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婭蘭
敬
讓每一個生命靜美成長。
他是來自革命之鄉、將軍故里的一位校長,現任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文華街小學校黨總支書記,曾任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羅江八一希望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履職以來,他先后榮獲“全國教育改革優秀教師”“四川省家庭教育先進個人”“達州市‘弘德育人廉潔從教先進個人”“達州市2018年度優秀校長”“達州市重視少先隊工作好校長”“達州市第一屆十佳最美鄉村校長”“通川區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等稱號,系“達州市第八屆中小學學科帶頭人”“達州市骨干教師”。他就是諸多榮譽加身的吳曉平校長。
他是校園文化的締造者
2015年那個明艷的春季,吳曉平走進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羅江八一希望學校,受任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這所始建于1903年的百年老校,位于張愛萍將軍故里,這里是將軍學習、生活、戰斗過的地方。
他深知,學校要發展,辦學目標必須明晰,辦學理念要完整,校園文化要有內涵。面對沒有完整辦學理念體系的鄉鎮學校,吳曉平帶領班子成員深入挖掘學校文化,探索學校發展路徑。同時,多次邀請校園文化相關專家親臨學校指導,承辦校長論壇,學習名校富有內涵的校園文化建設,打通學校發展瓶頸。
經過團隊的實地考察,位居學校中心位置的兩棵黃桷樹觸發了大家的靈感——兩棵古樹是歲月的記錄者,而且凡是到校的客人,都會不經意被兩棵古樹吸引。“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吳曉平仰望著那由粗壯的樹干延伸出的碩大枝葉,不禁喃喃道,“為人行事要做到‘心中有數(樹)。教育如同培樹,培樹要培根,育人要育心”。經過專家的提煉,經學校行政會議討論后,確定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培根固基,生長心靈。校徽隨即誕生,“三風一訓”(校風、教風、學風、校訓)也被提煉出來,“育少兒軍魂,創巴渠一流”成為辦學目標。創作的校歌響徹校園,“樹根—樹干—樹冠”的樓道文化在校園各處彰顯。
他是鄉村教育的引路人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經過多崗鍛煉的吳曉平,作為政協委員,通過走出去考察調研、請專家進來診斷指導的方式,開發了鄉村學校特色教育模式,為教育事業傾注了全部的愛與責任,去呵護一顆顆童心。他一直行進在鄉村教育改革的路上,不斷思索著:“特色教育到底是不是形式主義?”
在教育專家的幫助下,吳曉平帶領學校行政團隊著眼地方紅色元素,成立了少年軍校,推動國防教育特色建設,全面實施“4+3+9+x”軍校課程,在活動中注重“五個結合”,即形式與內容的結合,目標與實效的結合,興趣與規則的結合,常規與專題的結合,集中與分散的結合。
吳曉平帶領一班人創新思維求突破,經過7年淬煉,把一所當初的“三無學校”(教師無特點、學生無特長、學校無特色的農村學校),發展成為全國有名、全省知名、全市著名的特色學校,學校的優質品牌發展經驗輻射全川眾多鄉村學校。學校先后被教育部首批認定為“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中國工農紅軍達州張愛萍紅軍小學”“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被四川省軍區授予“四川省少年軍校”稱號。
他是留守兒童的守護者
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羅江八一希望學校地處農村,大多數孩子是留守兒童,很渴望父母的陪伴。吳曉平十分心疼這些懂事乖巧的孩子。2016年,在他的努力下,學校有了鄉村學校少年宮,為更好地讓鄉村學校少年宮發揮作用,同時關愛留守兒童,他提出了“鄉村學校少年宮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活動,充分發揮老師的陪伴與指導作用。每天午休時間,結合學生個性特點,由學校專業教師授課的舞蹈、美術、音樂、機器人等21個社團供留守兒童免費學習,目前學校的留守兒童既有人陪伴,又能學到才藝。
周六上午,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羅江八一希望學校的校園里,總有一群活躍的身影,帶著新買的學習用具或者是衣物,伴著朝陽準時出現在那兩棵繁茂的黃桷樹下。那是以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吳曉平為隊長的“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隊”,這支由學校黨員干部組成的服務隊,正準備走進結對幫扶的留守兒童家中開展“四個一”活動,即聯通一次親情電話,輔導一次家庭作業,溝通一次心理,資助一次物資。
“黨員同志們,大家在稍后的入戶中一定要注意慰問的方式喲。繼續了解家庭近況,關注孩子們的內心,以適宜的語言進行交流……”臨出發時,吳曉平以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為核心,開始了本次出行注意事項的強調。
在近七年的時間里,吳曉平帶領學校黨員干部通過入戶陪伴、資助物資、聯通電話或參加張愛萍故居紅色志愿服務活動等方式,先后結對幫助了100余名留守兒童,送去溫暖與陽光,幫助孩子們樹立起自信自強、樂觀開朗的性格品質,做孩子們的守望者和傾聽者,給他們的人生旅程增加更多歡樂,促進他們向善向美個性的形成。
他是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宣講員
2022年7月,吳曉平受組織委任于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文華街小學校任黨總支書記。他充分發揮黨組織全面領導學校工作的統領作用,認真履行黨組織在學校“把方向、做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職能職責,用“1+1+N”的工作路徑推動工作,緊密結合“讓每一個生命靜美成長”這一辦學理念,不斷推動學校工作提質增效。
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后,作為學校黨總支書記的吳曉平化身宣講員,迅速在校園里掀起了學習、宣傳、貫徹二十大精神的熱潮。每周一黨總支擴大會議、黨員活動日、教師例會等會議中,吳曉平圍繞報告中的新理念、新提法、新論斷展開,以多種形式引導全校教師深學細悟、學懂弄通、知行合一。陸續開展了黨的二十大知識測試、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活動,確保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學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在大課間時的操場,在校史館的班級拓展活動中,在教師辦公室,在大隊活動中,在升旗儀式上,在班級隊課里……吳曉平走到師生中間,采用隨時隨地、隨問隨答的方式,扎實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校園內外走深走實。
他是鄉村振興工作的參與者
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吳曉平積極參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主動擔當,把黨和政府的政策與關懷,送到村民的家中。寒來暑往,春去秋來,吳曉平每次到幫扶戶家都會送去溫暖,與幫扶戶嘮家常。“叔叔,最近身體怎么樣?腿還疼嗎?我給你買的那個膏藥要堅持敷貼。”“大姐,這季的收成還理想不?上次那個技術員來指導的方法,產量有沒有提高呀?”“大哥,廁所改造后,用起來感覺怎么樣?”事無巨細,于細微之處見真情,平凡之處顯華章,暖心的話語流露出的是吳曉平對幫扶戶最樸實的關愛。他常說:“看著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我的心里就感覺很幸福。”人民至上,為民服務,吳曉平用他的實際行動,彰顯了黨員的忠誠干凈擔當。
他是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志愿者
為維護校園周邊環境衛生,優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提升城市文明、宜居程度,吳曉平帶領文華街小學教職工與結對聯創單位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東城街道辦翠屏路社區開展了清理游攤和“七清”志愿者服務活動,對校園周邊存在的流動攤販、占道經營、“三無”食品等進行了集中清理,并集中清掃樓層、收撿垃圾、鏟除“牛皮癬”,清理衛生死角。吳曉平對教職工說:“我們苦點、累點甚至臟點都沒關系,就是要讓我們的行動,促進廣大市民養成良好的文明衛生行為習慣。大家都爭做文明傳播者,傳遞正能量,為建設美麗達州和美麗文華校園貢獻力量。”
堅守初心擔使命,立足崗位履職責。在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文華街小學這塊育人的沃土上,吳曉平苦干實干、迎難而上。負重拼搏的吳曉平,愛崗敬業,是師德的表率;嘔心瀝血,是育人的模范;善于創新,是學校發展的領路人。一步步走來,他成為將軍故里的知名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