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哲,于天懿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為了有序推進職業培訓,進一步提升勞動者素質,推進產教融合工作,有效擴大就業,國務院先后印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 明確了職業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一部分,職業院校是就業創業培訓的重要陣地。 同時,2019—2021 年人社部發布4 批56個技能人員新職業, 其中就包括了連鎖經營管理師、互聯網營銷師等一系列商科新職業。 這些商科新職業的涌現一方面緩解了就業難的問題;另一方面急需開展圍繞新職業認證培訓的相關工作,保證新職業技能培訓順利落地。 在此背景下,職業院校需要立足商科新職業,結合開展學歷教育,積極承擔職業院校全面開展商科新職業培訓的社會培訓職能,探索“學歷教育+職業培訓”的模式與路徑,助力職業培訓的高質發展。
《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國務院《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等文件都明確指出,高職院校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場所, 必須承擔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然而,高職院校普遍不將培訓作為“主責主業”,學歷教育為主,職業培訓為輔成為常態,毫無疑問培訓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 教育與培訓“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現狀也直接導致了培訓資源不足、培訓積極性低、培訓供需不匹配等問題(1)。
為了實現高職院校高質量職業培訓與高質量就業的無縫對接,需要構建具備統籌各方培訓資源能力的體制和機制, 以推動職業培訓的協同發展。然而,當前的現狀大多是缺少能夠起到統籌作用的共建平臺,社會培訓信息不通。 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和作為培訓對象的員工或個人大多缺乏聯動(2),缺少一體化和前置化的合作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校、行、企之間的合作多局限于招聘用人,政校之間缺乏深入互動, 無法發揮對職業培訓的引導作用、組織實施作用和激勵作用,組織領導薄弱。
目前職業院校開展職業培訓還是以校外培訓模式為主,教師更多的是利用課余時間參與企業培訓,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培訓時間、 培訓場地和培訓內容的限制,出現了培訓模式單一、培訓效果無法跟蹤反饋等問題。同時,由于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普遍不夠深入, 因此在開展職業培訓時缺少對培訓需求的深入調研。 這直接導致對學情分析不夠、課程設置和資源研發針對性不足。
快速變化的社會對于職業能力剛性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新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變革使得更具靈活性的職業培訓成為學歷教育的必要補充。因此,致使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在價值實踐層面相互影響, 兩者的協同發展是新時代終身學習和職業教育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早在2014 年,就有學者提出了“學職一體化”的辦學理念。
整體性治理是組織協同的重要理論支撐,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圍繞產教融合,具有不同性質與結構的政、行、企、校、生五方,在價值共生的前提下,可以通過跨界支持、全責分立、利益分配等機制進行協同聯動,形成多元化的主體、目標與機制的協同治理場域,最終形成協同共生關系(3)。雖然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兩者間存在價值疏離、體制分割等天然的不同,但是學歷教育具備了開展職業培訓所需的師資、教學模式以及堅實的人才供給能力等要素資源。 同時,學歷教育在服務職業培訓的同時,通過加深產教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更加貼近行業企業,了解市場前沿, 實現職業培訓對學歷教育的反哺。高職院校“學歷教育+職業培訓”結合的模式包括輪替式與融合式, 前者指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穿插,是校企聯合育人的新模式;后者表現為理念、模式、平臺、師資和文化的融合(4)。 在整體性治理的理論下,本文所探討的“職業培訓+學歷教育”的協同發展指的是后者,從內核上看,與“學職一體化”的辦學理念教學較為相近,該理念拋開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非此即彼的爭論”(5),從能力方面將二者統一到提升學生應用實踐上,從時間方面將兩者統一到學生的在校時間上,實現一體化發展。
那么,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是如何實現協同發展的呢? 本文進一步從動力機制、共享機制和耦合機制三個角度闡述兩者協同發展的作用機理:

圖1 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協同發展的作用機理
協同動力機制: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協同需要政府引導、行業推動、企業和學校的合作以及學生的參與。 政府存在教育政策傳遞、經濟壓力釋放、就業壓力緩解等需求; 行業存在構建行業標準、規范行業發展、服務咨詢協調等需求;企業存在響應快速變化、進行降本增效改革、技術創新等需求;學校存在辦學質量提升、素質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深化等需求;學生存在就業能力提升、職業生涯發展、自我價值實現等需求。 這五個方面各自發展的動力需求推動了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協同發展。 協同動力機制是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協同發展的發動機,引導政、行、企、校、生加強對各自發展需求的認知,能夠推動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協同發展。
協同的共享機制: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協同發展離不開政、行、企、校、生五方的共享互助。 因此,兩者需要在共享平臺的基礎上實現協同發展。 共享平臺能夠為五方提供資源和利益共享,同時保證共享機制的正常運作。 通過資源共享機制,共享平臺可以獲得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協同發展所需的人才資源、教材資源、實訓資源、設備資源、技術資源、文化資源和關系資源。 通過利益交換均衡機制、跨界協商對話平臺和統籌決策機制的構建,可以加強政、行、企、校、生相互間的信任,加深合作。 最后通過監督機制、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保證共享平臺的運營與發展。 協同共享機制是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協同發展的核心機制。
協同的耦合機制:由于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存在著價值疏離、體制分割等屬性差異,要增加兩者間的協同黏性,需要有被高度認可的、統一的標準作為耦合劑,包括行業標準、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教學標準、頂崗實習標準等(6)。 在行業協會統籌下制定的行業標準成為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銜接發展的重要支點。
為了使得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的協同發展落地于高職院校日常教學,本文構建了“職業培訓+學歷教育”三融三通模式,并以人社部連鎖經營管理師、 互聯網營銷師等新職業為例探討該模式的應用。 其中,“三融”指的是在終身學習背景下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協同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單位、用人企業部門和職業機構三方的融合,是上述三方所承擔的學歷教育、 產教融合和職業培訓過程的融合。“三通”是指將學歷教育、產教融合和職業培養嵌入于職業院校三學年培養過程, 實現學歷教育獲取、產教融合實踐與職業培訓認證的遞升。 最終通過“三融三通” 實現三方和三學年的一以貫之與一脈相承。 具體的終身學習背景下 “職業培訓+學歷教育”三融三通模式如圖2 所示。

圖2 “職業培訓+學歷教育”三融三通模式的構架
終身學習背景下三融三通模式合力平臺搭建:為保證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在職業院校中的協同發展,需要構建重點帶動全局的,包括職業培訓上、中、下游產業鏈的多方合力平臺載體。 營造學職并行發展的融合環境, 以確保從發展全局的角度來對新職業認證與培訓項目進行統籌規劃, 進行實時交流與合作,在多方的相互配合與優勢互補中形成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學生一體化的職業培訓體系(7)。 以本校為例,為推動連鎖經營管理師、互聯網營銷師等新職業的認證培訓,先后在校級層面成立了融合傳統產業數字化、 智能化發展趨勢的新職業認證基地。 基地成員包括了政府、學校、行業龍頭企業、培訓機構, 在院級層面成立了智慧流通協同創新中心;在專業級層面成立了智慧零售技術研發與服務基地、數字營銷技術研發與服務基地。 通過頂層統籌設計,為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協同發展搭建了共享共通的平臺載體。
終身學習背景下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融合:在專業建設與學生培養的過程中,在各級合力共享平臺的保障下,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融合學校、企業和培訓機構。 首先,三方在共研行業標準、職業標準、專業目錄和企業需求的基礎上,共商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確定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契合點與融合點。 其次從學歷教育獲取、產教融合實踐與職業培訓認證三條路徑開展實施: 依托課堂教學,在常規的專業核心課教學中進行職業認同感的培養和職業技能的普及。 依托實訓和頂崗實習環節,在產教融合中進行職業技能的實踐與提高。 依托專業社團與第二課堂,在課余時間進行遞升式的職業技能認證以及認證之后的職業技能培訓志愿服務工作。 依托課證融通課堂,開展1+X 職業技能等級考培工作。 其中產教融合實現了學歷教育的拓展、遷移和實踐; 職業培訓實現了產教融合的延伸、應用與融入。 以連鎖經營管理師為例,在課內通過核心課程學習積累連鎖經營管理師的基本知識技能,同時作為專業社團的特色活動之一,分別在大一學年和大二學年選拔學生參加新職業認證。 在通過職業認證考試之后,以學生志愿活動的形式,選拔優秀學生,以學習官的身份參與連鎖經營管理師的培訓認證工作,通過這種模式把學習、社會實踐和職業培訓融合在一起。
終身學習背景下職校三學年培養周期的貫通:如果說終身學習背景下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融合規劃了學歷教育獲取、產教融合實踐與職業培訓認證的協同路徑,那么三學年培養周期的貫通則從時間上進行統籌, 進行三條協同路徑的一體化設計,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遞升式協同。 大一學年主要安排通識課、 公共課等專業基礎課的學習,通過社會調查與實踐對行業企業有一個基本的認知。 同時,對專業相關的職業前景以及職業證書有一個總體的認知。 大二學年進行專業核心課、專業任選課等進行專業提升,同時通過“走出去”的模式進行企業走訪;通過“引進來”的模式舉辦企業講座進行職業對接。 在職業培訓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考證活動,同時推薦優秀學生參與職業培訓運營工作。 大三學年通過產教融合、畢業實習等環節進行專業實踐,并在頂崗實習階段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和能力提升,最終實現順利就業。 同時,由于大三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部分社會工作經驗,邀請部分學生回校為學弟、學妹做職業規劃與職業培訓心得交流,完成職業素養的反哺。 一體化的培養周期設計,通過“學中思-思中干-干中悟”,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協同發展,培養出具備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和職業潛力的行業人才。
職業院校作為就業創業培訓的重要陣地,有義務且有責任開展多元化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 職業院校可以一面緊抓產教融合這項職業教育的基本工作,一面圍繞近年來涌現的新職業,在動態掌握新職業發展情況,探索終身學習背景下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協同發展的模式與路徑,培養出符合行業企業需求,集生產、服務和管理于一體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