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日常喂養過程中,可能由于先天不足,也可能由于喂養不當、長期飲用冷飲冰飲或進食生冷食物、缺乏鍛煉等各種因素,兒童會出現脾胃病。在兒童脾胃病調理中,應用中藥組方進行中醫調理已成為較為普遍的兒童保健方式。理中湯就是兒童脾胃病調理中較為常見且應用廣泛的中藥組方之一。
腹瀉屬于兒童脾胃病中最為常見的類型之一,中醫學中通常稱為泄瀉。理中湯用于治療脾腎陽虛證兒童泄瀉,該證型患兒表現為腹瀉不止且大便清稀,甚至可見較為完整的食物形狀;患兒面色晄白,精神萎靡。治療主要以補脾溫腎、固澀止瀉為主,使用理中湯能夠幫助達到溫中散寒、健脾益氣、溫腎暖脾、固澀止瀉的效果。
兒童的日常飲食管理當中,時常容易出現食欲不振的情況,長期影響下將形成兒童厭食。中醫將厭食稱為納呆,主要因為脾胃功能失調,脾胃素虛,或喂養不當、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所致,臨床分為虛、實兩證,偏實證者治以消導為主;偏虛證者治以調補為主。理中湯中含有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具有溫中祛寒,補益脾胃的作用,可以治療脾胃虛寒證的兒童厭食,能幫助兒童培補脾胃陽氣,使中焦恢復健運,進而改善兒童厭食癥狀。
食積是兒童脾胃病常見類型之一,脾虛患兒常出現積食情況。理中湯可以有效改善脾虛患兒反復積食的問題。理中湯中的藥物功效平和,在兒童中應用安全性較高。人參、白術作為補氣健脾的首選藥材,具有健脾的效果;干姜溫運中焦,振奮脾陽,炙甘草調和諸藥,而兼補脾和中。但在應用理中湯治療長期反復積食患兒時需要注意,一些癥狀較為嚴重的患兒需將1劑湯藥在1天內分3次服用,并且連續服用3~5才能有效;對于偶爾積食的患兒,可以把理中湯作為保健飲品,將藥材磨打成粉裝在茶包中用開水沖泡,每周服用1~2次即可。
疳證就是營養不良,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喂養不當或受疾病影響導致脾胃受損、氣液耗傷,最終形成的一種兒童慢性病證,多表現為形體消瘦、面黃發枯、大便不調、精神萎靡等癥狀。本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遷延難愈,嚴重影響兒童生長發育。隨著各種健康喂養知識的普及,兒童疳證已經逐漸少見。疳證也可使用理中湯進行改善與調理。中醫學認為,兒童疳證的主要病因病機在于氣血不足、脾胃虛弱,應使用健運脾胃、調和中焦的中藥方劑。理中湯溫中祛寒,補氣健脾,治脾胃虛寒證,可以幫助脾胃虛寒的疳證患兒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消化和吸收、增加氣血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