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以來,在市場調整過程中,超千億資金借助ETF 入市抄底,一時成為熱議話題。自開年以來,股票ETF 合計“吸金”超過1400億元,已連續兩個月“ 吸金”超千億,今年1月更是有望挑戰去年8月1607億元的資金凈流入記錄。
回看2023年,權益市場走弱,ETF 規模卻逆勢增長。歷經二十年沉淀,我國ETF 市場已步入快速擴張階段,以ETF 為代表的指數投資正在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青睞。不僅中長期資金傾向于出手布局ETF 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在企業盈利分化加大和結構性行情下,各類ETF 也將成為參與結構性機會、在震蕩行情中進行逆勢布局和波段操作的重要手段。預計未來ETF 市場仍將不斷擴容,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配置工具。
自2004 年首只ETF 基金—— 上證50 ETF 成立以來,ETF 在我國發展已有二十余年。隨著市場的發展,投資者對于ETF 的認知不斷提高,產品種類逐漸豐富,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2018年以來,ETF 發展提速,我國ETF 市場進入快速擴張階段。2020 年,ETF 市場規模已突破萬億元,截至2023 年,全市場ETF 規模進一步突破2 萬億元,ETF 已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見圖一)。
當前我國ETF 市場呈現以寬基為主,行業、主題、跨境、債券等多品種共同發展的格局。據中金公司統計,截至2023年末,ETF 產品數量共897 只,其中ETF股票產品數量808 只,產品比例為90.1%。規模層面,同樣是股票產品占優,同期ETF 中股票產品規模逾1.73 萬億元,占比所有ETF 產品規模84.2%(見圖二)。
雖然2023年權益市場整體震蕩調整,但ETF 規模卻逆市增長,資金凈流入額續創歷史新高,全年整體凈流入近5700億元,其中寬基ETF 流入約3365億元,占比過半。ETF 市場成交額也不斷提升,2023 年成交額超20萬億元,相對A 股市場成交額占比達到近10%。
ETF 規模逆勢上行的原因是什么?中金公司分析認為,一方面得益于ETF 產品的靈活度更高、費用更低、銳度較高;另一方面也與2023 年主動產品表現承壓,而指數表現相對較好有關。

資料來源:Wind,招商證券(數據截至2023.12.31)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數據截至2023.12.31)
招商證券也指出,A 股市場震蕩下行環境下,ETF能夠發揮市場的潤滑劑和穩定器的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3 年,跨境、債券、商品ETF 的規模增速均超過了股票ETF,體現出市場震蕩背景下投資者對非A 股資產的重視,也體現了ETF 在配置此類資產時的重要性。
據統計數據,2023 年ETF 規模前十大產品中,有8只為寬基產品,其中4 只跟蹤滬深300 指數,其他產品分別跟蹤科創50、上證50、中證500 和科創板指數;1只為證券ETF,1只為跨境產品(見圖三)。其中規模最大的產品為華泰瑞柏滬深300ETF,規模為1311億元。
寬基ETF 增速也同樣較快,整體規模從2022 年底的5641 億元增長至2023 年底的8363 億元,增幅高達48.24%,規模提升主要由滬深300、科創板相關寬基ETF 凈買入貢獻。
行業主題ETF 方面,2023年科技、醫藥、周期、金融地產、新能源等ETF 規模占比較高。從增速來看,2023 年行業主題ETF 規模整體增速19.26%,相對2022年有所提升,其中醫藥、中游制造、央國企、科技規模增速較高。
近年來,寬基ETF 的增長一馬當先,顯著高于行業主題ETF。中金公司分析指出,對比寬基和行業主題ETF 近年ETF 資金流入,2022 年以來,二者的資金流情況明顯分化,寬基產品資金流入凈額大幅高于行業主題產品,特別是2023 下半年以來寬基產品的資金流入明顯提速,而行業主題ETF 的資金流入整體相對停滯。從二者規模來看,2016-2020 年間,行業主題ETF迎來快速發展,2020 年整體規模和寬基ETF 相近。
而在2021 年后,行業主題和寬基產品規模逐漸拉開差距。(見圖五、圖六)究其原因,主要是行業輪動速度過快及投資者結構發生變化兩方面原因所致。
首先,自2022 年以來,行業輪動速度明顯提升,2023 年整體處于歷史高位。過快的行業輪動速度下,投資者很難捕捉到相關板塊的行情,賺錢效應整體較差。因此,在當前較低的市場估值水平下,投資寬基產品的確定性相對較強。特別是在波動市場下,投資者風險偏好下行,市場投資思路也逐步由熱點捕捉轉向低位布局。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數據截至2023.12.31)

資料來源:Wind,招商證券(數據截至2023.12.31)
其次,2021 年以來機構資金入場明顯,相對行業主題產品而言,寬基產品中機構投資者的占比相對更高,機構資金的快速流入從另一方面提升了寬基ETF 的相對規模。
回顧2023 年,偏股基金整體跑輸中證全指等寬基指數,主動股票基金近年超額收益整體也波動明顯。那么,2024 年被動產品的業績是否仍有可能強于主動產品呢?
中金公司認為,主被動產品的相對強弱主要取決于投資主線的清晰及共識的出現。主線的出現一方面使得更多的資金流入相關標的,基金持倉個股在這些標的上的投資更為集中;另一方面,在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下,相關標的的估值得以重塑,主動產品業績得以提升。如2021 年前投資者對于“核心資產”及新能源發展的共識,帶來資金大量流入相應板塊,主動基金表現抬升,相對被動產品超額明顯。
在中金公司看來,2024 年主動基金或難以相對指數產生明顯超額。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雖然基金的抱團現象相對2021 年以來出現明顯下降,但是當前持倉集中度仍處于中位。結合歷史經驗,當公募基金持股集中度處于低位時,市場對于投資主線的共識更易凝聚,資金流入的趨勢也更為延續。當前基金仍具有較強觀望情緒,且市場投資主線較為分散,熱點輪動較快,主被動相對強弱的大幅切換仍需要力量的進一步積聚。
第二,從風格維度來看,主動權益基金當前持倉整體偏向大盤與成長風格。對比不同風格的估值情況,大盤相對小盤、成長相對價值風格的估值水平當前已處歷史低位,進一步下行空間受限,未來風格或偏向公募基金經理重倉的大盤和成長風格標的。
綜合來看,雖然公募持倉整體估值已處于相對低位,但由于集中度上反轉的信號并非強烈,因此判斷2024 年主動基金或難以相對指數產生明顯超額。
招商證券指出,結合當下行情,對標海外市場,國內寬基ETF 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隨著保險、公募等機構投資者對ETF 的配置需求增加,疊加寬基較大的市場容量以及科創板、北交所等政策扶持,未來寬基ETF 的規模預計將有顯著增長。當前,傳統的寬基指數如滬深300 已有較多產品布局,隨著資本市場結構不斷擴充完善,后續或有望開發出更多具有差異化和特色的,能夠代表中國市場、反映國家戰略方向的寬基指數。無論對于個人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而言,未來基于ETF 組合配置的解決方案將越來越重要。


圖五和圖六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