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校史服務線上化十分必要。作者通過調研147所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校史及相關部門網站、官微等平臺,從服務主體、平臺和內容三個層面梳理我國高校校史線上服務的具體情況,呈現服務主體多元化、平臺多樣化、內容體系化的特點,但存在對校史線上服務重視不足、平臺規劃不利于線上服務、內容薄弱的問題。因此,文章提出從校史職能劃分、數字化平臺體系構建、規范內容建設方面進一步優化,以期在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中貢獻校史資源與服務。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轉型;線上服務;高校校史;高校檔案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24.037
0 引言
近年來,教育部大力實施數字化戰略行動,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根據《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指數(2023)》,數字化管理是考察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的四大指標之一,主要包括校務全流程線上辦理等數字化管理制度指標、網絡資源平臺等數字化管理平臺指標①。換而言之,高校的管理與服務應同步進行數字化轉型②。校史資源作為高校甚至全社會的重要文化育人資源,校史服務是否線上化、是否助力學校優化資源供給與開展公共服務,值得探究。
目前,將高校校史與教育數字化轉型相結合的研究寥寥無幾,以“校史+數字化”為主題的研究較多,如校史展覽云平臺③。這些研究缺乏對校史服務線上辦理與獲取的整體關注。因此,本文基于教育數字化轉型,通過訪問學校及其校史相關職能部門的官網、官微等線上平臺,調研147所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校史線上服務的情況,輔以文獻調研,從服務主體、服務平臺、服務內容三個方面收集信息,梳理線上服務的現狀,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策略,以高質量的校史線上服務助力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調查時間為2024年4月1日至2024年5月5日。
1 高校校史線上服務現狀
1.1 服務主體多元化
檔案館是開展校史工作、提供線上服務的首要主體,除此以外,黨委宣傳部、博物館、校友辦(對外聯絡處)、圖書館、美術館也是線上服務主體。一方面,高校難以成立獨立的校史二級部門,校史工作由其他一個或多個部門負責,或校史館與其他部門合署辦公,因此職能劃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校史服務主體。如表1,筆者調研發現,約57%高校檔案館獨立承擔或與其他部門共同承擔校史工作,其中約45%高校檔案館獨立負責校史工作,檔案館成為最重要的服務主體。有些高校將該職能劃歸給其他部門,這類高校占比約10%,如河北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中山大學博物館(校史館)、湖南師范大學校友總會、廣西大學圖書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負責校史研究與校史館管理。有約15%的學校存在多個部門共同負責校史工作的情況,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檔案館與圖書館、博物館合署,校史工作被納入其中,與檔案、文博等工作深度融合,如上海財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另一種是獨立檔案館與獨立黨委宣傳部、博物館等分別承擔不同的校史職能,如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下設校史研究中心、管理校史館,而校史編研、史料征集依然是檔案館的職責。另一方面,校史工作具有綜合性、跨學科等特點④,學校所有單位都擔負有校史與校園文化宣傳的責任,不承擔校史工作的部門衍生為服務主體。以廈門大學為例,黨委宣傳部不負責校史工作,但建有廈門大學網上展館網站并發布線上校史展、校史資料,所以也是服務主體。
1.2 服務平臺多樣化
校史線上服務平臺多種多樣,體現在平臺本身和其所屬服務主體兩個層面。首先,在平臺本身層面,最常見的平臺是網站,還有微信平臺如公眾號、小程序、視頻號,其他平臺如抖音、微博、小紅書等也有被使用,但開通賬號的學校只有11所,且更新很少。就網站而言,有27所高校建設了獨立的校史網站,其中2個無法訪問,獨立網站為校史服務專屬平臺,最易為公眾訪問并獲取一站式服務。就微信平臺而言,有20所高校開通校史官微,16所高校開發校史相關小程序、視頻號。其次,由于服務主體的多元化,校史服務也分布于多個服務主體的線上平臺。未建設校史網站的高校在檔案館、黨委宣傳部、博物館等網站及官微上發布校史服務;與檔案館成為校史職能部門的趨勢相同,高校檔案館網站是發布校史服務的首選。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校官網“學校概況”欄目包含校史內容,官微設校史欄目,可見校史線上服務平臺較多。
1.3 服務內容體系化
筆者調研發現,獨立校史網站上的內容最為齊全,服務內容分為6類,包括參觀服務、展覽服務、研究服務、資源建設利用服務、新聞通知發布服務、互動交流服務,形成體系。參觀服務為展館簡介、參觀預約、聯系方式等,為進館參觀提供線上辦理渠道。展覽服務是線上的校史常設展和專題展,專題展主題包括人物、精神、建筑、事件、珍藏、老照片、學科、院系、辦學成果等,形式有圖文展、圖片展、VR全景展、音視頻等。研究服務是圖文推文、期刊專著等,主題與專題展基本一致。資源建設利用服務是史料征集、成果公布、查借閱服務,既是資源建設的業務基礎,也是公眾參與的重要通道。新聞通知發布服務是館內新聞、通知公告的發布?;咏涣鞣帐浅R妴柎稹⒃诰€咨詢模塊,可為公眾提供個性化、一對一服務,了解需求。
2 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校史線上服務存在的問題
2.1 對校史線上服務的重視不足
高校校史職能缺少對線上服務的規定。首先,部分高校對校史職能理解不到位、劃分不明確。通過網絡調研,可知各校建有校史展館,但約30%高校校史職能的有效信息無法找到,其中約20%高校僅博物館或黨委宣傳部公布下設校史館(展),無其他內容。這表明部分高校僅重視校史展館建設運行,忽略常態化校史研究展示;僅重視校內線下服務,未意識到高校校史資源的公共屬性。這將直接影響高校資源供給與公共服務,不利于高校數字化轉型。其次,高校對校史線上服務的重視不足。對各校校史職能與工作內容進行詞云分析發現(圖1),各校校史職能集中定位于儲備、文化育人和編研⑤。具體來說,是以檔案史料征集、收集、整理與提供利用為主的收集保管,以校史館建設、更新、維護、管理與展覽、展示、參觀、接待、講解為主的文化育人,以研究、挖掘、編研、出版為主的編研;信息化、數字化等線上服務主題詞為低頻詞,只有8所學校提到了數字校史館、校史網站、微信公眾平臺建設、運行、內容更新。
2.2 平臺規劃不利于校史服務
筆者調研發現,除獨立校史服務平臺外,大多數高校的服務平臺無法突出呈現校史內容。約45%高校依托檔案平臺開展校史服務,另15%高校依托博物館等線上平臺,這里主要分析檔案平臺的問題:第一,有半數平臺的名稱不包含“校史”“史”字樣,不利于校史傳播。第二,校史欄目過少。在網站建設上,超過35%高校的檔案網站只有1或2個校史一級欄目,占欄目總數比例不超過20%,約7%學校甚至不設校史欄目。欄目數量少導致不易發現,一些內容如校史活動動態、史料征集動態都隱沒在新聞通知類欄目中,難以被用戶發現。第三,當同時建設網站、官微時,欄目同質化,官微未增設新欄目以展示更多校史研究成果、彌補網站的不足。微信平臺的問題在于:一是很少高校設校史一級欄目;二是校史二級欄目數占比不超過30%;三是普遍存在推送校史內容,但不設欄目或合集標簽的情況;四是少數高校不設欄目,僅發布工作動態公告。此外,博物館等線上平臺存在與檔案平臺同樣的問題,未設校史欄目的比例更高。在由博物館、黨委宣傳部、校友辦承擔校史職能的13所高校中,6所學校的相應平臺上無校史內容。
2.3 校史服務內容薄弱
絕大多數高校難以將6大類校史服務內容全部線上化,在展覽、研究、校史資源建設利用服務、互動交流方面尤其薄弱,最受重視的校史展覽及參觀接待服務也未能實現100%線上化。首先,從非獨立平臺來看,建設效果不盡如人意:發布線上展覽的高校不超過30%,其中21%專題展數量不超過5;推送校史圖文表、公布校史期刊專著的學校約占28%,其中有20%學校的發布量不超過50條,只有中國農業大學等7所學校的校史期刊書籍可全文瀏覽,其他學校只發布書目;大多數高校還處于征集校史建立資源的階段,少數學校公開其征集成果,但所有學校都沒有公布校史檔案史料的館藏詳情及開放校史數據庫,只有中國海洋大學等11所學校發布校史館藏的簡單說明。這些內容的不足影響校史傳播和資源共享,不利于更深層次、更大范圍的校史研究。其次,非獨立平臺還存在校史欄目空白、無法訪問或僅校內可訪問、因插件不受支持而無法瀏覽、長期不更新內容等問題。相較而言,獨立平臺的內容更為豐富,但也存在“建而不用”“建而不善用”的情況。最后,幾乎所有平臺都缺少有效的交流渠道,只有天津大學檔案館、安徽大學檔案館、四川大學檔案館校史辦公室網站、華理檔案(華東理工大學檔案館)官微設有在線留言功能,服務主體無法了解公眾的意見和需求,不利于提供切合實際、公眾需要的校史服務。
3 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校史線上服務的優化策略
3.1 合理劃分校史職能,促進服務主體多元協同
高校應充分認識校史工作、明確職能分工,促進多主體協同研究好校史,這是高校優化校史資源線上供給的前提。首先,應重視校史研究與傳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條例》,國家鼓勵各種檔案資源的利用與共享。高校校史不僅是本校的共同記憶,更是大學服務國家社會、廣泛鑄魂育才的文化資源;在數字化時代,校史服務不再局限于校史館這一實體空間,應充分利用多種新興技術進行更大范圍的校史知識傳播,實現共享。其次,校史職能劃分應遵循檔案館主導,黨委宣傳部常態化參與,博物館協助,圖書館、校友辦等其他相關部門配合工作的原則,建立協同機制。檔案館與校史館合署或下設獨立的校史工作科室,配足與學校學科方向、史料規模相適應的,掌握數字技術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組織各相關主體共同開展全部校史工作,統籌服務平臺建設與內容供給。黨委宣傳部主動參與校史研究與宣傳,挖掘史料中的育人元素,發揮其舉辦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的經驗,助力開展線上校史文化育人活動。博物館對校史展館設計布局管理、專題展開發予以指導幫助,將智慧博物館理念融入校史展覽中,助力打造更加豐富的網上展覽資源。圖書館提供校史相關文獻資料,校友辦面向廣大校友開展校史宣傳,其他部門積極配合,如學院、學科部門在學科史、院系史研究時予以幫助,拓展校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3.2 構建校史服務數字化平臺體系,擴大服務范圍
高校校史服務應以“專屬+拓展”數字化平臺體系為媒介,擴大服務范圍,實現高校服務數字化轉型的公共性。第一,有條件的高校應建立以“校史”為名的獨立平臺,集中提供服務。對一些普通高校而言,數字校史館、網站、校史數據庫建設存在人力、技術不足多種困難,可開通校史官微。微信平臺用戶基數大、傳播速度快、功能新穎、用戶交互感強⑥,推出公眾號、小程序、視頻號等多種服務功能,可承載各類校史服務內容。以河北工業大學為例,其黨委宣傳部負責校史工作,宣傳部官網只設1個校史一級欄目,另開通“河北工業大學校史博物館”官微,合理規劃“知河工”“看河工”“尋河工”三個一級欄目和多個二級欄目,公眾可在線預約、參觀網上校史館及其他專題展,研讀校史編研成果,關注校史通知公告。第二,多元主體的網站、新媒體賬號都是校史服務的拓展平臺,應首先做好校史檔案史料的數字化與分類分主題整理,通過VR、AR技術構建校史展館的3D全景展,各主體在其網站、官微等平臺發布校史云展館、與自身相關的數字校史資源,讓更多不同群體更易獲取到服務。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多平臺上線校史服務的做法值得借鑒,學校檔案館承擔校史職能,檔案網站與檔案、學校、校友會、“文化南航”官微都發布VR校史館、參觀預約、史料征集、校史研究成果。
3.3 規范平臺規劃與內容建設,優化服務供給
平臺功能設計、欄目設置應適應平臺本身及受眾的特點,內容建設應更加規范化,以優化校史線上服務、助力高校數字化轉型高質量發展。不論是獨立還是非獨立平臺,基于PC端呈現的網站、數字校史館等平臺應大而全、體系化地呈現校史內容,展覽、研究是必不可缺的欄目。例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檔案館與校史館二館合一,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物館合署,檔案校史共用網站,該網站校史專欄占比為4/14,4個專欄均為展覽、研究類欄目,另“參觀服務”“征集與編研”“活動通告發布”欄目下分別包含了校史館參觀預約、史料征集、工作動態內容,較為完整地呈現了該校在數字化時代的校史公共服務。當微信作為主要的校史服務平臺時,其欄目設置應向網站看齊,且層次更加分明、導航更加清晰,更易為用戶操作瀏覽;筆者認為,當網站、微信平臺同時運行時,微信平臺應重點設置校史研究、全景校史展、征集欄目。在內容建設上,一是要確保鏈接有效性、去除對插件的依賴、取消不合理的權限設置等,從而實現線上服務可訪問、可獲??;二是要提高服務線上化率,部分高校存在舉辦線下展而未提供線上版本、發布書目但不公開全文的問題,應樹立數字化服務理念,推動線上線下服務同步發展;三是要加強校史數字資源的建設與公開,使公眾在被動接受研究成果的同時直接掌握一手校史資源,進而主動參與研究;四是深化在線交流互動,除在線留言外,補充內容具化的服務滿意度測評、需求調研等,還可開通校史相關內容的直播。
4 結語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校史服務線上化應被重視,高校應加強校史數字資源供給與校史公共服務。應明確高校檔案館的校史職能特別是線上服務職能,檔案館聯合相關部門搭建服務平臺體系,完善優化參觀、展覽、研究、資源建設利用、新聞通知發布與互動交流內容,讓公眾可獲取、可參與。
注釋
①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秘書處.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指數(2023):《無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2023)》節選四[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4,30(1):48-70.
②肖廣德,王者鶴.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領域、內容結構及實踐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2(11):45-52.
③婁璇,蕭毅,黃瑤.高校檔案展覽與宣傳教育云平臺建設實踐[J].中國檔案,2024(4):38-39.
④顧佳燕.我國高校校史館建設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21.
⑤朱彤.“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新建檔案館功能探討[J].中國檔案,2020(1):66-67.
⑥陶娟娟.高校檔案館微信平臺服務策略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