽的相對間接效應的95%的Bootstrap 置信區間為[0.15,0.75],不包括0,相對間接效應顯著。相對直接效應不顯著(p=0.353)。相對總效應不顯著(p=0.228)。
以甜味偏好標簽為參照水平,辣味偏好標簽相對甜味偏好標簽的相對間接效應的95% 的Bootstrap 置信區間為[1.26,2.07],不包括0,相對間接效應顯著。相對直接效應不顯著(p=0.767)。相對總效應顯著(p<0.001),相對中介效應的效果量為96.29%。
本研究旨在探討個體酸味偏好程度與冒險性及創造性思維三個維度的關系。
3.1.1 被試
實驗招募某高校206 名大學生(52 名男生,154 名女生),年齡在18 至25 歲之間(M=19.58 歲,SD=1.35 歲)。所有被試中文流利,均為右利手,視力正常或矯正后正常,無精神病史,且之前沒有參加過類似實驗。
3.1.2 研究工具
采用威廉姆斯創造力傾向量表的冒險性分量表來測量個體的冒險傾向(林幸臺,王木榮,1994),選取其中第1、5、21、24、25、28、29、35、36、43、44 題作為測量題目,其中第29、35 題為反向計分題目。本實驗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72。
采用非常規用途任務(Alternative Uses Test,AUT)檢測被試創造性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三個維度(Wang et al.,2019; Wang et al.,2018)。該任務要求被試在3 分鐘內想出某日常生活用品的非常規用途,越新穎越好,越多越好。本實驗選取的日常生活用品為罐頭、磚頭。兩個AUT 題目難度相近,且被廣泛使用(Gu et al.,2021)。通過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三個維度對創造性思維表現進行評估。流暢性指被試生成有效觀點的數量,靈活性指生成有效觀點的類別數量(Duan et al.,2019; Wang et al.,2019; Wang et al.,2018)。獨創性指生成觀點的新穎程度,對被試答案新穎性程度進行5 點計分(1=“不新穎”,5=“高度新穎”),獨創性維度分數為被試答案新穎分數的平均數(Chen et al.,2019; Sun et al.,2016)。由2 名受過創造力訓練的學生獨立對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三個維度進行評分,取2 名評分者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成績(Gu et al.,2021)。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維度的評分者一致性信度系數分別為0.99、0.92、0.94。
3.1.3 研究程序
首先,被試對自己的酸、甜、苦、辣偏好程度進行5 點評分(1 代表“非常不喜歡”,5 代表“非常喜歡”)。然后,被試完成非常規用途任務和冒險性分量表。
3.2.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采用Harman 單因素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果顯示,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有6 個,第一個因子的方差解釋率為22.73%,小于40%,因此本研究中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2 味覺偏好程度、冒險傾向、創造性思維的相關分析
對味覺偏好程度、冒險傾向,以及創造性思維三個維度(流暢性維度、靈活性維度、獨創性維度)進行Pearson 相關分析。見表2。

表2 各變量的描述統計與相關分析結果
結果顯示冒險傾向、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均與酸味偏好程度顯著正相關。冒險傾向、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均與辣味偏好程度相關不顯著。冒險傾向、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均與苦味偏好程度相關不顯著。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均與甜味偏好程度呈顯著正相關,但甜味偏好程度和冒險傾向相關不顯著。冒險傾向與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均呈顯著正相關。
3.2.3 中介效應分析
以酸味偏好程度為自變量,冒險傾向為中介變量,創造性思維三個維度為因變量,分別構建模型a、b 和c。見表3 和表4。

表3 冒險傾向的中介效應檢驗

表4 中介效應顯著性檢驗的Bootstrap 分析及效果量
模型a 中,酸味偏好程度顯著正向預測流暢性(β=0.66,p=0.003);酸味偏好程度顯著正向預測冒險傾向(β=0.65,p=0.001);當酸味偏好程度和冒險傾向同時預測流暢性時,冒險傾向對流暢性的正向預測作用顯著(β=0.19,p=0.003),酸味偏好程度對流暢性的正向預測作用顯著(β=0.54,p=0.006)。這表明冒險傾向在酸味偏好程度與流暢性間起部分中介效應。中介效應量為0.12,其95%Bootstrap 置信區間為[0.03,0.29],不包括0,中介效應顯著,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18.18%。模型b 中,酸味偏好程度顯著正向預測靈活性(β=0.65,p=0.001);酸味偏好程度顯著正向預測冒險傾向(β=0.65,p=0.003);當酸味偏好程度和冒險傾向同時預測靈活性時,冒險傾向對靈活性的正向預測作用顯著(β=0.18,p=0.003),酸味偏好程度對靈活性的正向預測作用顯著(β=0.53,p=0.005)。冒險傾向在酸味偏好程度與靈活性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量為0.12,其95%Bootstrap 置信區間為[0.03,0.28],不包括0,中介效應顯著,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18.46%。模型c 中,酸味偏好程度顯著正向預測獨創性(β=0.11,p=0.009);酸味偏好程度顯著正向預測冒險傾向(β=0.65,p=0.003);當酸味偏好程度和冒險傾向同時預測獨創性時,冒險傾向對獨創性的正向預測作用顯著(β=0.05,p<0.001),酸味偏好程度對獨創性的正向預測作用不顯著(β=0.08,p=0.060)。冒險傾向在酸味偏好程度與獨創性間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應量為0.03,其95%Bootstrap 置信區間為[0.01,0.07],不包括0,中介效應顯著,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27.27%。見圖5。

圖5 冒險傾向的中介效應模型
研究2 的結果表明個體酸味偏好程度與創造性思維的三個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冒險傾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在此基礎上,研究3 旨在探討實際飲用酸味飲品對創造性思維三個維度的影響。
4.1.1 被試
實驗招募某高校58 名大學生(26 名男生,32 名女生)。其中,實驗組29 人,控制組29 人,年齡在18 至26 歲之間(M=19.71 歲,SD=1.77 歲)。所有被試中文流利,均為右利手,視力正常或矯正后正常,無精神病史,且沒有參加過類似實驗,所有被試在實驗前兩小時內未進食且均同意飲用不同味道的飲品。
4.1.2 實驗設計
實驗為單因素被試間實驗設計。自變量為飲品味道(酸味、無味)。實驗組飲用酸味飲品,控制組飲用無味飲品。因變量為創造性思維的三個維度(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
4.1.3 實驗材料
本實驗使用30 ml 紙杯,紙杯裝有20 ml 無色液體。酸味組紙杯裝有礦泉水溶解的20 ml 檸檬酸溶液(濃度10 mM),控制組紙杯裝有20 ml 礦泉水(Vi & Obrist,2018)。
為排除情緒的干擾,本實驗使用正性負性情緒自評量表(PANAS)檢測被試的情緒。正性負性情緒自評量表共20 題目(黃麗 等,2003)。本實驗中正性情緒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79,負性情緒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7。
本實驗采用非常規用途任務檢測被試創造性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三個維度(同研究2)。本實驗選取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罐頭、磚頭。由2 名受過創造力訓練的學生獨立對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三個維度進行評分。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維度的評分者一致性信度系數分別為0.99、0.94、0.94。
4.1.4 研究程序
將被試隨機分為酸味組和控制組(被試在實驗前兩小時內未進食)。先讓被試完成非常規用途任務(從罐頭、磚頭中隨機抽取一個作為前測題目),再讓酸味組的被試飲用20 ml 檸檬酸溶液,讓控制組的被試飲用20 ml 礦泉水,然后讓被試完成正性負性情緒自評量表和非常規用途任務(罐頭、磚頭中剩下的一個作為后測題目)。
酸味組、控制組前后測的創造性思維三個維度得分和情緒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5。

表5 兩組被試創造性思維和情緒的描述統計結果(M±SD)
對兩組被試前測創造性思維三個維度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控制組和酸味組的流暢性差異不顯著,t(56)=1.32,p=0.194;控制組和酸味組的靈活性差異不顯著,t(56)=1.44,p=0.155;控制組和酸味組的獨創性差異不顯著,t(56)=1.91,p=0.062。對控制組和酸味組飲用飲品后的正負情緒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控制組和酸味組的正性情緒差異不顯著,t(56)=-0.94,p=0.350;控制組和酸味組的負性情緒差異不顯著,t(56)=1.44,p=0.156。
將后測創造性思維三個維度分別與前測創造性思維三個維度的得分相減得到三個維度差值,對控制組和酸味組的這三個維度的前后測差值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酸味組的獨創性(前后測差值) 顯著高于控制組,t(56)=-2.23,p=0.030;酸味組和控制組的流暢性(前后測差值)差異不顯著,t(56)=-0.37,p=0.714;酸味組和控制組的靈活性(前后測差值)差異不顯著,t(56)=-1.26,p=0.214。
研究者通過三個研究探討酸味與創造性人格(研究1)及創造性思維(研究2 和3)的關系。研究1 結果表明被貼上酸味偏好標簽的人被認為創造性人格特質更高。研究2 結果表明酸味偏好程度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創造性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研究3 結果表明飲用酸味飲品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獨創性。三個研究的結果共同表明酸味與創造力存在密切關系。
研究1 結果表明帶有“喜愛食酸”標簽的面孔被認為其冒險人格特質和創造性人格特質均更高,冒險人格特質在酸味和創造性人格特質間發揮中介作用。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酸味被認為與腐爛變質的食物有關,食用酸味食物具有較高風險性(Glendinning,2021)。因此,帶有“喜愛食酸”標簽的面孔可能會被認為其冒險人格特質更高。而冒險性被認為是創造性人格的重要品質(Sternberg & Lubart,1992; Tyagi et al.,2017),所以帶有“喜愛食酸”標簽的面孔可能會被認為其創造性人格特質也更高。
研究2 結果表明個體酸味偏好程度與創造性思維的三個維度(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均呈顯著正相關,冒險傾向在個體酸味偏好程度與創造性思維的三個維度間均起中介作用。高酸味偏好個體具有食用酸味食物的習慣。而研究發現酸味飲食可以促進個體的冒險行為(Vi & Obrist,2018)。因此,在成長過程中,高酸味偏好個體每次食用酸味食物均可能會促進其冒險行為,而冒險行為與冒險傾向呈正相關(Bornovalova et al.,2008),食用酸味食物的習慣及高酸味偏好可能最終會引起該個體的高冒險傾向。有研究還發現冒險傾向與創造力的三個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李婷婷 等,2015)。因此,個體酸味偏好程度可能正向預測其創造性思維的三個維度,冒險傾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這提示個體酸味偏好可能作為個體創造力篩選的參考條件之一。
研究3 結果表明飲用酸味飲品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獨創性維度。獨創性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維度,獨創性代表想法或產品的新穎性(Runco &Jaeger,2012; Wang et al.,2019)。研究發現酸味飲食可以促進個體的冒險行為(Vi & Obrist,2018)。而喜歡冒險的個體更喜歡新穎的事物且創造性思維水平更高(李婷婷 等,2015; Harada,2021)。因此,飲用酸味飲品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獨創性維度。這提示飲用酸味飲品可能會作為促進現實中創造性問題解決的備選方案之一。研究2 結果也表明酸味與創造性思維的獨創性維度相關。研究2 和3 共同證明酸味與創造性思維的獨創性的密切關系。但是與研究2 結果不同,研究3 結果顯示飲用酸味飲品不影響創造性思維的流暢性和靈活性。研究3 中飲用酸味飲品會使個體受到酸性化學物質的刺激(Vi & Obrist,2018),酸性化學物質通過與體內酸味受體結合,從而短暫地影響或改變個體的認知功能(Zhang et al.,2019)。而研究2 的酸味偏好程度是個體根據主觀偏好而評分(Ji et al.,2013),并且該酸味主觀偏好可以對認知產生持久的影響。因此,研究2 和研究3 的結果差異可能是主觀偏好和客觀刺激的差異導致的。
被貼上酸味偏好標簽的人被認為冒險特質和創造性人格特質更高。個體酸味偏好程度可以正向預測創造性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冒險傾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飲用酸味飲品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獨創性。這些結果表明酸味與創造力存在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