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羥基氯化鋁為鋁源、八水合氧氯化鋯為鋯源、硝酸釔作為穩定劑、PEO為助紡劑、水為溶劑,采用靜電紡絲技術制備Al2O3-ZrO2復合陶瓷納米纖維,制備的前驅體溶液粘度和表面張力適中,呈現假塑性流體。靜電紡絲制備的前驅體纖維經過1 200 ℃煅燒后的纖維物相c-ZrO2和α-Al2O3粗細均勻,平均直徑在200 nm左右,經1 400 ℃煅燒后得到Al2O3-ZrO2復合陶瓷纖維,纖維物相為α-Al2O3、c-ZrO2和t-ZrO2,平均直徑在700 nm左右,纖維表面粗糙,析出較為明顯的晶粒,基本保持纖維形貌。
關鍵詞Al2O3-ZrO2;陶瓷纖維;靜電紡絲
0引言
氧化鋁(Al2O3)纖維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較高的熱穩定性,廣泛用于制造耐火材料;氧化鋯(ZrO2)纖維具有相對低的導熱系數、較高的熔點和高溫強度,從而使得其在高溫領域具備潛力。在許多情況下,復合材料表現出比單一成分更強的性能,近年來Al2O3-ZrO2復合陶瓷纖維逐漸引起關注,例如3M公司的NextelTM650由質量分數為89%Al2O3、10%ZrO2、1%Y2O3組成,已廣泛應用于高溫環境中,α-Al2O3和t-ZrO2雙物相結構賦予該材料柔韌性和耐高溫性能,同時杜邦公司也開發了一種Al2O3和ZrO2質量比為4∶1的陶瓷纖維,但是上述兩款纖維直徑分布在微米級,柔性差、易斷裂。鑒于傳統纖維生產工藝較難生產出直徑在1 μm以下的超細陶瓷纖維,靜電紡絲制備技術應運而生,其合成的纖維直徑在納米級,同時具有較好的柔韌性,便于加工,可滿足多種復雜形狀場合的應用需求。
目前,靜電紡絲制備Al2O3-ZrO2復合陶瓷纖維時通常使用氯化鋁、異丙醇鋁和硝酸鋁等鋁源,同時乙醇、乙酸等有機物也常作為溶劑,例如Shouzhen Li等人使用堿式碳酸鋯作為鋯源,六水合氯化鋁和異丙醇鋁為鋁源,乙酸、無水乙醇為溶劑,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Mw=1 300 000)作為紡絲助劑,通過靜電紡絲法成功紡出氧化鋯-氧化鋁復合納米纖維,然而這些原材料成本較高,且對環境不友好,造成該技術較難在大規模生產中應用。除此之外,聚丙烯酸(PAA)、聚乙烯醇(PVA)和聚環氧乙烷(PEO)也是靜電紡絲工藝中常用的助紡劑,其中PEO水溶性高,在室溫下可以任何比例與水互溶,具備成本低和環境友好等特征,因此本文以水作為溶劑、PEO為助紡劑、廉價的羥基氯化鋁和八水合氯氧化鋯為原料,采用靜電紡絲法制備Al2O3-ZrO2復合陶瓷纖維,研究其前驅體溶液流變學特性、物相變化過程以及高溫性能。
1實驗
(1)實驗原料
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聚氧化乙烯、無錫市田鑫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羥基氯化鋁、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八水合氧氯化鋯、硝酸釔六水合物、去離子水。
(2)實驗過程
圖1為靜電紡絲制備Al2O3-ZrO2復合陶瓷纖維流程圖。先量取1 gPEO加入10 mL去離子水中,溶解得到10%(質量分數)的PEO水溶液,再稱取1.35 g羥基氯化鋁和0.15 g八水合氧氯化鋯,加入0.015 g的六水合硝酸釔作為穩定劑,磁力攪拌36 h消除氣泡,得到前驅體紡絲液。按照如下參數進行靜電紡絲:電壓為25 kV、紡絲速度為0.5 mL/h、針頭為20號長針頭、接收距離為15 cm,將靜電紡絲制備的前驅體纖維放入80 ℃烘箱中干燥12 h后煅燒,由室溫升至500 ℃,升溫速度為2 ℃/min,再由500 ℃升至目標溫度,升溫速度為5 ℃/min,保溫2 h,獲得Al2O3-ZrO2復合陶瓷纖維。
(3)測試與表征
采用上海平軒科學儀器SNB-1型旋轉粘度計測試前驅體紡絲液的粘度,采用上海衡平儀器儀表廠BZY-3B型自動表/界面張力儀測量前驅體紡絲液的表面張力,采用德國NETZSCH STA449C型綜合熱分析儀對前驅體纖維進行DTA-TG測試,模擬空氣氣氛,升溫速率10 ℃/min,采用日本理學株式會社D/MAX2500PC X射線衍射儀分析所得產物晶相,采用日本日立公司S-4800型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觀測纖維形貌。
2結果與討論
PEO溶于水時,其分子鏈由鋸齒形變為曲折型(見圖2),導致親水性醚鍵中的氧原子置于鏈的外側,疏水性1,2-亞乙基置于里面,這也是PEO能完全溶于水的原因,為此采用PEO作為助紡劑制備Al2O3-ZrO2復合陶瓷纖維。
從圖3中可以看出,以PEO作為助紡劑制備的前驅體溶液粘度隨剪切速率的增加而減小,整體呈現假塑性流體,這是由于PEO分子的流動是通過鏈段的相繼躍遷來實現的,即通過鏈段的逐步位移完成整條大分子鏈的位移。
紡絲溶液的表面張力對纖維可紡性與微觀形貌有較大影響,只有當粘度和表面張力滿足公式(1)時,由于粘度和表面張力適中,液滴才能通過靜電紡絲工藝變成纖維,此時前驅體溶液表面張力為57.2 mPa·s。
ηGr/γgt;1(1)
η—溶液的粘度
G—溶液的徑向速度梯度
γ—溶液的表面張力
r—液滴的半徑
圖4為前驅體纖維的DTA-TG曲線,可以看出從室溫到500 ℃時,熱重曲線的失重率為55%,400 ℃之前快速失重,失重率達到50%。伴隨DTA曲線上在229 ℃左右有一個放熱峰,這主要與吸附水和PEO的去除有關,因此這一溫度區間要緩慢升溫;500 ℃到1 000 ℃有少量失重,這可能是樣品中羥基氯化鋁和八水合氧氯化鋯逐漸分解引起的,DTA曲線上874 ℃出現一個較強的放熱峰,可能是非晶態氧化鋁基本轉變為γ-Al2O3;DTA曲線上1 104 ℃和1 139 ℃出現兩個放熱峰,這可能是γ-Al2O3轉變為α-Al2O3和c-ZrO2結晶程度變高引起的。
圖5為前驅體纖維經過不同溫度煅燒后的XRD圖。當煅燒溫度為800 ℃時復合纖維的XRD圖譜為大包峰,物相為無定型,此時沒有發生晶型轉變;在煅燒溫度為1 000 ℃時出現了c-ZrO2和γ-Al2O3相,并且纖維中仍有一定的非晶相態存在;當煅燒溫度為1 200 ℃時出現c-ZrO2和α-Al2O3相,γ-Al2O3開始轉變為α-Al2O3,且c-ZrO2特征衍射峰的強度相較于1 000 ℃時強度增加;當煅燒溫度為1 400 ℃時t-ZrO2相開始出現,α-Al2O3和c-ZrO2晶體衍射峰強度增加。
△r=(r1-r2)/r1" " " " " " " "(2)
r1—半徑大溶劑(主晶相)原子(或離子)的半徑
r2—半徑小的溶質(雜質)原子(或離子)的半徑
根據公式(2),當Δrgt;30%時溶質與溶劑之間很難形成固溶體,經過計算可知Al3+離子半徑和Zr4+離子半徑的Δr為37.5%,Al3+電負性為1.61,Zr4+電負性為1.33,Al-O鍵長1.71?,短Zr-O鍵長為2.15?,長Zr-O鍵長為2.37?,鍵長差距過大難以形成固溶體,因此經過煅燒后纖維物相為α-Al2O3、c-ZrO2和t-ZrO2。
由圖6可知:當煅燒溫度為800 ℃時,制備出的Al2O3-ZrO2復合陶瓷纖維表面光滑,但直徑大小分布不均勻,平均直徑在400 nm左右;煅燒溫度為1 000 ℃的復合纖維的表面和直徑分布幾乎與800 ℃時相同;當煅燒溫度升高到1 200 ℃后,纖維表面光滑致密,纖維直徑大小分布均勻,平均直徑在200 nm左右;煅燒溫度升至1 400 ℃時,纖維收縮且粗細不均,平均直徑在700 nm左右,纖維間有頸部生長現象,表面粗糙,已經析出晶粒,纖維形貌基本保持。結合復合纖維的XRD圖譜分析,1 400 ℃時的衍射峰強度要比1 200 ℃時的衍射峰強度高出很多,證明其α-Al2O3結晶程度增加,并且t-ZrO2晶體開始出現,結晶度的升高會導致晶粒變大,從而導致纖維表面出現晶粒,纖維形貌變差。
3結論
本文以羥基氯化鋁為鋁源、八水合氧氯化鋯為鋯源、硝酸釔作為穩定劑、PEO為助紡劑、去離子水為溶劑,采用靜電紡絲技術制備Al2O3-ZrO2復合陶瓷纖維。前驅體溶液粘度和表面張力適中,滿足紡絲條件適合用于靜電紡絲,Al2O3-ZrO2復合陶瓷纖維物相為α-Al2O3、c-ZrO2和t-ZrO2,纖維的連續、直徑分布更加均勻,當溫度升至1 400 ℃時纖維收縮且粗細不均、表面粗糙,已經析出晶粒,纖維形貌變差。
參考文獻
[1]曾佳琪,趙麗,唐海洲,等.氧化鋁纖維的制備及其應用研究現狀[J].合成纖維工業,2021,44(5):65-70.
[2]王雁.靜電紡絲法制備氧化鋁纖維及其在環境領域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
[3]嚴瑞煊.水溶性高分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8.
[4]張立影.多孔介質中非牛頓液體流動界面穩定性研究[D].大慶:大慶石油學院,2002.
[5]李懋強.熱學陶瓷:性能·測試·工藝[M].北京:北京建材工業出版社,2013.
[6]陸佩文.無機材料科學基礎[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