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梓晟

杜牧所作《阿房宮賦》描繪的阿房宮雄偉壯麗、氣勢恢宏,并認定項羽“楚人一炬”,使得阿房宮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阿房宮的奢華和最終被項羽燒毀的悲慘結局,在中國已經流傳了2000年,被無數的文人墨客引用為典故。
但其實,據史料和考古出土品證明,這鼎鼎大名的阿房宮既沒建成也沒被火燒。
首先,阿房宮并不是秦始皇日常活動的地方。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居住在咸陽宮殿,而阿房宮是他打算營建的一座新朝宮。
“于是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史記·秦始皇本紀》)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咸陽人口太多,而舊宮殿太小,認為祖先留下的咸陽城已經裝不下他千秋統治的大業,他要在這塊方圓幾百千米有著帝王之氣的上林苑中建造一座更大的朝宮,因此決定在渭河南岸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宮。其實這個地方,最早并非秦始皇選定營建,阿房宮在秦惠文王時就開始修建,可惜還沒有建成,秦惠文王就去世了,工程也就此停止。直到公元前212年又重新選擇這里,在阿房宮的基礎上修建新朝宮。而這一年,已是秦始皇在位第35年。
短短兩年之后,“始皇出游……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臺……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的過程中病死在沙丘。這時由于秦始皇陵修筑人手不夠,秦二世停止阿房宮的修建,將工人全部派去修建始皇陵。
公元前209年四月,始皇陵的主體工程結束。秦二世認為放棄阿房宮的修建是對秦始皇的否定,所以選擇繼續修筑阿房宮。公元前208年,陳涉起義,逼近咸陽。此時秦朝處于危急存亡之秋,而阿房宮的修建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所以秦朝統治階層內部對阿房宮是否應該繼續修建下去產生了不同的意見。以李斯、馮去疾以及馮劫為首的一派堅持停建阿房宮,認為應該減輕勞役,安撫百姓。被秦二世下獄問罪。
公元前207年8月,趙高逼殺秦二世。之后的子嬰只做了46天的皇帝,秦朝宣告滅亡。阿房宮也就因此成了爛尾工程。
也有人提出疑問,阿房宮從秦惠文王開始,前前后后也修建了一段時間,秦二世又那么不顧一切地堅持修建,竟然真的沒有建成嗎?就算沒建成也建得差不多了吧?會不會部分地方已經投入使用?
阿房宮確實沒有建成,更沒有投入使用。
在文獻中也有相關記載,只是大家總被杜牧那壯麗輝煌的描述所迷惑,而忽略了那些寫阿房宮沒有建成的文獻。
據史料,秦始皇“聽事,群臣受決策,悉于咸陽宮”;秦二世在望夷宮自殺;秦王子嬰出來進去的活動都在咸陽宮;劉邦、項羽也都是“出入咸陽”。全都沒提阿房宮。試想,假如阿房宮建成了,早就該將首都遷過來,那么日常活動辦公也就不會都在咸陽宮了。
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就這樣說:“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很明確阿房宮并沒有建成,如果建成了,這座宮殿便會出現一個新的名字,可是這個名字在《史記》中一直沒有出現,說明阿房宮自始至終都沒有建成。再比如《漢書·五行志》中的“復起阿房,未成而亡”,更是明明白白地說明了直到秦亡,阿房宮都沒有建成。
讓我們再來看看考古發現。2002年至2007年,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阿房宮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和局部的試掘工作。在以每平方米五個探洞這樣密集的探查下,除了發現夯土之外,沒有其他。經發掘基本搞清了前殿夯土臺基的準確范圍(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測量出夯土臺基的最大高度為12米,證明了它是目前所知的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宏大的夯土建筑。但是在基址以上與漢代文化層之間,未發現秦代宮殿建筑常用的磚瓦、瓦當等建筑構件的堆積,也未發現如宮殿建筑常見的宮墻、地面、柱礎等設施遺跡。這說明,阿房宮確未建成,秦時只建成了前殿夯土臺基及其北墻、東墻和西墻,而前殿地面之上的主體建筑則都未營建。
由此來看,阿房宮不僅沒有建成,而且只建了夯土臺基和三面墻,距離建成還十分遙遠,確實是個大型爛尾工程。
“考古沒有發現火燒遺跡。當時,我們所考古科技中心主任到夯土臺子上取了好多土樣,拿回北京的實驗室做植硅石分析,結果是,‘沒有碳粒支撐這個土臺子被火燒過’。當時土樣取得很詳細,生土也取,生土和夯土之間、夯土面上,都取了土樣,沒有發現被火燒過的證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秦阿房宮聯合考古隊領隊李毓芳說。
阿房宮內沒有焚燒痕跡,廢墟中只發現幾塊紅燒土。假如項羽真的火燒阿房宮三個月,那么紅燒土應該處處都是。除此之外,應該還有很多的草木灰。但考古發掘認定,阿房宮遺址中確實沒有火燒物證。
漢代長樂宮的遺址可以提供對比證明,這里曾經是漢朝首都長安城中最為華美的宮殿之一,是漢武帝母親的居所。相傳2000多年前,長袖善舞的阿嬌就在這里遇到了年輕的漢武帝劉徹,成就了“金屋藏嬌”這樣一段流傳千載的風流韻事。然而,西漢末年,長樂宮被綠林赤眉起義軍燒毀,和漢代其他宮殿一樣,沒有逃過被焚毀的命運。考古人員在漢長安城遺址里發現了大量的焦土和燒灰,2000多年過去了,火燒過的痕跡仍然歷歷在目。如果同樣是被燒毀,這兩座年代相差并不遙遠的建筑應該呈現面貌相差不大,而阿房宮前殿卻沒有任何燒土,只能說明根本就沒有被燒。
在整個阿房宮的遺址被細細梳理過一番后,依然沒能找到火燒的物證時,我們大概就能知道,“項羽火燒阿房宮”這個說法可能并不符合事實。
其實細細想來,阿房宮并沒有建成,更無人居住使用,面對這半吊子的爛尾宮殿,項羽也實在沒有必要放火燒毀。
兩千年來,阿房宮引起了人們的無限聯想。隨著秦朝的消亡,這座奢華的宮廷逐漸被廢棄了。到了漢代,阿房宮舊址改名為阿城。由于地理位置優越,阿城被漢武帝列入上林苑宮的修建規劃。漢代后,阿房宮遺址因地勢較高,被用作駐軍。宋以后干脆夷為平地,變成了農田。原來阿房宮自始至終都是虛構的宮殿,它從未建成,也從未被燒毀過。
盡管阿房宮從未建成,它卻以虛構的存在留下了深遠的文化影響。它成為文學、藝術和歷史研究中的富有啟發性的主題,引發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創作,這些作品都刻畫出一個氣勢恢弘的時代。
總的來說,阿房宮的歷史故事反映了中國歷史的復雜性和政治文化的變遷。它以虛構的存在和無法實現的宏偉計劃,永遠留存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成為人們思考權力、文化、歷史和虛構之間關系的重要對象。
(李強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