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雄
明確一點,我們在元旦后基于A 股“躁動”指數數據反復強調并未釋放春季躁動啟動的信號;1 月14 日再次鮮明提出并反復強調:在臨近春節前后的變盤可能性較大。隨著上周中特估領漲帶動市場強勢反彈,我們的觀點被進一步驗證的可能性在上升。當前中特估領漲讓市場明確階段性底部,由于目前中特估上漲并未帶動普遍的賺錢效應,對應交易指標國投策略——A 股“躁動”指數最新數據并未釋放春季躁動啟動的信號,我們維持熊心牛膽的判斷。
大盤指數層面,此前我們提出:結合當前宏觀環境,CPI 負增長已連續3 個月,我們認為央行進一步寬松以及財政政策的加碼是后續市場反彈重要信號。最近可以看到各類呵護政策頻出,大盤指數呈現基于情緒修復的技術性反彈。在政策層面,我們認為當前政策核心是財政,其他領域的政策更多是對市場情緒的影響,真正促發技術性反彈走向市場反轉的定價核心要看到財政政策更為積極的動作才能明確。在結構層面,上周領漲品種是中特估行情,中特估行情在當前可以看到其背后主題投資和高股息投資的雙重屬性。從2023 年至今的規律來看,當全天成交量能維持8500 億以上,應該會向中小盤中證1000TMT 做一些分流定價;如果是8500億以下,則應該是選擇低價績優股和高股息為妥。同時,我們去年初開始強調“大盤價值高股息+小盤成長TMT”雙主線,并堅持2024 年大概率維持雙主線占優,大盤成長更傾向是波段性機遇。開年之后,以中證1000 和國證2000 為代表的中小盤大幅下跌。事實上,我們在去年11-12 月的觀點是:確實要承認中小盤/大盤的分化來到一個極致位置,意味著中小盤波動性會增強。目前中小盤只是短期調整,中期小盤成長占優格局并未被逆轉。
客觀而言,大盤價值高股息長期占優的三個核心條件是:宏觀政策的失效(例如: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中樞不斷下移)+成長性資產崩塌(例如:是否發生納斯達克科技泡沫破滅)+企業主動分紅意愿增強(例如:國央企是否帶頭進一步增強分紅)。在同時至少滿足兩個條件成立的情況下,可視為高股息長期占優。除此之外,僅有一條較為明確的過程中,我們更傾向于高股息策略是在某個階段有效的投資策略之一。事實上,開年之后結構上除了高股息之外,最為明確的信號是:出海定價興起,充分驗證我們此前反復提出的“向出海要收益”觀點。12 月下旬至今,Wind 出口貿易指數以及三個海外收占比較高行業指數:家電、紡織服裝、輕工制造均持續跑贏市場。同時,以2021 年-2022 年海外收入占比的均值為標準,海外收入占比在70% 以上的個股有明顯的超額收益,并且隨著海外收入占比的下降收益率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
短期超配行業:科技股美股映射(TMT+醫藥+人形機器人);產業全球競爭力(機器人零部件、汽車零部件、創新藥、光模塊、白電、紡服、跨境電商、智能物流)、高股息(能源、電力、家電和運營商、出版);消費平替(智能手機、預制菜、冷凍食品、智能家居、零糖飲料)。指數投資關注中證1000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