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從衣食無憂到高品質生活,人們吃得更健康,居住環境更智能,出行更便捷,科技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那么,一件冬衣又能融入多少科技含量?它可以擁有滅菌抗病毒的面料,薄如蟬翼、宛若肌膚的質地,自動調溫的功能……呈現越來越多的“科技范”。
“神奇內芯”濕態保暖
仿鵝絨結構高保暖絮片是一種新型保暖填充材料,主要成分是與鵝絨纖維直徑長度相當的仿造鵝絨,同時混入遠紅外滌綸和熱熔滌綸。仿造鵝絨以中空滌綸和Y形滌綸為主體,這兩種滌綸能最大限度地儲存靜止空氣(靜止空氣可以較好地保存熱量)。此外,在被水浸濕的情況下,中空滌綸和Y形滌綸依然能儲存一定的空氣,更輕便,保暖性更強。
北京冬季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的防寒服就使用了這種仿鵝絨結構高保暖絮片的填充材料,其在完全浸濕的條件下仍然能達到98%的保暖率。此外,仿鵝絨結構高保暖絮片能夠克服天然鵝絨顯臃腫、有異味、易跑絨等缺點,同時具備超輕薄、濕態保暖、高蓬松度等特點,且洗滌后回彈性好、不縮水、保暖率不降低。
通電即發熱 溫度可控
將加熱材料內置于衣服中可制成電熱服,電流經過衣服內部的加熱材料產生熱量。衣服中內置的傳感器還可通過藍牙實現對衣服的智能控溫。碳納米管加熱膜作為控溫加熱系統中的重要元件,可以反復水洗,耐彎折次數可達10萬次以上。約幾十微米厚度的薄膜具有較好的柔性,發熱效率大于65%。
此外,金屬絲線性加熱元件,如鎳鉻加熱絲、復合加熱絲等,也是加熱“能手”。金屬絲類材料具有高導電性、良好的電加熱性能,且有傳感、電磁屏蔽等性能。復合加熱絲在減少金屬氧化的同時,能提高金屬電加熱元件的耐用性。通過冷拉伸工藝將含鉬的金屬絲轉變為纖維,可與聚酯紗線混紡制備成紗線,用其制作出的織物具有導電性。這種導電織物較普通導電織物的柔性及舒適性都有所提升。
紅外反射 減少熱損失
人體紅外反射材料多由金屬顆粒構成,這些顆粒以一種微結構形式存在,將它附在織物上可形成紅外波反射層。反射層可將人體輻射的大部分紅外波反射回來,從而達到保溫的效果。
人體紅外反射材料通常被用來制作冬裝外衣的內襯,反射率可以達60%,對于提高服裝防寒保暖效果較為明顯。然而,該材料若長時間處在超低溫環境下,由于人體輻射的熱量有限,或無法達到理想的保暖效果。
防水更透氣
防水材料是在高密織物外面附上一層聚四氟乙烯微孔膜、水性聚氨酯膜或聚氨酯膜。聚四氟乙烯微孔膜每平方厘米有十多億個孔洞,這些孔洞在低溫環境下的開孔率達80%,孔洞的直徑較水蒸氣分子的直徑大700倍,衣服的透氣性得以充分保障。
此外,聚四氟乙烯微孔膜的孔洞直徑較水的直徑小,可起到較好的防水效果。在雨雪、霜凍等天氣,高密防水層可阻擋雨、雪、霜的侵入,避免因衣物內層保暖材料被浸濕而導致保暖系數降低,保暖效率下降甚至失效。
科技助力生活,科技改變生活。隨著新型纖維材料、紡織面料等的研發與制作技術的精進,被科技融入、包裹的服飾也將變得更加有生命力,能更好地服務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