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松

江海博物館,聽起來是不是很陌生?館內藏品都有啥?看點在哪里?……江蘇省江海博物館位于南通市海門區東布洲中路99號,是全國唯一的全面展示江海文化起源、傳承、發展的主題館。
讀懂一座城,從博物館開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長江入海口的江海交匯之地孕育形成斑斕多元的江海文化,成為承載江蘇文化的重要地區,而海門則是這片沃土上的璀璨明珠。
走進博物館,可以看懂江海文化之源,了解我國近代著名愛國實業家、教育家張謇的傳奇人生,更驚嘆千年江海風起云涌的歷史。


江海文化之源是青墩文化。青墩文化,載體為青墩遺址,發現于1973 年,位于海安青墩,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是江海平原和江淮東部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文化堆積屬于良渚文化范疇。其鮮明特色是干欄式居室和刻有筮占文字的麋鹿角。江海博物館采用海門地區獨有的“四汀宅溝”的形制設計建造,館舍、庭院、石橋,環繞水系融匯貫通,建筑風格典雅大氣。館內分生于江海、縣治四遷、鹽為根本、滄海桑田、創業家園、風氣之先等6個主題,將江海文化的進取型、外向型、包容性、協作性、商業性、和平型和海門的歷史、文化、經濟、生產、生活等要素相結合,對江海文化作出了形象生動的具體闡述。館內藏品1萬余件,尤以3000 多件明清名人書畫和文物藏品為主要特色,這其中就有1000 多件是張謇文物藏品,讓江海文化的起源與演進、張謇的實業救國在這里一一呈現。
展廳中,原大生三廠紡紗機器為博物館館藏的二級文物,是南通大生第三紡織公司引進的第一臺紡紗機。1914 年,張謇在家鄉海門常樂鎮南灣購地創辦大生第三紡織公司,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延至1919 年動工興建。由于張謇對棉紗布品質要求較高,故而先后兩次通過上海順昌商行在英國定制了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紡紗機等全套設備,卻因一戰的緣故,英方未能如期交貨,直到一戰結束后,這批設備才幾經輾轉到達南通。上世紀90年代,為淘汰落后產能,損毀了一部分機器。江海博物館館藏的這臺機器是當年有幸保留下來的唯一一臺100多年前的原物。

博物館二樓中庭張謇所書的“壽”字軸為館藏三級文物,灑金紅箋,以巨筆書一草書“壽”字,款識“癸亥十月張謇”。此軸系張謇為刺繡教育藝術家沈壽胞姊沈立慶賀60 大壽所書。這巨幅“壽”字,是張謇書法作品中少見的草書。張謇書法,最多的是楷書和行書,草書次之,隸書更少。張謇40歲以前追求工穩,筆兼顏、歐、褚,略帶柳意;40 歲以后至65歲刻意求變,用筆堅韌勁拔,結體瀟灑矯健,深得黃庭堅神韻;65 歲后獨出匠心,人書俱老,無論何種書體都更加沉著、厚實、樸茂,且字里行間流淌著一股濃郁的書卷氣,自家面貌凸顯。
感受江海文化時空更迭之變化、耕江煮海之勞作、漁歌唱晚之美景、古街舊巷之曲折、江海文化之韻味……如今,“博物館里過大年”,在歷史文物點前“打卡留念”,已成為海門人過年新年俗。