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云
心臟造影即冠狀動脈造影,是一個穿刺動脈通過血管途徑注射造影劑來顯示人體心臟冠狀動脈血管,從而判斷有無冠狀動脈狹窄情況的一種手術檢查。
常有人問“冠狀動脈造影術后為何要多喝水?”
我們知道,心臟介入術需要找到血管狹窄或者堵塞部位進行治療,但是血管分布位置廣泛,有的在心臟肌肉里面,有的在心臟表面,當注入造影劑之后,人體血管和周圍組織的密度會產生差異,在射線之下就能清晰地分辨出來,而造影劑就像給介入醫生掌了一盞燈,可以幫助醫生在射線的輔助下看清楚每一根血管的走向和形態。可以這么說,沒有造影劑,就無法進行心臟介入手術。
水化療法可預防“造影劑腎病”
造影劑的使用會給人體帶來一些副作用,對于高危人群還可能引起造影劑腎病。造影劑腎病就是指患者在行放射學造影處理后,沒有其他原因影響出現的急性腎衰竭。目前,醫療上對預防造影劑腎病的共識是采取水化治療,因為造影劑是通過尿液排出體外的,在理論上,水化可以加快造影劑的排泄。
水化療法是指服用某些特殊藥物時,使用大量補液,減少藥物對機體的損害,降低腎臟毒性的一種治療方法。這是預防可能因造影劑通過腎臟排泄而導致腎損害的有效方法,水化療法的目的是增加腎臟的血流量,減弱腎血管的收縮,縮短藥物在血漿濃度的半衰期,能夠加速有毒性的藥物進行排泄,且水化療法能夠提高腎小球的濾過率,減少毒性藥物在腎臟內的滯留時間。
水化治療包括口服水化和靜脈水化
口服水化就是我們說的“多喝水”?我們一般要求患者在術后增加短期的飲水,術后3小時內,每小時要喝400~500毫升,在此后的24小時內,總飲水量不要超過2000毫升,術后4小時內尿量須大于800毫升,以便造影劑能夠順利通過腎臟排泄,減輕造影劑對身體的不良影響,更好地保護腎臟功能。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飲水量要聽從醫生指示。對于腎功能不全者有可能還要使用水化治療,嚴重者可能需要術后透析。
靜脈水化,包括生理鹽水和糖水,是在手術前后12小時內,按1毫升/(千克·小時)的速度對患者進行補液。以一個體重為60千克的患者為例,在術前和術后12小時之內,應該以60毫升/小時的速度對患者進行補液。因此,醫生在對此類患者進行術后宣教時,要嚴格按照醫囑攝入液體量;還要指導患者正確如廁,避免患者出現術后傷口出血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