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在春節這個闔家團圓、舉杯同慶的日子里,“糖尿病患者能否飲酒”注定又是一個熱門話題。長期酗酒的種種害處大家早已耳熟能詳,而“適量飲酒可以舒筋活血、降低血糖”也并非全無道理,那么,糖尿病患者究竟能否喝酒?這個問題顯然不能簡單地用“是”或“否”來回答,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喝酒降血糖是怎么回事?
喝酒的確可以使血糖下降。這是因為乙醇(俗稱酒精)可以抑制體內非常重要的一個化學反應———肝臟的“糖原異生”與“糖原分解”反應。人在饑餓時,這兩個反應可以通過體內儲存的肝糖原分解為葡萄糖或通過儲存的脂肪分解的脂肪酸合成葡萄糖釋放入血液來保持血糖的恒定。但是當大量飲酒以后,由于乙醇抑制了糖原異生及肝糖原分解,升糖途徑被阻斷,致使血糖下降。
喝酒可導致哪些不良后果?
既然喝酒有上述好處,為什么醫生不建議糖尿病患者飲酒呢?這是因為飲酒對患者弊多利少。
1.低血糖昏迷
少量飲酒是可以抑制肝糖原分解,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是,經常喝酒的人往往經不住誘惑,喝到興頭上很難把控自己。如果過量飲酒,尤其是空腹飲酒,由于血糖得不到補充,而肝糖原分解又被乙醇抑制,患者很容易出現低血糖,嚴重者會因發生低血糖昏迷而危及生命。
2.血糖降低只是暫時的
喝酒時,因為乙醇抑制了肝糖原的分解,出現了血糖降低的效應。但當酒精代謝掉以后,它對肝糖原的抑制也隨之解除,后期會出現血糖反彈性的增高。此時,如果患者還是按照以往的飯量進食,很容易導致血糖升高,這樣反而更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3.乙醇會損害胰腺功能
乙醇不僅會損害胃黏膜導致胃出血,損害肝臟導致脂肪肝及肝硬化,還會損傷胰腺及胰島β細胞,導致急性胰腺炎及胰島功能受損,令患者血糖更加難以控制。所以說,想用喝酒來降糖無益于身體健康,實不可取。
4.引起糖脂代謝紊亂,誘發痛風
長期大量飲酒會打亂糖尿病患者的正常飲食(過飽或饑餓)和用藥,從而導致血糖波動和失控。長期大量飲酒還可使患者血脂(主要是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異常及血尿酸升高,誘發或加重痛風。
5.降低藥物療效
大家都知道,服用頭孢類藥物時不能喝酒,其實,許多降糖藥物也有這方面的要求,例如,乙醇不僅會降低二甲雙胍的療效,還可能誘發乳酸酸中毒。
哪些糖尿病患者應絕對忌酒?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當絕對禁酒:血糖居高不下或忽高忽低者;近期內經常發生低血糖者;合并嚴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等)的患者;伴有嚴重脂肪肝、肝硬化或肝功能異常者;有重度高脂血癥和/或高尿酸血癥者。
哪些糖尿病患者可以少量喝酒?
糖尿病患者若能戒酒當然最好,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定難度,況且適量飲酒可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的作用,對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變有益,因此,糖尿病患者并非絕對不能飲酒。如果患者病情較輕、無嚴重糖尿病并發癥或合并疾病、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7.8毫摩/升)、肝功能正常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少量飲酒。
糖尿病患者飲酒的注意事項
與普通人不同,糖尿病患者飲酒有一些特殊要求:
(1)要嚴格限量。每次飲酒量以1個酒精單位為限,每周飲酒不宜超過兩次。1個酒精單位大約相當于啤酒(含4%酒精)400毫升,或葡萄酒(約含10%酒精)150毫升,或30度白酒50毫升。
(2)不能空腹飲酒。尤其是晚上注射中長效胰島素或服用降糖藥的糖尿病患者,喝酒前一定要吃主食,切忌晚餐空腹大量飲酒,以免夜間發生嚴重低血糖。
(3)盡量選擇酒精度數低的酒,如葡萄酒、啤酒等,禁止飲用高度烈性白酒。
(4)酒的熱量應當從碳水化合物的熱量中扣除,例如,飲1個酒精單位的啤酒(約合1聽)應減25克(半兩)主食。
(5)喝酒前要事先了解清楚目前所服藥物是否禁忌酒精,如果存在禁忌,那就堅決不要喝酒。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飲酒弊多利少,為了自身的健康,不建議糖尿病患者飲酒,更不能把酒當成降糖神藥,代替降糖藥物。如果實在推脫不掉,在病情允許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可以少量飲用啤酒或紅酒,切記不可放縱豪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