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說起皮皮蝦,你會想到什么?是它那清甜鮮嫩的口感,還是如同外星人一般的猙獰面容?然而,你一定不知道,在皮皮蝦看似普通的外表之下,還藏著它非同一般的“絕世武功”。
似蝦非蝦,不是一家
皮皮蝦又稱瀨尿蝦、螳螂蝦,屬節肢動物門軟甲綱口足目,蝦蛄是口足目較為規范的中文名。我們熟知的蝦、蟹類為十足目動物,其與口足目最大的區別在于,蝦、蟹的螯是由頭胸部附肢演化而來,而蝦蛄的捕捉足是由口部附肢演化而來。此外,蝦蛄的頭部從外觀上看比較獨立,而蝦的頭部和胸部是連在一起的。所以,蝦蛄似蝦非蝦,它們還真不是一家。
蝦蛄是熱帶和亞熱帶底棲海床的重要掠食者,在兩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就已存在,被稱為“海洋生物的活化石”。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兩億年前的蝦蛄與現在的沒有太大區別,科學家至今仍未從化石或分子生物學的角度找到蝦蛄合理的進化路線。
致命“武器”常相伴
蝦蛄有著較強的空間感,能把周圍的環境與地理位置聯系起來進行“導航”。此外,蝦蛄還會獨立思考,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它能結合長期實踐精準定位貝殼最脆弱的位置,提高打碎貝殼的效率,還能有效識別并區別對待敵害和棘手的獵物,是“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御”的實踐者。
呈“Z”字形的捕捉足是蝦蛄專門用來攻擊的武器,主要分為穿刺型和錘擊型兩類。穿刺型捕捉足類似一個倒置的螳螂臂,末端分布的鋸齒便于將魚、蝦刺穿抓牢。雀尾螳螂蝦的捕捉足仿佛一對“流星錘”,可用來擊碎貝類、螃蟹等獵物的硬殼。
一項實驗表明,蝦蛄捕捉足由靜止加速至80千米/時只需三千分之一秒,相當于子彈出膛的加速度。此外,參與實驗的蝦蛄可用它那直徑7毫米的“拳頭”打裂強化玻璃水族缸。蝦蛄的這件“武器”無論是從速度、力量、破壞力上都達到了動物界的極限水平。
蝦蛄捕捉足的肌肉驅動系統連接著一個小型的馬鞍形彈性硬片,在蝦蛄準備出擊時如彈簧一般極度壓縮又突然釋放,將捕捉足以超高的加速度彈出。
捕捉足表面類似馬鞍的結構也使其有著強大的機械強度,表面的幾層有機納米材料又使其能迅速地吸收、引導能量,從而使自己毫發無傷。
“火眼金睛”真可以
蝦蛄擁有動物界中最復雜的眼睛——復眼,是世界上能看到最多顏色的動物之一。
對偏振光具備感知能力也是蝦蛄眼睛的神奇之處。在蝦蛄的16種視錐細胞中,有幾種可專門用來感知偏振光。偏振光在特定物質上具有特定的傳播方式,它區別于自然光不容易受干擾而產生假象。因此,蝦蛄可以更加精確、有效地發現和識別獵物,這也是蝦蛄捕獵幾乎“百發百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蝦蛄還擁有較其他動物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好的視覺靈活性,它的眼睛可以獨立轉動,能同時看向兩個不同的方向,并通過眼睛輕微的轉動或擺動表達不同的意思,真正做到“眼神交流”。當兩只蝦蛄身體靜止不動,只有雙眼亂轉時,它們或許正在“聊天”。
(欄目編輯? 方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